一种核电取水明渠拦污装置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966689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410275672.7

    申请日:2024-03-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电取水明渠拦污装置,该装置包括五个拦污网,第二拦污网和第三拦污网分别位于第一拦污网的两侧,第二拦污网与第一拦污网、第三拦污网与第一拦污网之间固定连接,第四拦污网和第五拦污网与取水明渠纵轴线方向垂直,第四拦污网的一端与第二拦污网连接,第五拦污网的一端与第三拦污网连接,第四拦污网与第五拦污网的另一端分别与取水明渠的两侧连接;第一拦污网与取水明渠纵轴线方向垂直,第二拦污网和/或第三拦污网与取水明渠纵轴线方向之间存在夹角θ,夹角θ范围为‑18.3°~18.3°。本发明通过限定第二拦污网、第三拦污网与取水明渠纵轴线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使得在异物突发状况下,提高明渠拦截设施的过流能力,保证冷源取水量的要求。

    一种拦污网受力分析试验方法及拦污网受力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803756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864874.1

    申请日:2024-12-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拦污网受力分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拦污网受力分析试验方法及拦污网受力计算方法,其中受力分析试验方法包括:设置多种拦污网所在受力流水环境的试验动力条件;选取多种不同材质、网线直径、网目大小的拦污网网片作为不同类型的试验网片;在不同类型的试验网片设置于固定框内,并在预设位置设置多个拉压力传感器测量其在不同试验动力条件下的受力值;基于试验网片的类型及不同的试验动力条件,利用预设受力计算公式得到对应的理论计算值;将测量的受力值与计算得到的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得到试验分析结果。本发明针对不同类型拦污网在水流、波浪、波流作用下受力分析,为拦污网的设计和试验模拟提供科学依据。

    间接空冷塔排放核电厂液态流出物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564569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255287.1

    申请日:2023-0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间接空冷塔排放核电厂液态流出物系统,包括:间接空冷塔、设置于间接空冷塔的塔体内的机械通风冷却塔,机械通风冷却塔的出风口与间接空冷塔的出风口联通,机械通风冷却塔的蒸发池用于盛放核电厂的液态流出物。本发明中的间接空冷塔排放核电厂液态流出物系统,将间接空冷塔和机械通风冷却塔相结合排放核电厂液态流出物,能够针对不同厂址条件进行工艺布置,使液态流出物被机械通风冷却塔蒸发至气体,再借助间接空冷塔内巨大气流的载带作用,最终排放到300m~1000m的大气中。该方法能针对缺乏受纳水体区域,有效解决核电厂液态流出物的排放问题,避免缺乏受纳水体成为核电厂选址的制约因素。

    湿式冷却塔排放核电厂液态流出物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487082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263516.4

    申请日:2023-0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湿式冷却塔排放核电厂液态流出物系统,包括:湿式冷却塔、设置于湿式冷却塔的塔体内的机械通风冷却塔,机械通风冷却塔的出风口与湿式冷却塔的出风口联通,机械通风冷却塔的蒸发池用于盛放核电厂的液态流出物。本发明中的湿式冷却塔排放核电厂液态流出物系统,将湿式冷却塔和机械通风冷却塔相结合排放核电厂液态流出物,能够针对不同厂址条件进行工艺布置,使液态流出物被机械通风冷却塔蒸发至气体,再借助湿式冷却塔内巨大气流的载带作用,最终排放到300m~1000m的大气中。该方法能针对缺乏受纳水体区域,有效解决核电厂液态流出物的排放问题,避免缺乏受纳水体成为核电厂选址的制约因素。

    一种滨海核电站冷源致灾物报警预警模型的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08977A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211724287.3

    申请日:2022-12-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滨海核电站冷源致灾物报警预警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建立基于风场下的潮流场及致灾物预测模型,并选定代表性生物;融合集群爆发模型,进行堵塞物轨迹模拟,预测堵塞物的运动轨迹和数量;根据取水口一定范围内的即时堵塞物位置,通过致灾物运动轨迹模型,并融合集群爆发模型,判断堵塞物到取水口的警戒区及其数量。本发明将环境数据与生物生长爆发相结合为估算生物爆发的数量提供重要依据,提高模型预测准确性和灵敏度,通过水文动力模型的正反演技术,可预测堵塞物到取水口6‑72小时警戒区以及其数量,扩大了致灾物预测的时间及空间跨度,通过水文动力模型与生物爆发模型的融合,为致灾生物数量的估算提供支撑。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