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764362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0745073.7
申请日:2024-06-11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IPC: H04L41/042 , H04L47/783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机会网络的分布式无人系统调整方法及装置,根据接收信号接收任务更新指令信息,若任务更新指令信息来源于后方控制中心,判断是否执行多功能分布式电子系统距离当前时刻的最近广播时段;若来源于其他节点,则按照当前时序工作,在时序划定的广播时段向其他节点发送信息,直至当前时间与约定的新时序起始时刻之间没有广播时段,根据当前正常节点的数量读取对应方案的新时序,按照新时序从约定的新时序起始时刻工作来完成自主调整。按照既有功能切换时序分发信息,观测其他节点的响应情况,在到达约定的新时序起始时刻后所有节点根据节点编号依次开始按照新时序开始工作,实现对任务更新指令信息的自主响应与调整。
-
公开(公告)号:CN118163953A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410306553.3
申请日:2024-03-18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IPC: B64D4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底部分段快速拆卸式机载电子吊舱舱体,包括:主体结构,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大梁和下大梁,下大梁分为前后两段分别设置在吊舱前后段的底部,下大梁前后两段之间形成容纳凸出吊舱主体的大型电子设备的安装空间,上大梁与下大梁之间通过框连接,且前后两段的框与天线罩连接;底部结构,其包括中梁以及下半框,下半框与中梁的底部连接;其中,下半框与安装空间的位置对应,上大梁的底部设置有多个位于安装空间内的上半框,中梁的两端分别与下大梁的前后两段连接,中梁的中间段与上半框连接。本发明能够增加吊舱舱体底部凸出的设备安装空间,扩展了电子吊舱的功能,同时提高了安装和维护效率,加强了吊舱的刚度和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1563190B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010264707.9
申请日:2020-04-07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IPC: G06F16/9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区域网络用户行为的多维度分析与监管方法及系统。该方法的离线训练过程包括用户访问场景、用户行为、用户活动规律分析。用户访问场景分析提取用户访问过程中的行为特征;用户行为分析将文本语义化为词向量,采用类别向量和情感向量表示用户行为特征;用户活动规律分析基于语义化的时间对象序列,并引入用户活动位置的语义信息对用户活动轨迹数据进行建模来表示用户行为特征。本发明基于用户行为特征构建能够描述用户网络身份和行为的网络行为画像库,并以画像库中的用户网络行为模式为依据对当前网络环境中的异常行为及用户进行检测,实现对用户网络身份的审查、网络舆情信息的管控、异常用户和行为检测等网络环境的监管。
-
公开(公告)号:CN113128121A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申请号:CN202110437632.4
申请日:2021-04-22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强化学习与蒙特卡洛搜索树的MIMO雷达布站方法,包括步骤:S1,对雷达天线布站区域进行离散化处理,获得该区域的栅格模型;S2,以布站状态作为输入,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输出相应参数,辅助蒙特卡洛搜索树进行搜索更新;S3,根据蒙特卡洛树的结果更新神经网络参数,最后通过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指导雷达布站等;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使用深度神经网络与蒙特卡洛搜索树相结合形成的方法,实现布站策略的自主学习,完成训练学习后能够快速完成布站。在高维空间复杂场景中,能够优化雷达站点资源,满足监视任务指标。
-
公开(公告)号:CN111563190A
公开(公告)日:2020-08-21
申请号:CN202010264707.9
申请日:2020-04-07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IPC: G06F16/9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区域网络用户行为的多维度分析与监管方法及系统。该方法的离线训练过程包括用户访问场景、用户行为、用户活动规律分析。用户访问场景分析提取用户访问过程中的行为特征;用户行为分析将文本语义化为词向量,采用类别向量和情感向量表示用户行为特征;用户活动规律分析基于语义化的时间对象序列,并引入用户活动位置的语义信息对用户活动轨迹数据进行建模来表示用户行为特征。本发明基于用户行为特征构建能够描述用户网络身份和行为的网络行为画像库,并以画像库中的用户网络行为模式为依据对当前网络环境中的异常行为及用户进行检测,实现对用户网络身份的审查、网络舆情信息的管控、异常用户和行为检测等网络环境的监管。
-
公开(公告)号:CN108759841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514980.5
申请日:2018-05-25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C21/20 , G08G5/0047 , G08G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杂环境下的快速航路规划方法,具体步骤为:步骤1:设计数字地图;步骤2:建立威胁源模型,根据威胁源特性,将目标进入威胁区域后可能的状态分为四种,并基于伪马尔科夫链,分析目标在威胁区域中处于不同状态的概率,以及在不同状态间的动态切换;步骤3:以航程和威胁环境作为主导因素,以飞行时间、油耗、地形及机动性能作为约束条件,对航路进行规划;步骤4:航路形成后,根据各航路段所处的威胁环境,对高威胁航路段进行预警,同时请求相应的资源进行掩护。本发明可针对复杂多变的任务环境,基于侦察信息所建立的任务态势图,建立准确的威胁源模型,设计合理的编码和评价体系,实现快速的在线航路规划。
-
公开(公告)号:CN118505847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706024.2
申请日:2024-06-03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GPU加速的二维等高线填充方法、介质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将二维空间数据进行正方形网格三角形划分,得到三角形及其顶点;以正方形、三角形及其顶点构建多维数组,并将多维数组以顶点数组的形式输入至GPU渲染管线中自带的顶点着色器;将多维数组通过管线由顶点着色器传递给几何着色器,设置等高线的绘制间隔,将二维空间数据的值域分段后,几何着色器输出三角形条带至片元着色器进行着色,得到等高线填充图。本发明利用GPU的绘图管线中的几何着色器用于三角形条带的输出,提高了等高线填充图的绘制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095691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311799057.8
申请日:2023-12-25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IPC: G06Q10/06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动态任务环境的分布式电子系统任务集合更新方法,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包括步骤:对于因环境态势变化新增的任务,将其分为需立即尽快执行的紧急任务和需协商一致后执行的常规任务;对于紧急任务,各节点按照延时最短准则依次轮流开始执行并将时序更新情况向其他节点进行通报,最终所有节点以最快速度依次添加新任务执行时序,完成系统任务集合更新;对于需协商一致后再执行的常规任务,则按照一定规则流程,在所有节点对需要添加的新任务种类、数量等达成一致后,再依次添加新任务执行时序,完成系统任务集合更新。本发明可改善系统的自适应能力,提升系统的稳定性与对动态环境随机新任务的适应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7615402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398091.4
申请日:2023-10-25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交叉印证的多功能分布式电子系统及节点监测方法,其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多功能分布式电子系统中各节点利用预设授时技术建立统一的时间基准,该系统包括N个功能模式及性能参数相同的节点;各节点利用根据目标条件设置的功能切换时序错时协同工作;各节点在预设通信时段内以广播通信方式向外广播自身的状态信息与自身检测到的其他节点的状态信息,各节点按照时序交替发送并接收状态信息,各节点将自身获取的状态信息与其他节点广播的状态信息进行交叉印证,从而对所有节点工作状态进行监测。本发明能在环境态势综合感知等任务场景中利用不同节点的监测数据交叉比对印证,实现对多功能分布式电子系统失效节点的准确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7527798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470630.0
申请日:2023-11-06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IPC: H04L67/10 , H04L41/066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功能分布式电子系统及其失效节点自动替换方法,针对由多个功能及性能参数相同的正式节点与备份节点组成的多功能分布式电子系统,在系统按照功能切换时序正常工作、有序按需处理不同任务期间,对于任意因意外因素失效的节点,在系统节点都确认其失效后,备份节点以最大程度降低对正常节点影响为前提,借用失效节点的通信时段申请并完成对失效节点的替换,系统其他的正常节点则不需要为该替换过程对自身功能时序进行调整,仅需在节点失效后的侦收时段内捕获备用候补节点的替换请求,并在随后的广播信号中对申请进行确认即可,恢复正常系统性能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了替换过程对正常节点的影响,改善了系统的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