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水工边坡的支护结构及其支护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843605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510338269.9

    申请日:2025-03-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装配式水工边坡的支护结构及其支护方法,涉及边坡支护的技术领域,该装配式水工边坡的支护结构包括支护组件和混凝土层,所述支护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多个支护框架,多个支护框架用于沿边坡的坡向从上至下排列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支护框架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支护框架包括第二连接件、锚杆件和多个主体支护板,多个主体支护板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相邻两个主体支护板之间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锚杆件贯穿主体支护板并用于插入边坡的注浆孔内;第一方向为所述边坡的宽度方向;各支护框架的主体支护板与边坡之间填充混凝土层。本发明可有效降低在水工边坡上形成支护结构的人工成本,及提高支护结构的施工效率。

    软基上沥青面板与混凝土面板间防渗衔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22640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0875953.6

    申请日:2024-0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软基上沥青面板与混凝土面板间防渗衔接结构,包括垫层料基础,垫层料基础的顶部分别连接有沥青面板和混凝土面板,沥青面板与混凝土面板之间设置有衔接缝,衔接缝上布设有防渗衔接结构,衔接缝设置为带弯折结构的诱导滑移缝,混凝土面板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与衔接缝互相垂直的伸缩缝,且每个伸缩缝与衔接缝连通,伸缩缝上布设有防渗结构。本发明有效解决了软基上沥青面板与混凝土面板间垂直沉降、水平张开、滑移错动三向变形的接缝止水安全问题。本发明还公开了软基上沥青面板与混凝土面板间防渗衔接结构的施工方法,在保证结构防渗安全的同时还具有经济性。

    软基上沥青面板与混凝土面板间防渗衔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22640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875953.6

    申请日:2024-0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软基上沥青面板与混凝土面板间防渗衔接结构,包括垫层料基础,垫层料基础的顶部分别连接有沥青面板和混凝土面板,沥青面板与混凝土面板之间设置有衔接缝,衔接缝上布设有防渗衔接结构,衔接缝设置为带弯折结构的诱导滑移缝,混凝土面板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与衔接缝互相垂直的伸缩缝,且每个伸缩缝与衔接缝连通,伸缩缝上布设有防渗结构。本发明有效解决了软基上沥青面板与混凝土面板间垂直沉降、水平张开、滑移错动三向变形的接缝止水安全问题。本发明还公开了软基上沥青面板与混凝土面板间防渗衔接结构的施工方法,在保证结构防渗安全的同时还具有经济性。

    应用于强风化或强卸荷基岩的趾板、拖板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6591114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516544.2

    申请日:2023-05-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强风化或强卸荷基岩的趾板、拖板结构,趾板的下游端底部增设拖板,趾板与拖板相接位置设置拖板与趾板间接缝止水,趾板与钢筋混凝土面板之间设双道周边缝止水,分别为周边缝表部柔性止水和周边缝底部铜止水;趾板在趾板伸缩缝处设双道止水,趾板第一道止水嵌入至周边缝表部柔性止水的鼓包内;趾板第二道止水两端分别与周边缝底部铜止水和拖板与趾板间接缝止水焊接,形成封闭止水系统。趾板下游端底部局部下卧,满足尺寸要求,且有利于面板受力变形,同时有效减少趾板厚度。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工程实际中趾板基础地质条件较差,开挖量较大,易产生高边坡,同时相应坝体填筑量增加,进而工程投资和安全风险增加的问题。

    一种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

    公开(公告)号:CN220610427U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22253155.3

    申请日:2023-08-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包括热箱和冷箱,所述热箱和所述冷箱均为半圆筒结构,且所述热箱与所述冷箱开口侧相抵紧组成圆筒状试验箱,所述试验箱中部设置有转动配合所述热箱的承托组件,所述热箱和所述冷箱外侧均设置有观察窗;所述承托组件包括竖向贯穿所述热箱顶部并与该热箱转动配合的转轴,所述转轴前后侧均固定有纵向延伸以分隔所述热箱和所述冷箱的隔板。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热箱和冷箱均设置成半圆筒状结构,以便于通过旋转隔板将工件产品从两种温度状态快速切换,从而得到高低温快速变换对工件产品带来的影响,测试更加便捷,且解决了单一试验腔需要切换温度造成的耗能大、耗时长问题,实用性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