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510853B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011284659.6
申请日:2020-11-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G06F30/23 , G06F30/28 , G06T17/00 , E21B43/30 , E21B43/27 , G06F119/14 , G06F111/10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缝洞型油藏三维地应力场分布的井型优化设计方法,根据地应力场分布情况和缝洞产状,设定井筒方位角,并选定多个井筒井斜角,通过分别形成带有井筒的储层三维地应力场模型后在相同条件下模拟注液,根据模拟注液后连通的天然裂缝条数和沟通的天然孔洞数,计算各个选定井筒井斜角下的缝洞沟通系数,缝洞沟通系数值最大的带有井筒的储层三维地应力场模型所对应的井斜角即为优化后的最优井筒井斜角,这对现场施工设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储层改造效果,释放油井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510810A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011286892.8
申请日:2020-11-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G06F30/20 , G06T17/05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缝洞型油藏三维地应力场模拟的地质模型建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缝洞型油藏的储层构造数据、缝洞型油藏中的裂缝数据及缝洞型油藏中的溶洞数据;利用储层构造数据和裂缝数据建立裂缝分布模型;利用储层构造数据和溶洞数据建立溶洞分布模型;利用储层构造数据、裂缝分布模型和溶洞分布模型建立用于缝洞型油藏三维地应力场模拟的地质模型。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储层构造数据、裂缝数据及溶洞数据,考虑天然裂缝、溶洞,建立裂缝分布模型和溶洞分布模型,进而建立用于缝洞型油藏三维地应力场模拟的地质模型,弥补了现有地质模型建立方法的不足。
-
公开(公告)号:CN114508334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011284677.4
申请日:2020-11-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E21B43/26 , E21B33/13 , G06F30/23 , G06F30/28 , G06Q50/02 , G06T17/2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三维地应力场分布的溶洞循缝沟通技术确定方法,基于缝洞型油藏三维地应力场分布,综合考虑三维地应力场、采油井的相对位置、目标溶洞位置对溶洞沟通的影响,根据目标溶洞几何中心点与油井井壁人工裂缝起裂点所在水平面内,水平面内所述人工裂缝起裂点与所述目标溶洞几何中心点的连线,偏离水平最大地应力方向的角度值β和水平应力差值确定合适的溶洞沟通技术方案,提高缝洞型油藏酸压改造施工的科学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324548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110508678.0
申请日:2021-05-1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裸眼水平井暂堵分段压裂实验装置,包括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压裂实验样品;设置在所述腔体的外表面上的应力加载装置,所述应力加载装置构造成能够对所述腔体施加垂向应力和水平应力;以及暂堵剂供应系统,所述暂堵剂供应系统为所述压力实验样品提供暂堵剂。本发明用于解决现有压裂模拟装置及方法中不能模拟裸眼水平基于暂堵方法进行分段压裂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510853A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011284659.6
申请日:2020-11-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G06F30/23 , G06F30/28 , G06T17/00 , E21B43/30 , E21B43/27 , G06F119/14 , G06F111/10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缝洞型油藏三维地应力场分布的井型优化设计方法,根据地应力场分布情况和缝洞产状,设定井筒方位角,并选定多个井筒井斜角,通过分别形成带有井筒的储层三维地应力场模型后在相同条件下模拟注液,根据模拟注液后连通的天然裂缝条数和沟通的天然孔洞数,计算各个选定井筒井斜角下的缝洞沟通系数,缝洞沟通系数值最大的带有井筒的储层三维地应力场模型所对应的井斜角即为优化后的最优井筒井斜角,这对现场施工设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储层改造效果,释放油井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508334A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011284677.4
申请日:2020-11-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E21B43/26 , E21B33/13 , G06F30/23 , G06F30/28 , G06Q50/02 , G06T17/2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三维地应力场分布的溶洞循缝沟通技术确定方法,基于缝洞型油藏三维地应力场分布,综合考虑三维地应力场、采油井的相对位置、目标溶洞位置对溶洞沟通的影响,根据目标溶洞几何中心点与油井井壁人工裂缝起裂点所在水平面内,水平面内所述人工裂缝起裂点与所述目标溶洞几何中心点的连线,偏离水平最大地应力方向的角度值β和水平应力差值确定合适的溶洞沟通技术方案,提高缝洞型油藏酸压改造施工的科学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965154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211316026.8
申请日:2022-10-2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高温(≥160℃)冻胶酸用延迟交联方法,属于油田化学技术领域。该交联方法为:在强酸条件下,采用主交联剂、助交联剂组成的复合交联剂与稠化剂交联,通过调节交联剂和稠化剂种类、用量及配比,实现控制交联时间及调整冻胶酸交联强度的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新型控制交联时间及调高胶体强度的方法,尤其适用于高温、超高温冻胶酸体系深度酸化。通过该交联方法形成的冻胶酸体系,初始粘度低,交联缓慢可控,大大降低了酸液泵注摩阻;且在180℃超高温条件下,该冻胶酸也能保持良好的耐温耐剪切性能,为今后超高温井(≥160℃)超深度酸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
-
公开(公告)号:CN114441251B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011221452.4
申请日:2020-11-0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缝口暂堵效果评价装置,包括第一储液罐、第二储液罐、岩板导流室、温度控制箱和废液回收部,岩板导流室设置于温度控制箱内,岩板导流室内设有一对岩板,一对岩板之间形成有裂缝,对应裂缝的岩板导流室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处设有用于测压的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开口处设有用于测压的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储液罐通过管路连接第一开口,第二开口连接废液回收部,第二储液罐连接第二开口,第一开口连接废液回收部,还包括连通于第一储液罐和第二储液罐并能够使第一压裂液和第二压裂液流动的动力部。采用该装置能实现模拟暂堵过程和反向的对暂堵剂的加压,能对暂堵剂的暂堵效果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13638725B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010344396.7
申请日:2020-04-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断溶体储层的酸压方法,包括形成射孔步骤,进行射孔操作,以在目标储层内形成射孔;形成人工裂缝步骤,在射孔的基础上,实施压裂操作,以在目标储层形成人工裂缝,从而沟通目标井眼区域内的油气储集体,其中,在形成人工裂缝步骤中,可以进行多次压裂操作,并且至少一次后次压裂操作相对于前次压裂操作能使得裂缝的下缝高向下延伸,该酸压方法可以控制缝高,尤其是避免上缝高扩展,并保证下缝高进行扩展,使得裂缝更好的连通储层,获得最优势的通道,进而提高生产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5841009A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111102987.4
申请日:2021-09-1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G06F30/20 , G06T17/05 , G06Q50/02 , G06F111/04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地应力分析的完井方式决策方法及系统,该方法通过围绕目标储层建立包含分布特征以及属性特征的三维裂缝分布模型和三维溶洞分布模型;进而结合三维分布模型的信息根据测量的离散性地应力反演确定真实的地应力分布情况;基于计算的地应力提取三向地应力分量后结合临界井底压力确定井眼的稳定性程度,并针对稳定性程度不同的裸眼井确定匹配的完井方式。采用上述方案,能够克服现有完井方式选择技术中决策操作复杂以及应用存在局限的问题,对于缝洞型储集体发育储层区域的裸眼井能够基于简单的操作匹配合适的完井方案,有助于促进油气井开发工程的效率提升和生产质量优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