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钻柱与井壁非线性接触位置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67257A

    公开(公告)日:2023-05-26

    申请号:CN202111417526.6

    申请日:2021-11-25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确定钻柱与井壁非线性接触位置的方法,相邻两单元相连处为一节点,将钻柱当前时刻有限元动力学方程转化为钻柱有效刚度矩阵、钻柱所有节点的位移矩阵和有效载荷矩阵的关系式。按两单元三节点关系式分块,每个分表达式进行矩阵运算,得到每个中间节点的径向位移矩阵表达式;若径向位移大于井眼与钻柱的间隙,将节点的径向位移设为井眼与钻柱的间隙值,再进行矩阵乘法运算,得到新的有效载荷子矩阵;按上述过程循环计算所有节点的径向位移,直到都在井眼与钻柱的间隙内,组合得到钻柱在当前时刻的径向位移,得到所有时刻的节点位移。最后判断所有节点所有时刻的径向位移是否等于井眼与钻柱的间隙,来确定钻柱与井壁的非线性接触位置。

    砾石地层可钻性的刻画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4325868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011059181.7

    申请日:2020-09-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砾石地层可钻性的刻画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砾石地层的岩石的碳酸钙的含量与地层深度的第一映射关系;第一映射关系用于表征砾石地层的岩性沉积规律;基于砾石地层的测井解释资料,获取砾石地层的岩石的研磨指数与地层深度的第二映射关系,以及,冲击指数与地层深度的第三映射关系;第二映射关系用于表征砾石地层的砂岩的研磨性程度,第三映射关系用于表征砾石地层的砾石对钻头的冲击性程度;输出第一映射关系、第二映射关系和第三映射关系,以通过该三个映射关系刻画砾石地层的可钻性。本发明通过岩性沉积规律、砂岩的研磨性程度、砾石对钻头的冲击性程度,对砾石地层的可钻性进行刻画。

    脉冲射流旋冲钻井工具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801391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311316436.7

    申请日:2023-10-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脉冲射流旋冲钻井工具,包括第一接头组件、壳体组件、脉冲组件、叶轮组件和第二接头组件,第一接头组件具有第一流道;壳体组件与第一接头组件连接,壳体组件具有与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二流道;脉冲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活动设置在第二流道的内部并能够沿壳体组件的轴向运动和/或相对壳体组件转动;叶轮组件设置在第一流道的内部,以使第一流道内的钻井液间歇性地通过叶轮组件并冲击脉冲组件;第二接头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二流道的内部并位于脉冲组件远离第一接头组件的一端,脉冲组件能够为第二接头组件提供轴向和/或周向作用力。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静载荷破岩方式钻井效率低的问题。

    砾石地层可钻性的刻画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4325868B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011059181.7

    申请日:2020-09-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砾石地层可钻性的刻画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砾石地层的岩石的碳酸钙的含量与地层深度的第一映射关系;第一映射关系用于表征砾石地层的岩性沉积规律;基于砾石地层的测井解释资料,获取砾石地层的岩石的研磨指数与地层深度的第二映射关系,以及,冲击指数与地层深度的第三映射关系;第二映射关系用于表征砾石地层的砂岩的研磨性程度,第三映射关系用于表征砾石地层的砾石对钻头的冲击性程度;输出第一映射关系、第二映射关系和第三映射关系,以通过该三个映射关系刻画砾石地层的可钻性。本发明通过岩性沉积规律、砂岩的研磨性程度、砾石对钻头的冲击性程度,对砾石地层的可钻性进行刻画。

    无接箍套管弹性扶正器限位装置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075747A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110260002.4

    申请日:2021-03-10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接箍套管弹性扶正器限位装置,包括: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上限位部包括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第一半环的第一端与第二半环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半环的第二端和第二半环的第二端通过螺栓连接,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对合形成环箍结构。下限位部包括第三半环和第四半环,第三半环的第一端与第四半环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三半环的第二端和第四半环的第二端通过螺栓连接,第三半环和第四半环对合形成环箍结构。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之间设置有套管扶正器。上限位部、下限位部以及套管扶正器均可拆卸设置在套管外侧。通过将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环在套管上,并将套管扶正器夹在二者之间,这保证套管扶正器的位置得到了有效的固定。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