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058152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410366804.7
申请日:2024-03-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桫椤科植物孢子萌发及育苗方法。将桫椤科植物孢子接种到灭菌、润湿的苔藓基质上进行萌发。本发明克服了腐殖土用作孢子培养基的缺陷,如不易观察和难以获取萌发动态数据;也克服了MS培养基用于桫椤科孢子萌发的弊端,如实验设备和培养条件要求苛刻、经济成本高、操作难道大、易污染、取样观察困难。本发明创新了以苔藓为桫椤科孢子培养基质的方法,采用本方法可简单方便地获知孢子萌发动态、易于取样观察和拍照、准确获取萌发及发育数据,从孢子播种、配子体发育、到新一代孢子体的形成和移栽,全程简单易操作,设备和人工成本低,孢子萌发率高,生长速度快,出苗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01297635B
公开(公告)日:2010-06-09
申请号:CN200810029109.2
申请日:2008-06-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快速繁殖变异鳞毛蕨(Dryopteris varia(L.)Ktunze)的孢子繁殖方法,其特征是将消毒过的变异鳞毛蕨孢子在孢子萌发培养基中培养至发育成片状原叶体,然后将原叶体依次在增殖培养基培养约30天,孢子体诱导培养基中培养约40天,孢子体继代培养基中培养约20天,待形成幼孢子体,长出2~3片幼孢子叶后转入孢子体生根培养基中培养约30天,待基部长出褐色带鳞片的细根就出瓶移植,炼苗后移栽至土壤基质培养。本发明投入少,设备简单,从孢子萌发到幼孢子体形成仅需110d左右,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变异鳞毛蕨种苗,幼孢子苗成活率可达90%,使变异鳞毛蕨能成为优良的观叶植物并发挥其药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1313648A
公开(公告)日:2008-12-03
申请号:CN200810028894.X
申请日:2008-06-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掌状叉蕨(Tectaria subpedata(Harr.)Ching)的孢子繁殖方法,其特征是将掌状叉蕨的孢子在浓度为10~75mg/L的赤霉素水溶液中浸泡约5min后,播种到pH为6.3~6.4的土壤基质中,在温度为25~30℃,光照强度为2000~3000lx,光照时间11~13h/d,湿度60%~80%温室中,培养得到幼孢子体,待幼孢子体长出2~3个羽片后再移植到穴盘pH为6.3~6.4的土壤基质,同上述条件的温室中培养。本发明利用赤霉素能破除种子、块茎鳞茎等的休眠的特点,将其应用于掌状叉蕨的孢子繁殖,有效地缩短了掌状叉蕨孢子的繁殖周期,并使其幼孢子体成活率达到90%以上,有利于掌状叉蕨的大规模生产,为掌状叉蕨推向花卉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01297635A
公开(公告)日:2008-11-05
申请号:CN200810029109.2
申请日:2008-06-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快速繁殖变异鳞毛蕨(Dryopteris varia(L.)Ktunze)的孢子繁殖方法,其特征是将消毒过的变异鳞毛蕨孢子在孢子萌发培养基中培养至发育成片状原叶体,然后将原叶体依次在增殖培养基培养约30天,孢子体诱导培养基中培养约40天,孢子体继代培养基中培养约20天,待形成幼孢子体,长出2~3片幼孢子叶后转入孢子体生根培养基中培养约30天,待基部长出褐色带鳞片的细根就出瓶移植,炼苗后移栽至土壤基质培养。本发明投入少,设备简单,从孢子萌发到幼孢子体形成仅需110d左右,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变异鳞毛蕨种苗,幼孢子苗成活率可达90%,使变异鳞毛蕨能成为优良的观叶植物并发挥其药用价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