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剂交叉输送管路内剩余推进剂排放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07008A

    公开(公告)日:2020-05-29

    申请号:CN202010108814.2

    申请日:2020-02-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推进剂交叉输送管路内剩余推进剂排放装置及方法,其中装置包括:助推级燃料管路上连接有第一支路,芯级燃料管路上连接有第二支路,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通过燃料连接分离装置相连,助推级氧化剂管路上连接有第三支路,芯级氧化剂管路上连接有第四支路,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通过氧化剂连接分离装置相连;第一支路上设有燃料排放管路,第三支路上设有氧化剂排放管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推进剂交叉输送管路内剩余推进剂排放装置及方法,设置燃料排放管路和氧化剂排放管路,先对管路中剩余的燃料和氧化剂进行排放,然后再分离助推级,使连接分离装置在干工况下进行解锁分离,提高了输送管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推进剂交叉输送管路内剩余推进剂排放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1777744U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2020197376.7

    申请日:2020-02-2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推进剂交叉输送管路内剩余推进剂排放装置,包括:助推级燃料管路上连接有第一支路,芯级燃料管路上连接有第二支路,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通过燃料连接分离装置相连,助推级氧化剂管路上连接有第三支路,芯级氧化剂管路上连接有第四支路,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通过氧化剂连接分离装置相连;第一支路上设有燃料排放管路,第三支路上设有氧化剂排放管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推进剂交叉输送管路内剩余推进剂排放装置,设置燃料排放管路和氧化剂排放管路,先对管路中剩余的燃料和氧化剂进行排放,然后再分离助推级,使连接分离装置在干工况下进行解锁分离,提高了输送管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挥发性有机物回收系统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764379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210216485.2

    申请日:2022-03-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挥发性有机物回收系统,包括富集单元和冷凝单元;富集单元包括吸附装置和脱附装置;吸附装置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吸附装置内容置有吸附剂,脱附装置安装于吸附装置,以促进被吸附富集于吸附剂上的挥发性有机物脱附而形成较高浓度的富集后废气;冷凝单元包括一一对应的多个换热器和多个气液分离装置,多个换热器和多个气液分离装置交替串联并依次连通;出气口连通于多个换热器中的第一个,以使富集后废气依次流经换热器和气液分离装置;位于富集后废气流动方向最下游的气液分离装置连通于外界,多个换热器的制冷温度沿富集后废气的流动方向依次降低。本发明提供的挥发性有机物回收系统提高了对低浓度废气的处理效果。

    回收系统
    4.
    发明公开
    回收系统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734261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210194265.4

    申请日:2022-03-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回收系统,包括:输送单元、换热单元、制冷单元和回收单元;输送单元分别与所述换热单元和所述制冷单元连接,用于向换热单元和所述制冷单元输送待处理介质;换热单元分别与制冷单元和回收单元连接;其中,待处理介质进入所述换热单元进行换热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液态待回收介质流入回收单元,分离出的待处理介质流入制冷单元;制冷单元利用燃烧输送单元输送的部分待处理介质产生的热能来制备冷量,冷凝待处理介质,经过气液分离后,分离出的液态待回收介质流入所述回收单元。本发明通过利用燃烧部分待处理介质产生的高温热能来驱动制冷机提供低温环境,以实现对剩余待处理介质的液化,满足对待处理介质内的待回收介质回收需求。

    适应不同季节的变工况多能联供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06842A

    公开(公告)日:2020-06-19

    申请号:CN202010224229.9

    申请日:2020-03-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储能和分布式能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适应不同季节的变工况多能联供系统及方法,包括:储能子系统,用于可再生能源间歇电能的存储,所述储能子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换热单元和空气液化储能单元;释能子系统,用于多种能量联合供应,所述释能子系统包括空气复温气化单元和冷热电供能单元,所述冷热电供能单元包括用于供冷的吸收式制冷部件和第一低温再热器和第二低温再热器、用于供热的供热水装置以及用于供电的膨胀机;以及电网、用户侧以及控制子系统,用于变工况下能量的供需匹配和调控。该适应不同季节的变工况多能联供系统具有能满足不同季节终端用户侧对冷热电量的需求的优点。

    间歇运行换热装置及端部恒温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19948A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2010124710.0

    申请日:2020-02-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能源化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间歇运行换热装置及端部恒温方法,包括:换热装置本体,在所述换热装置本体上分别构造有与所述换热装置本体的内部相连通的热流体进口、热流体出口、冷流体进口和冷流体出口,靠近所述热流体进口和所述冷流体出口的端部构造为热端,靠近所述冷流体进口和所述热流体出口的端部构造为冷端;液池,在所述液池的内部容纳有固液相变工质,所述换热装置本体的冷端与所述液池相接触;以及低温冷却部件,设置在所述液池中,用于使所述换热装置本体的冷端温度保持恒定。该间歇运行换热装置具有维持换热装置的两端温度稳定性的优点。

    回收系统
    7.
    发明公开
    回收系统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726655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210194261.6

    申请日:2022-03-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回收系统,包括:输送单元、冷凝单元、吸附单元和回收单元;所述输送单元与所述冷凝单元连接,用于向所述冷凝单元输送待处理介质;所述冷凝单元分别与所述吸附单元和所述回收单元连接,用于提供制冷介质,以实现所述待处理介质的冷凝;其中,所述待处理介质进入所述冷凝单元进行气液分离,并分离出液态的待回收介质;液态的所述待回收介质进入所述回收单元实现回收;其余所述待处理介质进入所述吸附单元进行吸附富集,净化后排出至外界环境。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回收系统,通过有效利用低温净化气携带的冷量,使得进入到吸附单元的气体发生低温吸附,吸附容量大,避免了常温吸附较易产生的吸附热积聚现象。

    液态空气储能系统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425270A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2010255784.8

    申请日:2020-04-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态空气储能系统。该液态空气储能系统中,蓄冷机组的空气冷却器的介质换热侧和空气加热器的介质换热侧之间连接构成蓄冷介质循环,空气冷却器的空气换热侧和空气加热器的空气换热侧依次连接在空气加压机组和释能机组之间;空气冷却器内设有逆流换热通道,膨胀机连接在空气冷却器的空气换热侧和逆流换热通道之间。该液态空气储能系统能够解决现有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中,蓄冷机组在系统的储能过程、释能过程、以及间歇期存在冷量泄露的问题,能够为蓄冷机组补充冷量,排除漏冷对蓄冷性能的影响,能够高效且经济地保证系统整体储能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液态空气储能系统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305922B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010217894.5

    申请日:2020-03-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液态空气储能技术领域,提供了液态空气储能系统,包括冷却单元,所述冷却单元设有冷却流体管线,所述冷却流体管线用以向所述冷却单元输入冷却流体。本发明通过在冷却单元增设冷却流体管线,向冷却单元输入冷却流体,实现对冷量损失的补充,抵消漏冷对蓄冷性能的影响,进而提高储能效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液态空气储能系统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425270B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010255784.8

    申请日:2020-04-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态空气储能系统。该液态空气储能系统中,蓄冷机组的空气冷却器的介质换热侧和空气加热器的介质换热侧之间连接构成蓄冷介质循环,空气冷却器的空气换热侧和空气加热器的空气换热侧依次连接在空气加压机组和释能机组之间;空气冷却器内设有逆流换热通道,膨胀机连接在空气冷却器的空气换热侧和逆流换热通道之间。该液态空气储能系统能够解决现有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中,蓄冷机组在系统的储能过程、释能过程、以及间歇期存在冷量泄露的问题,能够为蓄冷机组补充冷量,排除漏冷对蓄冷性能的影响,能够高效且经济地保证系统整体储能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