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949506A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211347502.2
申请日:2022-10-31
Applicant: 中国航空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IPC: F02C7/14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航空发动机引气冷却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为空‑空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进气组件,其整体呈环形结构;出气组件,其整体呈环形结构,所述进气组件和出气组件同轴设置;换热管束,其设置在所述进气组件和出气组件之间,所述换热管束包括多个换热微管组,每个所述的换热微管组包括并列设置的多个螺旋状换热微管;在相邻的两个换热微管组之间形成螺旋状的冷却介质通道;所述换热器为逆流换热器,本申请所述的航空发动机引气冷却换热器能够大幅降低引气温度、提高引气品质,且具有流动阻力小、传热系数高的优点,同时,本申请所述的换热器还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在结构上能够与发动机涵道相适应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6718332A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211614672.2
申请日:2022-12-15
Applicant: 中国航空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杂金属表面热泄漏红外检测系统及方法,包括:高温蒸汽发生单元;红外摄像单元,其包括红外摄像机,所述红外摄像机能够给测试样品拍摄红外序列图像;所述高温蒸汽发生单元先后两次向所述测试样品中充入高温蒸汽、对所述测试样品进行加热,且两次充入高温蒸汽加热时,所述测试样品中的压强不同;在两次充入高温蒸汽时,所述红外摄像机分别拍摄所述测试样品的红外图像序列,所述红外检测系统通过对两次加热过程中的红外图像序列进行求差分析对测试样品的泄漏点进行识别,本发明所述的复杂金属表面热泄漏红外检测系统及方法能够有效排除试件表面不同发射率的干扰,实现了对复杂金属表面热泄漏的精准、便捷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5559815A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211347090.2
申请日:2022-10-31
Applicant: 中国航空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CCA技术的发动机引气再压缩冷却系统,包括:引气冷却与再压缩流路,其包括换热器和再压缩压气机;将来自高压压气机的引气分成第一部分引气和第二部分引气,其中第一部分引气进入所述引气冷却与再压缩流路中,在所述引气冷却与再压缩流路中进行降温和再压缩处理后与高压压气机排出的第二部分引气经引射器混合并排出,之后将引气用于冷却高温热端部件,本发明所述的基于CCA技术的发动机引气再压缩冷却系统不但能够使高压压气机引气温度大幅降低,同时能够补偿与提高引气总压损失,提高冷却引气品质。
-
公开(公告)号:CN118653917A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410875419.5
申请日:2024-07-02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IPC: F02C7/14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热端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航空发动机引气冷却丝管换热器,设置在双变循环发动机的主外涵道内,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换热器组,每个换热器组均包括多个沿主外涵道周向间隔设置的换热器模块,相邻换热器组中的换热器模块交错设置,所述双变循环发动机一端为进气道,另一端为喷口,双变循环发动机在主外涵道内侧设置有内涵道,内涵道中部依次设置有高压压气机、主燃烧室和高压涡轮,高压压气机、高压涡轮通过多个换热器组进行热量交换。本发明中,设置的微细管束相对换热面积更大,热阻更小,采用弧形微细管束,使进气集箱与出气集箱之间形成扭转角来应对来流畸变,减小丝管换热器对气流的阻力,增大换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123670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507658.1
申请日:2024-10-28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耦合式制冷系统及其运行方法,耦合式制冷系统包括热管散热系统、天空辐射制冷系统和机械制冷系统。热管散热系统包括重力热管;天空辐射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回路和载冷介质,第一回路上还依次连接有辐射制冷模块、第一泵体和换热组件,换热组件与重力热管的冷凝端耦合用于带走重力热管冷凝端的热量,辐射制冷模块用于将载冷介质从重力热管冷凝端吸收的热量传递至外太空,第一泵体与换热组件输入端之间设置有第三换热器;机械制冷系统包括第二回路和制冷工质,第二回路上连接有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和节流机构,蒸发器与第三换热器耦合用于对载冷介质进一步制冷。本发明大幅降低了系统能耗,减少碳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15253618B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210992970.9
申请日:2022-08-18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IPC: B01D53/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多孔材料排液结构的涡流管及其气液分离方法,所述涡流管包括:旋流发生室、涡流管本体和排液结构,所述排液结构包括:多孔材料管,其设置在涡流管上、构成所述涡流管的其中一段,所述多孔材料管的管壁上设置若干具有吸液能力的孔状结构,所述孔状结构连通所述多孔材料管的内壁和外壁,所述多孔材料管利用毛细力将涡流管中冷凝得到的液滴吸入多孔材料管中的孔状结构内,并依靠多孔材料管内、外侧的压强差将液体排出,实现气、液分离,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多孔材料排液结构的涡流管及其气液分离方法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气液分离效果好,尤其是湿组分脱除率高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086631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392429.X
申请日:2024-10-08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无接触场信息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细管束换热器壳侧可视化试验段、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其包括:主框架,其两端设置连接段,在两个连接段之间设置镂空段;玻璃板,其设置在镂空段上;连接扣,其包括连接条和连接支脚,所述连接扣采用导电材质制备;所述连接支脚穿过所述玻璃板上的第二通孔后插入被测量管内,将多个所述被测量管按照设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形成测量用管束;测试时,对所述被测量管通电,被测量管通过释放焦耳热形成恒定的热流环境,本发明所述的微细管束换热器壳侧可视化试验段、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在实现对微细管束进行测量的同时,能够有效改善光路拍摄效果,提高管间热流均匀度,提高测量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585570A
公开(公告)日:2023-01-10
申请号:CN202211278430.0
申请日:2022-10-1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循环喷射式热泵系统,包括:发生器,其能够产生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蒸发器,其能够产生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喷射器,其能够引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冷凝器,在所述冷凝器中冷凝后得到的制冷剂液体部分经膨胀阀后进入所述蒸发器,剩余制冷剂液体进入所述发生器中;气动液体增压泵,其设置在所述发生器和喷射器之间,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首先进入所述气动液体增压泵中驱动其运行,之后进入通过所述喷射器喷出;所述气动液体增压泵能够将来自所述冷凝器的制冷剂液体泵入所述发生器中,本发明所述自循环喷射式热泵系既可以实现喷射式热泵系统的自循环运行,且所述气动液体增压泵无需消耗电能,同时运动稳定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15253618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992970.9
申请日:2022-08-18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IPC: B01D53/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多孔材料排液结构的涡流管及其气液分离方法,所述涡流管包括:旋流发生室、涡流管本体和排液结构,所述排液结构包括:多孔材料管,其设置在涡流管上、构成所述涡流管的其中一段,所述多孔材料管的管壁上设置若干具有吸液能力的孔状结构,所述孔状结构连通所述多孔材料管的内壁和外壁,所述多孔材料管利用毛细力将涡流管中冷凝得到的液滴吸入多孔材料管中的孔状结构内,并依靠多孔材料管内、外侧的压强差将液体排出,实现气、液分离,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多孔材料排液结构的涡流管及其气液分离方法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气液分离效果好,尤其是湿组分脱除率高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354372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507528.8
申请日:2024-10-28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K15/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传感器阵列定位及温度校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热斑识别的单总线温度传感阵列定位及校准装置,包括:测试模块和主控板,测试模块包括:发热阵列基板,其上设置发热单元阵列,发热单元阵列包括多个发热单元,每一个发热单元能够单独进行发热;温度传感阵列,其包括多个单总线温度传感器;在单一发热单元工作时,发热阵列基板上将形成一个热斑,通过温度传感阵列对热斑进行测温,实现对单总线温度传感器的定位和识别,之后基于该定位对单总线温度传感器的ID号与物理空间位置进行绑定,本发明所述的基于热斑识别的单总线温度传感阵列定位及校准装置有效解决了单总线温度传感器组网应用中的物理对象与ID对应绑定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