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线的铠装方法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559858B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710892809.3

    申请日:2017-09-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缆线的铠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根据安装条件预设载流量要求值为I,设定所述导体横截面积S1,提供用于铠装的N根第一金属线和M根的第二金属线;步骤二:根据S1、N根第一金属线和M根的第二金属线计算出所述载流量为I1;步骤三:比较I1与I,当I1(S,N,M)≥I且I1(S,N‑1,M+1)<I时,进行下一步骤;步骤四:将N根第一金属线和M根的第二金属线牵引排设于包含所述导体的线芯的圆周外进行绞制铠装,形成所述缆线的铠装层。本发明通过优化所述导体横截面积和金属线根数配比,其载流量达到要求值,机械强度和成本最优化,用料量合理;同一根所述缆线可同时满足多段安装条件下对其载流量和机械强度及成本的要求。

    单芯海缆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559846A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710892817.8

    申请日:2017-09-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单芯海缆,包括芯体,设于所述芯体外的内护层,设于所述内护层外的铠装层,所述铠装层包括根数总和恒定的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且第一金属线与第二金属线的根数在至少一第一分段和一第二分段的数值不同。本发明提供载流量可控制可调节的所述单芯海缆,其载流量可满足路由瓶颈段对其额定电流的要求;同一根所述单芯海缆可同时满足布设在不同区域和环境的多段路由条件下对其额定电流的要求,并实现机械强度和成本的优化,实用性和操作性强,便于施工,用料量合理。

    动静态铠装缆及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92889A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2010105204.7

    申请日:2020-02-20

    Abstract: 一种动静态铠装缆及制造方法,所述动静态铠装缆包括静态缆、动态缆及过渡组件,所述静态缆及所述动态缆共用同一缆芯,所述缆芯上设有过渡区,所述静态缆及所述动态缆分别位于过渡区的两侧,所述静态缆包括包覆于所述缆芯的第一铠装层,所述动态缆包括包覆于所述缆芯的第二铠装层,所述第二铠装层的层数不小于所述第一铠装层的层数,所述过渡组件安装于所述过渡区周侧,所述过渡组件两端分别套接于所述静态缆及动态缆端部。上述动静态铠装缆及制造方法中,所述静态缆及所述动态缆共用同一缆芯,所述过渡组件安装于所述过渡区周侧,所述过渡组件两端分别套接于所述静态缆及动态缆端部,以加强所述动静态铠装缆的结构强度。

    缆线的铠装方法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559858A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710892809.3

    申请日:2017-09-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缆线的铠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根据安装条件预设载流量要求值为I,设定所述导体横截面积S1,提供用于铠装的N根第一金属线和M根的第二金属线;步骤二:根据S1、N根第一金属线和M根的第二金属线计算出所述载流量为I1;步骤三:比较I1与I,当I1(S,N,M)≥I且I1(S,N-1,M+1)<I时,进行下一步骤;步骤四:将N根第一金属线和M根的第二金属线牵引排设于包含所述导体的线芯的圆周外进行绞制铠装,形成所述缆线的铠装层。本发明通过优化所述导体横截面积和金属线根数配比,其载流量达到要求值,机械强度和成本最优化,用料量合理;同一根所述缆线可同时满足多段安装条件下对其载流量和机械强度及成本的要求。

    海底电缆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524644A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2010367130.4

    申请日:2020-04-30

    Abstract: 一种海底电缆,包括由内向外设置的若干电力单元、填充单元及保护单元,若干所述电力单元包括阻水导体及包覆在所述阻水导体外周的绝缘层,所述若干所述电力单元还包括包覆在所述绝缘层外周的第一金属屏蔽层及第二金属屏蔽层,所述第一金属屏蔽层及所述第二金属屏蔽层内侧分别设置有半导电阻水层,所述第一金属屏蔽层或所述第二金属屏蔽层为挤包合金铅套结构。通过混合金属屏蔽结构,可显著增加金属屏蔽层的短路泄流能力,金属屏蔽层短路电流可提升25%~400%,解决大容量海底电缆短路电流容量不足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