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140830A
公开(公告)日:2020-05-12
申请号:CN201911171908.8
申请日:2019-11-26
Applicant: 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水堆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用松动部件捕集装置,设置于泥渣收集器的顶板上,顶板上设有多个汽水分离器上升筒,其中,位于外围的相邻汽水分离器上升筒之间均设有焊接在顶板上的捕集围板,每个捕集围板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分离器上升筒的外表面上,捕集围板远离顶板的一端设有朝向顶板的中心延伸的折板。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采用本发明松动部件捕集装置的压水堆核电站立式蒸汽发生器。
-
公开(公告)号:CN116895389A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310809138.5
申请日:2023-07-04
Applicant: 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IPC: G21C13/02 , G21C7/12 , G21C13/02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一体化堆顶结构及系统。一体化堆顶结构包括压力容器顶盖、控制棒驱动机构、吊具组件、抗震支承组件、电缆组件以及导流隔板组件;吊具组件包括多个吊杆,多个吊杆连接压力容器顶盖;抗震支承组件位于压力容器顶盖的上方,并固定连接多个吊杆;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在压力容器顶盖和抗震支承组件之间;电缆组件支撑设置在抗震支承组件的上方;导流隔板组件位于抗震支承组件的下方,并固定在抗震支承组件或者多个吊杆上,导流隔板组件用于将控制棒驱动机构和电缆组件隔开。本申请通过导流隔板组件可阻止一体化堆顶结构下部的热气流继续上行,从而可减小热气流对电缆的影响,提升电缆的安全性,进而提升反应堆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464331A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2210081755.3
申请日:2022-01-24
Applicant: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 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电站控制棒导向筒,其包括保护罩和安装在保护罩内的全程导向组件;所述全程导向组件包括至少一根全程连续导向元件,全程连续导向元件内设全程连续导向通道,全程连续导向通道在导向筒行程范围内对单组控制棒组件中的至少一根控制棒进行全程连续导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核电站控制棒导向筒将间隔设置的导向格板非连续导向段结构变更为由长双联管结构形成的全程连续导向段,优化了控制棒行程保护功能,降低了控制棒受上腔室流体横向冲击引起棒弯曲变形的风险,保证了控制棒结构的完整性;同时,提高了控制棒导向筒特定位置的耐磨性能,从而大大延长控制棒导向筒使用寿命,降低后期运营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9893914A
公开(公告)日:2019-06-18
申请号:CN201910111063.7
申请日:2019-02-12
Applicant: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 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压水堆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的口袋型波形板干燥器,包括至少两块平行设置的波形板片,相邻的两个波形板片之间形成气体通道,所述波形板片包括波形骨架和多个沿所述波形骨架两侧交替设置的条状折板;所述条状折板包括贴合波形骨架设置的次级迎流边和由所述次级迎流边两侧折弯形成的初级迎流边和下游折边;所述波形骨架和位于同侧相邻的所述初级迎流边和下游折边围合形成多个具有开口的捕获口袋,用于捕获蒸汽中的液滴。本发明提供的波形板干燥器具有多个捕获口袋,其液滴分离效率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明显的提升,且波形骨架和条状折板均为一体折弯成型,结构简单,组装方便,降低了蒸汽发生器的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9681858A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910090234.2
申请日:2019-01-30
Applicant: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 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IPC: F22B37/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压水堆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的泥渣收集装置,包括盒状结构,所述盒状结构包括底板,顶板,以及首尾相接且设置在底板和顶板之间的围板,所述底板、顶板以及围板围合形成密闭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若干汽水分离器,所述泥渣收集装置还包括:泥渣冲洗管线结构,设置在顶板上并与所述容纳空间相连通,用于冲洗进入容纳空间内的泥渣;泥渣收集管线结构,设置在容纳空间内,用于收集被冲洗后的泥渣并排出;本发明通过泥渣收集装置连续收集并排出蒸汽发生器二次侧悬浮的泥渣颗粒,从而减少泥渣颗粒在管束区的沉积,改善传热管的工作环境,提高蒸汽发生器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008046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0986186.6
申请日:2024-07-22
Applicant: 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电缆桥架式反应堆堆顶结构,包括设置在压力容器的顶盖上方并处于控制棒驱动机构外围的吊接组件、抗震组件、第一电缆桥架和第二电缆桥架;吊接组件包括多个吊杆以及支撑架,多个吊杆沿着顶盖的周向间隔排布并竖向连接在顶盖上,支撑架连接在多个吊杆的顶部;抗震组件设置在顶盖上方并位于支撑架的下方;第一电缆桥架和第二电缆桥架对称地分布在反应堆中心两侧,可翻转地连接在抗震组件上。本发明减少核电站安装及换料大修期间吊装阶段的重心调平难度和时间,提高吊装效率和安全性;实现堆顶电缆的分列需求,保证堆顶电缆安全冗余裕量;提高电缆敷设、维修和更换的便利性和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448074B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0498654.5
申请日:2024-04-23
Applicant: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 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IPC: G21C17/00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内部流体湍流形态构建和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获得漩涡的相关数据、湍流在各燃料组件入口区域的时间分布特性、空间分布特性、功率谱密度、湍流能谱;步骤S2、获得燃料组件水隙变化情况,并根据所述燃料组件水隙变化情况判断是否需要修正所述燃料组件三维流场模型,直至所述燃料组件水隙不发生变化;步骤S3、获得各燃料组件之间的堆芯核功率波动幅度数值;步骤S4、判断堆芯核功率波动幅度数值是否落入目标区间,若未落入所述目标区间,则改变反应堆压力容器内部三维结构,直至所述堆芯核功率波动幅度数值落入所述目标区间。本发明可以消除或改善堆芯核功率波动、减少堆芯格架磨损、确保反应堆运行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016328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137469.3
申请日:2024-01-30
Applicant: 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IPC: G21C13/024 , G21C1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应堆堆顶结构及堆顶系统,所述反应堆堆顶结构包括抗震支承环和抗震板,所述抗震板安装于所述抗震支承环内,还包括支架以及用于分散堆顶中心位置高温空气的导流隔板;所述支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承杆,所述支承杆的一端与所述抗震支承环相固定;所述导流隔板设置于所述抗震板上。本发明所构造的反应堆堆顶结构,可以在满足整体抗震强度的同时结构简单、一体化吊装方便、检修便捷、重量较轻,还可以通过空气的自然流通即可实现降温,避免了电缆被烧毁陷入到紧急非计划停堆事故的情况中。
-
公开(公告)号:CN118448074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498654.5
申请日:2024-04-23
Applicant: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 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IPC: G21C17/00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内部流体湍流形态构建和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获得漩涡的相关数据、湍流在各燃料组件入口区域的时间分布特性、空间分布特性、功率谱密度、湍流能谱;步骤S2、获得燃料组件水隙变化情况,并根据所述燃料组件水隙变化情况判断是否需要修正所述燃料组件三维流场模型,直至所述燃料组件水隙不发生变化;步骤S3、获得各燃料组件之间的堆芯核功率波动幅度数值;步骤S4、判断堆芯核功率波动幅度数值是否落入目标区间,若未落入所述目标区间,则改变反应堆压力容器内部三维结构,直至所述堆芯核功率波动幅度数值落入所述目标区间。本发明可以消除或改善堆芯核功率波动、减少堆芯格架磨损、确保反应堆运行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313188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211101821.5
申请日:2022-09-09
Applicant: 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IPC: G21C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堆涡流抑制及流量分配装置,设置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内,其包括设置在压力容器内的堆芯底部的堆芯下支承板、连接在堆芯下支承板下方的凸形封头;凸形封头上开设有供冷却剂流入的若干通孔;凸形封头与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下封头之间界定出第一冷却剂通道,凸形封头与堆芯下支承板之间有间隔分布的若干搅混柱,搅混柱在凸形封头与堆芯下支承板之间界定出若干第二冷却剂通道。本发明零部件少、结构简单,冷却剂依次流经第一冷却剂通道,凸形封头上的通孔,第二冷却剂通道,堆芯下支承板上的通孔进入堆芯,有效抑制冷却剂流动时涡流的产生。同时冷却剂流量被重新分配,在堆芯入口处可得到均匀分布的流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