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016910A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111213913.8
申请日:2021-10-19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弹性弯节定向式煤矿井下定向钻进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依次插接相连的插接式钻杆、测量短节、柔性钻杆、弹性弯曲导向单元和钻头,弹性弯曲导向单元包括柔性短节,在柔性短节外套有弹性导向弯节且该弹性导向弯节在自然状态下呈弧形弯曲状,受钻孔孔壁限制趋近直线型时其两端对孔壁有侧向力;弹性导向弯节两端连接单向定位摩擦套且两个单向定位摩擦套分别套在柔性短节两端上接头和下接头上,单向定位摩擦套与轴承及方位控制环配合,通过孔口钻机正向旋转实现分支孔钻进,孔口反转调整分支孔钻进方位。本发明能够解决煤矿井下定向长钻孔分支孔曲率半径大、侧钻施工工艺复杂和穿层瓦斯抽采孔抽采范围小、工程量大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8086964A
公开(公告)日:2018-05-29
申请号:CN201711259544.X
申请日:2017-12-04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21B43/114 , E21B43/26 , E21B43/119 , E21B23/01 , E21B17/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B43/114 , E21B17/1078 , E21B23/01 , E21B43/119 , E21B43/26
Abstract: 一种煤层气水平井定向水力喷射工具串及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工具串包括依次连接的导锥、筛管、扶正器单流阀、水力锚、封隔器、喷射器、水力偏心定向器、上扶正器、液压丢手和油管,所述水力偏心定向器与喷射器通过固定方式连接,水力偏心定向器的上端和喷射器的下端分别通过上活动轴承和下活动轴承连接于上扶正器和封隔器,偏心定向器在水力作用下,带动喷射器旋转实现定向喷射功能;本发明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组合系统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较高,能实现管外防窜流和定点压裂功能,还能实现大排量、大孔眼、定方位水力喷砂射孔和大排量、大规模分段压裂施工,适应于固井、非固井等各种复杂条件煤层气水平井施工;具有施工效率高、施工成本低、增产改造范围大、施工成功率高和改造效果好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7366615A
公开(公告)日:2017-11-21
申请号:CN201710417409.7
申请日:2017-06-06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B47/00 , E21B43/129 , F04B53/12
Abstract: 一种液压驱动柱塞泵及其煤层气无杆排采装置,该液压驱动柱塞泵由泵体、上柱塞、下柱塞、阀体、阀芯、上排水阀、上进水阀、下排水阀和下进水阀组成,该煤层气无杆排采装置包含地面控制系统、三通道油管及井下控制系统,所述地面控制系统通过三通道油管连接于井下控制系统,所述井下控制系统包含液压驱动柱塞泵,通过三通道的内置动力液管加压提供的动力液来支撑二者来回反复的机械运动,从而实现井下阀体的自动上下切换,无需人工操作,由此,本发明结构简单,装卸便利,能有效消除杆管偏磨问题,减少修井次数,提高煤层气井平稳生产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107487B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110423554.2
申请日:2021-04-20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煤层顶板套管水平长钻孔随采随充生态采煤方法及系统,首先在工作面上方的直接顶岩层中施工沿综采工作面走向延伸的水平定向长钻孔,在水平定向长钻孔中下入套管,形成充填膏体的充注通道;开始工作面回采,直接顶岩层随采随垮落,当直接顶岩层垮落使其中的套管前端出露于采空区后,向采空区注入充填膏体;实时监测采空区的充填情况和套管位置,当套管前段埋入采空区的充填膏体中时,割断套管,使套管前段的出浆口始终出露在采空区;当充填量达到设计要求时,停止充填;实现了对采空区上覆岩层减沉、控沉的目的,从而解决因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水资源流失、地表生态环境破坏、地面建筑损坏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247331A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2210057820.9
申请日:2022-01-19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B01F27/70 , B01F27/191 , E21F15/00 , E21F1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顶板水平井末端双料混合装置、系统及随充凝固方法,设置双料搅拌混合腔,所述的双料搅拌混合腔为筒形体;所述的双料搅拌混合腔外设置搅拌电机,双料搅拌混合腔内沿轴向设置搅拌组件;所述的搅拌组件与搅拌电机轴接;所述的搅拌组件设置与搅拌电机轴接的转动轴,在所述的转动轴上沿径向设置多个搅拌杆。采用双料输送、在通道末端混合,避免地面混合充注后的凝结堵管风险,又能使通道末端混合后的充填材料在充注入采空区后能尽快凝结,缩短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04912480A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510219581.2
申请日:2015-04-30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层气近端对接水平井的钻完井方法,该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步骤1:通过常规定向钻具组合完成水平井直井段和增斜段并联通对接直井,下套管固井完井;步骤2:采用套管钻井钻具组合完成三开水平段的钻进;步骤3:通过钢丝打捞装置从套管中将井底钻具组合起出完钻。本发明在水平段钻完井过程中不用起下钻具,减少井筒抽汲作业,减少井筒静止时间,钻井结束既下套管完毕,大大降低作业风险,降低了作业成本,采用下套管完井,可对水平段进行压裂作业,提高煤层气开发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1155981B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1911321973.4
申请日:2019-12-20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层气井双煤层合层排采分层产气量监测方法。包括:步骤1,计算动液面到第一煤层气液柱密度ρ1、第一煤层到第二煤层气液柱密度ρ2;步骤2,根据地层水密度ρ水、甲烷密度ρ甲烷,计算动液面到第一煤层气液柱截面含气率α1、第一煤层到第二煤层气液柱截面含气率α2;步骤3,计算标准状况下动液面至第一煤层气液柱截面含气率α11、第一煤层到第二煤层气液柱截面含气率α22;步骤4,计算得到第一层煤层气产量Q1、第二层煤层气产量Q2。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使煤层气开发选层及双煤层气井增产措施更具针对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4991735A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732662.2
申请日:2022-06-27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21B4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层气直井压裂裂缝人工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步骤1:煤层气直井完钻后下套管固井完井;步骤2:采用水力喷射径向水平井工具在煤层顶板位置钻进径向水平孔眼;步骤3:采用水力喷射径向水平井工具在上步骤的径向井眼垂直方向上部钻进与之平行的径向井眼;步骤4:以相互平行布置的径向水平孔眼为压裂通道进行储层压裂改造。本发明采用布置在煤层顶板的垂向上相互平行的多径向井眼作为压裂通道进行煤层气井储层改造,能够增加裂缝在煤层中的延伸长度,减少地应力对压裂裂缝的控制作用,增大煤层气单井控制范围,提高煤层气开发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1155981A
公开(公告)日:2020-05-15
申请号:CN201911321973.4
申请日:2019-12-20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层气井双煤层合层排采分层产气量监测方法。包括:步骤1,计算动液面到第一煤层气液柱密度ρ1、第一煤层到第二煤层气液柱密度ρ2;步骤2,根据地层水密度ρ水、甲烷密度ρ甲烷,计算动液面到第一煤层气液柱截面含气率α1、第一煤层到第二煤层气液柱截面含气率α2;步骤3,计算标准状况下动液面至第一煤层气液柱截面含气率α11、第一煤层到第二煤层气液柱截面含气率α22;步骤4,计算得到第一层煤层气产量Q1、第二层煤层气产量Q2。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使煤层气开发选层及双煤层气井增产措施更具针对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6194120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585721.2
申请日:2016-07-22
Applicant: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煤层气井水管线瓦斯气体分离回收装置与方法,该装置至少包含进行气液分离的压力容器、液位控制装置和单向阀,所述压力容器的一侧通过水管线连接至油管,另一侧设有出水口,的顶部设有泄压阀和瓦斯气体出口,出口通过单向阀连接至输气管线,所述压力容器内设有液位控制装置,所述出水口通过管道连通至水池,在水管线中的瓦斯气体进入压力容器后,压力容器的上部空间不变,而瓦斯气体压力增大并大于输气管线压力时,瓦斯气体进入输气管线,达到分离收集目的;由此,本发明结构简单,装卸和改装非常方便,且能够充分回收水管线中的煤层气,提高气井开发效益,减少空气污染,避免井场瓦斯浓度过高而造成爆炸等事故,保证了人员设备安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