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壁部件以及建筑物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434868B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010013330.X

    申请日:2020-01-07

    Abstract: 提供外壁部件以及具备该外壁部件的建筑物,在与室外的气温的变动无关地通过冷暖气设备恒定地保持室内的温度时,能够减小向室内的流入流出热量,降低冷暖气能量。在室外侧隔热层与室内侧隔热层之间具有蓄热层,通过下式(3)表示的R为0.20以下。R=2(R1-0.5)2+(R2-1)2+(R3-0.55)2 (3)在式(3)中,R1通过下式(1)表示。R1=(Tb/Kb)/(Ta/Ka+Tb/Kb) (1)Ka是室外侧隔热层的热传导率,Ta是室外侧隔热层的厚度,Kb是室内侧隔热层的热传导率,Tb是室内侧隔热层的厚度。R2是蓄热层在15℃至40℃的温度范围内的潜热量与在-10℃至60℃的温度范围内的潜热量之比。R3=L5/L20 (2)。

    外壁部件以及建筑物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434868A

    公开(公告)日:2020-07-21

    申请号:CN202010013330.X

    申请日:2020-01-07

    Abstract: 提供外壁部件以及具备该外壁部件的建筑物,在与室外的气温的变动无关地通过冷暖气设备恒定地保持室内的温度时,能够减小向室内的流入流出热量,降低冷暖气能量。在室外侧隔热层与室内侧隔热层之间具有蓄热层,通过下式(3)表示的R为0.20以下。R=2(R1-0.5)2+(R2-1)2+(R3-0.55)2 (3);在式(3)中,R1通过下式(1)表示。R1=(Tb/Kb)/(Ta/Ka+Tb/Kb) (1);Ka是室外侧隔热层的热传导率,Ta是室外侧隔热层的厚度,Kb是室内侧隔热层的热传导率,Tb是室内侧隔热层的厚度。R2是蓄热层在15℃至40℃的温度范围内的潜热量与在-10℃至60℃的温度范围内的潜热量之比。R3=L5/L20 (2)。

    屋顶部件或者天花板部件以及建筑物

    公开(公告)号:CN111434867B

    公开(公告)日:2023-01-10

    申请号:CN202010017592.3

    申请日:2020-0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不依赖室外气温的变动,在借助制冷制热设备将室内的温度保持为恒定时,能够减少热量相对于室内的流出流入从而减少制冷制热能量的屋顶部件或者天花板部件,该屋顶部件或者天花板部件在室外侧隔热层(A)与室内侧隔热层(B)之间具有蓄热层,用下式(3)表示的R为0.10以下,R=2(R1‑0.5)2+(R2‑1)2+(R3‑0.55)2 (3);R1=(Tb/Kb)/(Ta/Ka+Tb/Kb) (1);Ka为室外侧隔热层(A)的热传导率,Ta为室外侧隔热层(A)的厚度,Kb为室内侧隔热层(B)的热传导率,Tb为室内侧隔热层(B)的厚度,R2是蓄热层的15℃至50℃的温度范围内的潜热量相对于‑10℃至60℃的温度范围内的潜热量之比,R3用下式(2)表示,R3=L5/L20 (2)。

    屋顶部件或者天花板部件以及建筑物

    公开(公告)号:CN111434867A

    公开(公告)日:2020-07-21

    申请号:CN202010017592.3

    申请日:2020-0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不依赖室外气温的变动,在借助制冷制热设备将室内的温度保持为恒定时,能够减少热量相对于室内的流出流入从而减少制冷制热能量的屋顶部件或者天花板部件,该屋顶部件或者天花板部件在室外侧隔热层(A)与室内侧隔热层(B)之间具有蓄热层,用下式(3)表示的R为0.10以下,R=2(R1-0.5)2+(R2-1)2+(R3-0.55)2 (3)R1=(Tb/Kb)/(Ta/Ka+Tb/Kb) (1)Ka为室外侧隔热层(A)的热传导率,Ta为室外侧隔热层(A)的厚度,Kb为室内侧隔热层(B)的热传导率,Tb为室内侧隔热层(B)的厚度,R2是蓄热层的15℃至50℃的温度范围内的潜热量相对于-10℃至60℃的温度范围内的潜热量之比,R3用下式(2)表示,R3=L5/L20 (2)。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