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热管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161501A

    公开(公告)日:2021-01-01

    申请号:CN202011041191.8

    申请日:2020-09-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控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控热管。可控热管包括第一热源、蒸发段、第一绝热段、冷凝段、第二绝热段和储气室;蒸发段、第一绝热段、冷凝段、第二绝热段和储气室依次连接,且蒸发段、第一绝热段、冷凝段、第二绝热段和储气室的内部连通为密闭空间,密闭空间的内壁上设置有毛细结构,毛细结构连接蒸发段、第一绝热段、冷凝段、第二绝热段和储气室;密闭空间内设置有传热工质和控制气体,控制气体设置在储气室的一端;第一热源与储气室连接。本发明实现了对冷凝段打开程度的调节,保证了冷凝段的热导能力与负载设备所需的工作温度相匹配,进而满足负载设备的发热量变化较大而需要工作在相对较窄的温度范围内的需求。

    一种气液两相控温储液器的液体补偿能力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482972B

    公开(公告)日:2017-11-03

    申请号:CN201410720834.X

    申请日:2014-12-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液两相控温储液器的液体补偿能力测试方法。使用本发明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储液器液体管充装工质的流量,进而得到储液器的液体补偿能力。本发明利用储液器液体管的液体渗透率与充装工质无关的性质,利用不同工质之间的物性转换,采用无毒无害的工质测量储液器液体流量,然后通过工质之间的物性参数转化,最终得出储液器充装工质的流量,进而获得储液器的液体补偿能力。

    一种相变热管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688322B

    公开(公告)日:2012-08-29

    申请号:CN200810075302.X

    申请日:2008-04-28

    Abstract: 一种相变热管,包括金属壳体,金属壳体上设有相互隔离的热管腔体和相变材料腔体,其中,热管腔体内部为圆形,在圆形内壁上设有毛细结构,毛细结构的空间内充有液态工质,热管腔体的其它空间内充有气态工质;相变材料腔体内部充有相变材料,金属壳体的一端在充入热管工质及相变材料前封闭,另一端在充入热管工质及相变材料后封闭。集成化的相变热管,既可以实现热量的高效率传输,同时又具备较大的热容,有效抑制温度波动,并能在短时间内吸收较多的热量,产生明显的蓄热效果。

    基于增材制造的相变储能装置点阵夹层结构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742014A

    公开(公告)日:2018-02-27

    申请号:CN201710908775.2

    申请日:2017-09-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增材制造的相变储能装置点阵夹层结构的设计方法,属于航天器轻量化多功能结构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方法考虑了增材制造工艺约束,通过宏微观结合的手段,可快速设计出满足增材制造要求的一体化结构。所设计的相变储能装置结构内部为三维网络结构,实现轻量化设计和内部连通,较传统结构减重60%以上;采用特定结构的稀疏点阵胞元和致密点阵胞元配合填充,避免出现悬臂杆件以实现两种胞元之间无缝拼接,而且避免顶部结构的坍塌;另外,所述设计的相变储能装置结构不存在焊接导致的强度问题,在航天器轻量化多功能结构设计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种气液两相控温储液器的液体补偿能力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482972A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申请号:CN201410720834.X

    申请日:2014-12-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液两相控温储液器的液体补偿能力测试方法。使用本发明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储液器液体管充装工质的流量,进而得到储液器的液体补偿能力。本发明利用储液器液体管的液体渗透率与充装工质无关的性质,利用不同工质之间的物性转换,采用无毒无害的工质测量储液器液体流量,然后通过工质之间的物性参数转化,最终得出储液器充装工质的流量,进而获得储液器的液体补偿能力。

    基于增材制造的相变储能装置点阵夹层结构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742014B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710908775.2

    申请日:2017-09-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增材制造的相变储能装置点阵夹层结构的设计方法,属于航天器轻量化多功能结构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方法考虑了增材制造工艺约束,通过宏微观结合的手段,可快速设计出满足增材制造要求的一体化结构。所设计的相变储能装置结构内部为三维网络结构,实现轻量化设计和内部连通,较传统结构减重60%以上;采用特定结构的稀疏点阵胞元和致密点阵胞元配合填充,避免出现悬臂杆件以实现两种胞元之间无缝拼接,而且避免顶部结构的坍塌;另外,所述设计的相变储能装置结构不存在焊接导致的强度问题,在航天器轻量化多功能结构设计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种三维外贴热管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470847U

    公开(公告)日:2012-10-03

    申请号:CN201120509591.7

    申请日:2011-12-08

    Inventor: 郭霖 苗建印 丁汀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维外贴热管,属于航天热设计领域。所述三维外贴热管包括管体和翅片,管体弯曲并沿轴线扭转成型,扭转角度为0~90°,在平面内进行弯曲成型,翅片位于管体两端。优选所述管体两端翅片通过卡箍或胶粘的方式固定在安装面上。所述弯曲角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不与其它设备接触为原则。所述三维外贴热管将管体中段的翅片去掉,只保留两端翅片,可用于冷、热两端安装面成空间角度的复杂仪器设备热设计,根据安装的实际位置进行现场弯曲,解决原有热管不易弯曲加工的问题,保证安装面的平面度和直线度要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