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ALC条板内墙非焊接柔性钢梁卡件及节点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6941826U

    公开(公告)日:2018-01-30

    申请号:CN201720712706.X

    申请日:2017-06-1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ALC条板内墙非焊接柔性钢梁卡件及节点结构,该钢梁卡件由钢板弯折而成,其上设有与所述钢梁匹配的卡装槽,卡装槽两侧的弯起部分的内侧均设有卡装限位突起,该钢梁卡件的中间部位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外表面为直角钢件的连接面。通过采用能卡装在钢梁上的柔性钢梁卡件,实现了将直角钢件点焊在柔性钢梁卡件上,与钢梁进行卡件机械连接,而不用将直角钢件直接焊接在钢梁上,改变了传统ALC条板内墙需将直角钢件焊接到钢梁上的连接方式,其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连接可靠、无焊接质量问题;也避免了焊接残余应力对钢梁力学性能的影响;该钢梁卡件偏柔性,可有效控制后期适用过程中的墙体裂纹。

    超大跨度双层双向悬索结构的支撑安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560719B

    公开(公告)日:2020-07-14

    申请号:CN201810265677.6

    申请日:2018-03-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大跨度双层双向悬索结构的支撑安装方法,包括:用由依次间隔设置的多组全方位自适应抱箍式支撑胎架组成的全方位自适应抱箍式支撑体系结构作为悬索结构的支撑;在楼板上设预埋件,在预埋件上焊转换钢梁,使转换钢梁横置于楼板的混凝土梁上;将各组全方位自适应抱箍式支撑胎架依次焊在转换钢梁上,形成全方位自适应抱箍式支撑体系结构;在支撑体系结构上安装超大跨度双层双向悬索结构的钢结构桁架进行空间限位式支撑,之后在钢结构桁架上完成超大跨度双层双向悬索结构的安装。该方法稳定和安全性高,能对超大跨度双层双向悬索结构的限位支撑,提升安装效率,解决了目前超大跨度双层双向悬索结构无对应支撑安装方式的问题。

    连接件、ALC条板安装节点结构及装配式安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359599A

    公开(公告)日:2019-10-22

    申请号:CN201910636334.0

    申请日:2019-07-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连接件、ALC条板安装节点结构及装配式安装方法,连接件包括连接部、第一管卡和第二管卡,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一管卡和第二管卡分别垂直于第一连接段,并对称设置在第一连接段相对的两侧,第二连接段向第一连接段的一侧弯折,具有该连接件的ALC条板安装节点结构,第一连接段位于相邻ALC条板第一ALC条板和第二ALC条板之间,第一管卡嵌入第一ALC条板中,第二管卡嵌入第二ALC条板中;第二连接段用于连接钢梁,实现一个节点处的连接件同时固定相邻两块ALC条板,使固定更加牢固,安装过程更加方便,基于该ALC条板安装节点结构的装配式安装方法能够实现ALC条板的顺序式安装。

    超大跨度双层双向悬索结构的支撑安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560719A

    公开(公告)日:2018-09-21

    申请号:CN201810265677.6

    申请日:2018-03-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大跨度双层双向悬索结构的支撑安装方法,包括:用由依次间隔设置的多组全方位自适应抱箍式支撑胎架组成的全方位自适应抱箍式支撑体系结构作为悬索结构的支撑;在楼板上设预埋件,在预埋件上焊转换钢梁,使转换钢梁横置于楼板的混凝土梁上;将各组全方位自适应抱箍式支撑胎架依次焊在转换钢梁上,形成全方位自适应抱箍式支撑体系结构;在支撑体系结构上安装超大跨度双层双向悬索结构的钢结构桁架进行空间限位式支撑,之后在钢结构桁架上完成超大跨度双层双向悬索结构的安装。该方法稳定和安全性高,能对超大跨度双层双向悬索结构的限位支撑,提升安装效率,解决了目前超大跨度双层双向悬索结构无对应支撑安装方式的问题。

    用于混凝土柱与钢管混凝土柱过渡段的连接限位器

    公开(公告)号:CN106013433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356140.1

    申请日:2016-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混凝土柱与钢管混凝土柱过渡段的连接限位器,连接限位器设于下部的混凝土柱与上部的钢管混凝土柱之间,包括环板,环板内设有肋板和栓钉,肋板及栓钉的位置、大小、厚度和方向与钢管混凝土柱内部的肋板及栓钉的位置、大小、厚度和方向一致,用于对混凝土柱的钢筋进行限位。解决了混凝土柱柱筋与钢管柱肋板碰撞的问题;为钢管柱定位安装提供了方便;减少了措施用量,节约成本。

    智能顶升钢平台桁架影响下钢板墙分段分节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5525678A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1610067881.8

    申请日:2016-01-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B1/08 E04B1/34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顶升钢平台桁架影响下钢板墙分段分节结构,核心筒的钢板墙按以下结构在立面方向上分节,并对每节平面方向进行分段:钢板墙每节高度与顶模顶升标准高度相同,按照一层一节,高度为4.5m;每节钢板墙分段时错开结构受力较大的部位,并使纵焊缝错开布置,且分段长度使钢暗梁位置离焊缝的距离大于400mm。每段钢板墙重量小于或等于23.2吨。不仅可以避免顶升平台纵横交错的主次桁架对吊装产生的影响,还可以实现钢板墙快速高效的安装,减少焊接和吊装次数,为土建方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等工序赢得时间,节省时间成本,能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焊接控制方法及焊接控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037174A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申请号:CN201911251183.3

    申请日:2019-12-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焊接控制方法及焊接控制系统,其中,焊接控制方法通过获取焊接坡口的参数信息,再根据获取的参数信息调用对应于该参数信息的焊接控制参数并生成焊接控制程序,最后通过该焊接控制参数和焊接控制程序控制焊接机器人对焊接坡口进行焊接工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焊接技术效率低、焊缝形成质量差、适用性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精确高效的、自动化的焊接控制方法。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中应用的飘窗

    公开(公告)号:CN107806174A

    公开(公告)日:2018-03-16

    申请号:CN201711242340.5

    申请日:2017-11-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B1/00 E06B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中应用的飘窗,包括左右两根框架柱(1)与上下两根框架梁(2)构成的方形框架;还包括两根飘窗构造柱(3)与一根飘窗构造梁(4),两根飘窗构造柱(3)分别设于两根框架柱(1)内侧,上下两端分别焊接于上下两根框架梁(2)上;飘窗构造梁(4)设于中下部分别与两根框架柱(1)以及两根飘窗构造柱(3)焊接;上方的框架梁(2)下方两根飘窗构造柱(3)间设有上飘台(5);飘窗构造梁(4)上方两根飘窗构造柱(3)间设有下飘台(6)。是简单可行的飘窗做法,填补国内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中飘窗应用的空白,构造简单,便于施工,可满足住户需求。

    钢结构超长小截面钢柱安装防失稳可调节临时连系梁

    公开(公告)号:CN104790677A

    公开(公告)日:2015-07-22

    申请号:CN201510229442.8

    申请日:2015-05-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结构超长小截面钢柱安装防失稳可调节临时连系梁,包括:连接钢梁、第一转换钢板、第二转换钢板、四个连接角钢和若干连接件;其中,第一转换钢板和第二转换钢板分别固定设在连接钢梁两端;第一转换钢板和第二转换钢板均排列设有若干螺栓孔;两个连接角钢经连接件连接在第一转换钢板的某组螺栓孔上;另外两个连接角钢经连接件连接在第二转换钢板的某组螺栓孔上;各连接角钢上均设有钢柱连接孔。该临时连系梁结构简单,方便调整连接点位置以适应连接不同类型、不在同一直线的钢柱,重复利用率高,既能提高施工效率,又较低了成本。

    阴面对接斜立焊接方法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195860B

    公开(公告)日:2018-09-07

    申请号:CN201510598282.4

    申请日:2015-09-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阴面对接斜立焊接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一焊接件以及与该焊接件焊接的焊接板,其中,焊接件上欲与焊接板焊接结合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焊接面及第二焊接面,该第一焊接面与第二焊接面形成尖锥形,第一焊接面对应为第一焊接区,第二焊接面对应为第二焊接区;在第一焊接区焊接位置为尖锥最内侧,形成第一焊接道;在第二焊接区,焊接位置为尖锥最内侧形成第二焊接道,接着焊接第二焊接道的外侧并紧邻第二焊接道,形成第三焊接道;在第一焊接区焊接第一焊接道的外侧,形成第四焊接道,接着焊接紧邻第四焊接道的位置,形成第五焊接道;在第二焊接区焊接第三焊接道的外侧,形成第六焊接道;通过该方法,可克服残余应力及变形控制。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