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90430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057572.1
申请日:2025-01-1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1M10/0565 , H01M10/052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固态电解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十二重氢键的自修复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制备方法包括:将含有醚氧键的单体、二异氰酸酯和溶剂混合,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聚合反应,得到聚合物溶液;向聚合物溶液中加入吡啶二胺类化合物和溶剂,得到高分子聚合物溶液;向高分子聚合物溶液中加入锂盐,得到电解质溶液;将电解质溶液进行涂覆处理后烘干,得到基于十二重氢键的自修复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材料。本发明的基于十二重氢键的自修复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不仅能够解决锂金属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正极材料的体积膨胀引起的内部应力问题,还能避免因锂枝晶生长穿透导致的锂金属电池短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908963B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0982037.2
申请日:2024-07-22
IPC: C07D487/22 , H01M10/056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钴的二维共轭酞菁框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以下步骤:以1,2,4,5‑四氰苯和可溶性钴盐为原料,1,8‑二氮杂环(5,4,0)十一‑7‑烯为催化剂,在有机溶剂中,进行溶剂热反应,制得所述含钴的二维共轭酞菁框架。本发明开发了一种含单钴原子的二维共轭酞菁框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工固体电解质界面,由于Co金属位的路易斯酸活性和氰基的强电子吸收特性,大量电荷转移到CPF骨架上,大大增强了对Li+的吸附,并调节Li+向无枝晶锂金属电池的分布,优于大多数已报道的SEI膜。
-
公开(公告)号:CN116581378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562615.2
申请日:2023-05-1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1M10/0565 , H01M10/052 , H01M10/058 , C08G18/32 , C08G18/62 , C08G18/44 , C08G18/66 , C08G18/69 , C08G18/42 , C08G18/50 , C08G18/4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电池电解质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界面自愈合型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聚合物电解质的原料组成包括含有可聚合官能团的单体、含有传导锂离子官能团的聚合物、含动态二硫醚官能团的单体扩链剂。含有动态二硫键官能团的单体扩链剂的引入显著提升了聚合物的分子量,而高分子量提升了聚合物本身的机械强度,从而可以抑制Li枝晶的生长和电极体积膨胀引起的应力应变,保证了电池安全。同时,三种单体共同聚合反应,能够降低聚合物电解质高分子链的有序排列,进而降低结晶度,提升了高分子链的无序扰动,同时提升了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858181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941132.8
申请日:2024-07-15
Applicant: 国家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中锰溶出量检测装置、检测方法及制备方法。该检测装置包括功能化微纳光纤和光谱监测模块;功能化微纳光纤包括微纳光纤和吸附层;微纳光纤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光纤部、第二光纤部和第三光纤部,第二光纤部的直径小于第一光纤部的直径且小于第三光纤部的直径;吸附层包裹在第二光纤部的表面,吸附层用于对锰离子进行特异性吸附;第一光纤部的远离第二光纤部的一端与光谱监测模块连接,第三光纤部的远离第二光纤部的一端与光谱监测模块连接。由此,无需拆解电池,在电池工作状态下就能够对锰溶出量进行检测,得到电池在工作状态下的锰离子溶出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0548488B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1910833896.4
申请日:2019-09-0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生物炭基富氮复合材料、其制备和应用。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前驱体溶液与热解生物炭混合,得到混合液;将混合液在搅拌条件下反应,使其在生物炭表面原位合成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固液分离,对得到的固体进行洗涤、干燥得到所述生物炭基富氮复合材料。通过将热解生物炭与金属有骨架材料的前驱体溶液混合,使得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生物炭表面原位合成,获得一种生物炭基富氮复合材料,以提高其二氧化碳吸附效果,由此解决现有技术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的比表面积与含氮量低、对二氧化碳吸附效果不佳,用于气体吸附的金属有机骨架硬度不足、分子间吸附保留力不足等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173789B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0485323.8
申请日:2024-04-22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化学储能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高电压锂电池的聚合物界面保护层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所述制备方法为:将聚倍半硅氧烷、缩水甘油醚、聚乙二醇衍生物、引发剂和可溶性锂盐于有机溶剂中混合,获得混合液;对混合液加热使各个单体进行热聚合,获得聚合物界面保护层材料。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推广;本发明制备的聚合物界面保护层材料只需涂覆于电极表面后经干燥,即可在电极表面形成固态聚合物界面保护层,能够同时作为正极、负极界面保护层;且形成的固态聚合物界面保护层能够有效的缓解在充放电过程中正极和负极所产生的体积变化,释放应力从而保护电极结构不发生破坏,提高锂金属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594803A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1681874.3
申请日:2023-12-0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1M4/66 , H01M10/0525 , H01M10/052 , H01M4/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储能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安全开关电池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聚醚二醇、交联剂均匀溶解在溶剂中,得到前驱体溶液;(2)在前驱体溶液中加入异氰酸酯和引发剂聚合,随后再混合导电剂,得到导电聚氨酯溶液;(3)将导电聚氨酯溶液涂覆在金属箔上,烘干后得到热安全开关集流体。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用多官能团型交联剂制备的聚氨酯为三维交联网状结构,使得集流体具有热响应性,解决智能储能锂电池的热失控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368756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237156.7
申请日:2023-09-22
Applicant: 国家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
IPC: G01R31/38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压检测装置、电压检测方法以及电池系统,该电压检测装置包括具有光栅的光纤、波长检测装置以及纤维电池;纤维电池包括负极导电层、负极材料层、电解质层、正极材料层以及正极导电层;纤维电池设置在光栅对应的位置,负极导电层、负极材料层、电解质层、正极材料层以及正极导电层由内至外依次对光栅进行包覆;波长检测装置与光纤的一端连接,用于检测光栅的反射波长。由于基于该电压检测装置,可以对锂离子电池组中单体电池的电压进行检测,因而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能够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组以对各单体电池的电压进行检测的装置较为缺乏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966745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310615084.9
申请日:2023-05-26
Applicant: 国家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天空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大气环境中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脱除烟气中SO3及NH3的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沿着烟气流动方向依次通过烟道连通的脱硝装置、空预器和脱硫塔,以及与所述脱硫塔依次连通的脱硫废水处理单元、磺化复合剂溶液制备装置和喷枪;所述磺化复合剂溶液制备装置用于将磺化复合剂与脱硫废水澄清液进行混合,得到磺化复合剂溶液;所述喷枪的喷嘴位于脱硝装置和空预器之间且设置于烟道内,用于将所述磺化复合剂溶液与压缩空气进行雾化。采用本发明所述系统可以实现SO3的脱除效率达到30%以上,NH3的脱除效率达到10%以上,且该方法不受脱硝系统的影响,无二次污染,同时可以实现协同处理脱硫废水。
-
公开(公告)号:CN110548488A
公开(公告)日:2019-12-10
申请号:CN201910833896.4
申请日:2019-09-0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生物炭基富氮复合材料、其制备和应用。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前驱体溶液与热解生物炭混合,得到混合液;将混合液在搅拌条件下反应,使其在生物炭表面原位合成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固液分离,对得到的固体进行洗涤、干燥得到所述生物炭基富氮复合材料。通过将热解生物炭与金属有骨架材料的前驱体溶液混合,使得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生物炭表面原位合成,获得一种生物炭基富氮复合材料,以提高其二氧化碳吸附效果,由此解决现有技术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的比表面积与含氮量低、对二氧化碳吸附效果不佳,用于气体吸附的金属有机骨架硬度不足、分子间吸附保留力不足等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