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347717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011221809.9
申请日:2020-11-05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G06F30/3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轴承的集中式同频扰动抑制新方法,涉及磁轴承系统主动振动抑制技术领域,其步骤包括步骤一:建立包含同频扰动力的转子本体的动力学模型;步骤二:对电磁铁进行机理分析和建模,得到由所需电磁力和转子位移距离为自变量、控制电流为因变量的电磁铁逆模型;步骤三:搭建集中式状态反馈控制器和位于各自由度的第一扩张状态观测器,组成磁轴承闭环控制系统;步骤四:确定状态反馈控制器的参数,包括位移系数矩阵和速度系数矩阵;确定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参数,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能够对非线性的电磁铁模型加以利用,进而得到更为准确的控制电流,提升系统整体的控制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630653B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011434522.4
申请日:2020-12-10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IPC: G01R31/34
Abstract: 一种电机的测试系统,被测电机设置在左夹紧、右夹紧和上夹紧液压缸的活塞杆之间,其通过分动箱分别与定量泵和比例变量泵连接;定量泵的排油口分别与流量控制阀的进油口、换向阀一、二和三的A口连接;换向阀一、二和三通过定差减压阀一、二和三分别与电磁换向阀一、二和三的P口连接,电磁换向阀一、二和三分别与上夹紧、左夹紧和右夹紧液压缸连接,梭阀一、三和六分别与上夹紧、左夹紧和右夹紧液压缸并联;梭阀一、二、三、四和五连接,并将较大的压力信号反馈给流量控制阀;比例变量泵的排油口分别与换向阀四、五和六的A口连接,换向阀四、五和六分别与小排量、中排量和大排量加载马达连接。该系统能便于实现对电机的加载和夹紧固定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630653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434522.4
申请日:2020-12-10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IPC: G01R31/34
Abstract: 一种电机的测试系统,被测电机设置在左夹紧、右夹紧和上夹紧液压缸的活塞杆之间,其通过分动箱分别与定量泵和比例变量泵连接;定量泵的排油口分别与流量控制阀的进油口、换向阀一、二和三的A口连接;换向阀一、二和三通过定差减压阀一、二和三分别与电磁换向阀一、二和三的P口连接,电磁换向阀一、二和三分别与上夹紧、左夹紧和右夹紧液压缸连接,梭阀一、三和六分别与上夹紧、左夹紧和右夹紧液压缸并联;梭阀一、二、三、四和五连接,并将较大的压力信号反馈给流量控制阀;比例变量泵的排油口分别与换向阀四、五和六的A口连接,换向阀四、五和六分别与小排量、中排量和大排量加载马达连接。该系统能便于实现对电机的加载和夹紧固定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932466A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911377345.8
申请日:2019-12-27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H02K7/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了径向磁轴承的径向磁通双凸极永磁电机,包括,转动组件,包括转动件以及设置于所述转动件外围的定子体;悬浮组件,设置于所述转动件的转轴外侧;以及,永磁体,位于所述悬浮组件和定子体之间;所述悬浮组件的磁轴承定子磁轭设置于永磁体一侧;所述悬浮组件的的磁轴承定子凸极设置于所述磁轴承定子磁轭的内壁上;本发明提出了采用永磁体产生偏置磁场,采用电磁铁提供控制磁场,控制磁场与励磁磁场相互作用产生可控的径向悬浮力,利用该径向悬浮力使转轴处于无接触状态,消除了转轴在转动时由于机械接触而导致的摩擦损耗,实现在径向两个自由度上的稳定悬浮。
-
公开(公告)号:CN110058528A
公开(公告)日:2019-07-26
申请号:CN201910483080.3
申请日:2019-06-04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G05B1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飞轮储能用磁轴承传感器端扰动自适应迭代学习控制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包括:建立磁轴承系统数学模型、建立带有横截面圆度引起的传感器端的振动的磁轴承动力学模型、搭建自适应迭代学习控制器、利用自适应迭代学习控制器对由横截面圆度引起的传感器端的振动干扰进行抑制。该自适应迭代学习控制方法设计的控制器时不需要精确的参数,面对未知扰动和不确定参数具有仍可保持系统稳定,使得系统具有一定的鲁棒性;控制器的结构简单,易于搭建,便于硬件实现。
-
公开(公告)号:CN108415253A
公开(公告)日:2018-08-17
申请号:CN201810157245.3
申请日:2018-02-24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G05B1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5B13/0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马尔可夫跳变理论的飞轮电池磁轴承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齐次马尔可夫链,建立磁轴承系统在低速模态、中速模态和高速模态下的状态空间模型,并计算磁轴承系统在三种模态之间切换的转移概率矩阵;确定分别在三种模态下使得磁轴承闭环控制系统稳定的状态反馈控制器;根据磁轴承系统的模态,利用不同的状态反馈控制器控制磁轴承系统。与传统单一模态磁轴承控制系统相比,本方法根据磁轴承转子在不同转速下的运动特性,提出了磁轴承系统分别在高速模态、中速模态和低速模态下的空间状态模型,分别设计出在三种模态下使磁轴承闭环控制系统稳定的状态反馈控制器,使用不同的状态反馈控制器,有效提高控制系统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3615465A
公开(公告)日:2014-03-05
申请号:CN201310626711.5
申请日:2013-11-29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F16C32/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永磁偏置轴向磁悬浮轴承,包括定子套筒A、定子套筒B、永磁体环、定子圆盘A、定子圆盘B、定子圆盘C、定子圆盘D、控制绕组A、控制绕组B、主轴和转子铁芯;永磁体环设置在定子套筒A和定子套筒B之间,连接定子套筒A和定子套筒B;所述定子套筒A、定子套筒B和永磁体环的截面厚度均相等;定子圆盘A和定子圆盘B分别设置在定子套筒A内壁的两端;控制绕组A设置在定子圆盘A和定子圆盘B之间;定子圆盘C和定子圆盘D分别设置在定子套筒B内壁的两端;控制绕组B设置在定子圆盘C和定子圆盘D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03546010A
公开(公告)日:2014-01-29
申请号:CN201310531037.2
申请日:2013-10-31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轴向磁通开关磁阻电机,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传统开关磁阻电机的双凸极结构内定子齿和转子齿交叠前产生的边缘磁通引起电流非线性;开关磁阻电机转子上的转矩是由一系列脉冲转矩叠加而成的,合成转矩不是恒定值的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定子磁轭、转子磁轭、定子单元、转子单元、定子轴、齿盘、位置信号检测传感器单元和传感器安装盘;定子单元固定在定子磁轭上,转子单元固定在转子磁轭上,齿盘固定在转子磁轭上,定子轴与定子磁轭相连,同时定子轴贯穿转子磁轭、齿盘和传感器安装盘,转子磁轭与定子轴之间通过轴承相连;传感器安装盘与定子轴固定成一个整体,位置信号检测传感器单元固定在传感器安装盘上。
-
公开(公告)号:CN102926939A
公开(公告)日:2013-02-13
申请号:CN201210505604.2
申请日:2012-11-30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72
Abstract: 一种五自由度全悬浮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包括安装在外壳内壁上的第一发电机定子、第二发电机定子、永磁偏置型轴向磁悬浮轴承定子A及永磁偏置型轴向磁悬浮轴承定子B。主轴上设置有第一发电机转子A、第一发电机转子B、永磁偏置型轴向磁悬浮轴承转子、第二发电机转子A以及第二发电机转子B。主轴的两端从外壳的两端伸出,分别安装有风叶和位移传感器。本发明利用两个永磁型轴向磁悬浮轴承实现转子在四个轴向自由度上的悬浮,利用一个永磁偏置型轴向磁悬浮轴承实现转子在轴向自由度的悬浮,实现了转子的全悬浮,降低了切入风速,而且简化了风力发电机磁悬浮轴承系统的结构,提高了能量转换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2182624A
公开(公告)日:2011-09-14
申请号:CN201110083824.6
申请日:2011-04-02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72
Abstract: 一种五自由度磁悬浮水平轴风力发电机,包括位于外壳左端和右端的永磁型径向磁悬浮轴承A定子、永磁型径向磁悬浮轴承B定子,安装在外壳内壁上的永磁偏置型轴向磁悬浮轴承定子及发电机定子。主轴上设置有永磁型径向磁悬浮轴承A转子、发电机转子、永磁偏置型轴向磁悬浮轴承转子B、永磁偏置型轴向磁悬浮轴承转子A、永磁型径向磁悬浮轴承B转子。主轴的两端从外壳的两端伸出,其一端安装有风叶。本发明利用两个永磁型径向磁悬浮轴承实现转子在四个径向自由度上的悬浮,利用一个永磁偏置型轴向磁悬浮轴承实现转子在轴向自由度的悬浮,实现了转子的全悬浮,降低了切入风速,而且简化了风力发电机磁悬浮轴承系统的结构,提高了能量转换的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