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217539B
公开(公告)日:2012-10-10
申请号:CN201110129388.1
申请日:2011-05-19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A01H4/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杉木无性系离体生根培养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取杉木优良无性系原株的树干的基部萌条为组织培养材料,接入继代增殖培养基进行继代增殖培养,诱导分化出不定芽,然后将不定芽转入MS培养基上进行伸长培养;不定芽长到2~3cm时,转入诱导生根培养基培养,得生根试管苗;移栽生根试管苗,选用黄土、泥炭土3:1比例混合后用作移栽基质。与现有技术中的杉木组培方法相比,本发明的杉木无性系离体生根培养方法优势在于:有效解决了杉木不同优良无性系在组织培养条件下组培苗的生根困难问题,实现建立杉木稳定高效的组培体系,生根率最高可达到100%(洋020),为加快杉木组培苗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2217539A
公开(公告)日:2011-10-19
申请号:CN201110129388.1
申请日:2011-05-19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A01H4/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杉木无性系离体生根培养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取杉木优良无性系原株的树干的基部萌条为组织培养材料,接入继代增殖培养基进行继代增殖培养,诱导分化出不定芽,然后将不定芽转入MS培养基上进行伸长培养;不定芽长到2~3cm时,转入诱导生根培养基培养,得生根试管苗;移栽生根试管苗,选用黄土、泥炭土3:1比例混合后用作移栽基质。与现有技术中的杉木组培方法相比,本发明的杉木无性系离体生根培养方法优势在于:有效解决了杉木不同优良无性系在组织培养条件下组培苗的生根困难问题,实现建立杉木稳定高效的组培体系,生根率最高可达到100%(洋020),为加快杉木组培苗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9351437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431834.8
申请日:2024-10-14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营养缺陷型工程菌株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的双营养缺陷型工程菌株的制备方法,在宿主细胞中敲除leuA基因,构建营养缺陷型工程菌株EHA105leuA‑;在EHA105leuA‑菌株中进一步敲除hisD基因,构建双营养缺陷型工程菌株EHA105hisD‑leuA‑;leuA基因与hisD基因的基因ID分别为WP_010972185.1与WP_004432479.1。本发明实施例结果表明:双营养缺陷型工程菌株EHA105hisD‑leuA‑在土壤与植物中存活细胞大量减少,降低了农杆菌逃逸入自然环境的概率,提高了植物遗传转化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334129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211679920.1
申请日:2022-12-26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杨树良种‘泗杨1号’的高效转基因方法,属于植物基因工程领域。本发明公开的转基因方法浸染和共培养同时进行,浸染、共培养、筛选培养、抗性芽诱导及伸长培养均在液体培养基中完成。这样添加抗生素和更换培养基时操作简便、减少了培养基的用量,节约实验成本,而且植物材料可以完全浸没在培养基中,使筛选和诱导培养更高效,不仅显著缩短了实验周期,而且避免了假阳性的产生。本发明公开的转基因方法可应用于杨树良种‘泗杨1号’的转基因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领域,也可为其它杨树或其它植物的转基因相关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1642049B
公开(公告)日:2011-11-30
申请号:CN200910035029.2
申请日:2009-09-14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A01H4/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毛果杨离体器官再生植株的方法,将毛果杨的茎段或叶柄在含0.001~0.005mg/L TDZ的MS培养基上培养9~10天,再转接至含0.001~0.002mg/L TDZ的MS培养基上培养14~16天,诱导出不定芽;将诱导出的不定芽继续继代在含0.001~0.002mg/L TDZ的MS培养基上进行壮苗,18~22天后,苗高可达4~5cm,再转接于大量元素为1/2的MS培养基上,18~22天可直接生根。本发明的毛果杨离体器官再生植株的方法,易于操作和实现,为开展杨树功能基因研究创造了基本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01642049A
公开(公告)日:2010-02-10
申请号:CN200910035029.2
申请日:2009-09-14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A01H4/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毛果杨离体器官再生植株的方法,将毛果杨的茎段或叶柄在含0.001~0.005mg/L TDZ的MS培养基上培养9~10天,再转接至含0.001~0.002mg/L TDZ的MS培养基上培养14~16天,诱导出不定芽;将诱导出的不定芽继续继代在含0.001~0.002mg/L TDZ的MS培养基上进行壮苗,18~22天后,苗高可达4~5cm,再转接于大量元素为1/2的MS培养基上,18~22天可直接生根。本发明的毛果杨离体器官再生植株的方法,易于操作和实现,为开展杨树功能基因研究创造了基本条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