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元件和菲涅耳透镜片

    公开(公告)号:CN1143142C

    公开(公告)日:2004-03-24

    申请号:CN99115978.0

    申请日:1999-12-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B5/1814 G02B3/08 G02B27/4211 G03B21/625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元件,其即使在射出角度的波长依赖性较低、用于菲涅耳透镜的情况下,仍难于产生着色现象。在一个面上形成使入射光发生衍射的衍射光栅(4),在与该衍射光栅面相对的面上形成使该衍射光以折射方式射出的折射部件(比如菲涅耳透镜(3)),该衍射光栅(4)中的主衍射光的衍射角度的波长依赖性、以及该菲涅耳透镜(3)中的折射角度的波长依赖性处于相互补偿的关系,即两个波长依赖性处于相反而相互抵消的关系。

    太阳光聚光用菲涅耳透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460230B

    公开(公告)日:2014-06-04

    申请号:CN201080033793.7

    申请日:2010-05-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在基材中包含紫外线吸收剂的树脂制太阳光聚光用光学片,本发明的太阳光聚光用光学片的设计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太阳光聚光用光学片的特征在于,在利用金属卤化物灯式耐候性试验(装置规格:JTM?G?01:2000,日本试验机工业会)进行的加速劣化试验中,经过T1小时的照射时间试验后的400nm~1850nm波长区域的平均透射率下降满足下述(1)式,即(1)式:τuv(0)+τuv(T1)>τ0(0)+τ0(T1),并且决定基材中含有的紫外线吸收剂量以使在上述波长区域各波长的透射率从初始值下降10%以内。T1是与实际使用场对应的必须要的促进试验时间。本发明的光学片在大量紫外线照射的环境、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具有透射率不降低,能够高效率聚光的性能。

    太阳光聚光用菲涅耳透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460230A

    公开(公告)日:2012-05-16

    申请号:CN201080033793.7

    申请日:2010-05-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在基材中包含紫外线吸收剂的树脂制太阳光聚光用光学片,本发明的太阳光聚光用光学片的设计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太阳光聚光用光学片的特征在于,在利用金属卤化物灯式耐候性试验(装置规格:JTM G 01:2000,日本试验机工业会)进行的加速劣化试验中,经过T1小时的照射时间试验后的400nm~1850nm波长区域的平均透射率下降满足下述(1)式,即(1)式:τuv(0)+τuv(T1)>τ0(0)+τ0(T1),并且决定基材中含有的紫外线吸收剂量以使在上述波长区域各波长的透射率从初始值下降10%以内。T1是与实际使用场对应的必须要的促进试验时间。本发明的光学片在大量紫外线照射的环境、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具有透射率不降低,能够高效率聚光的性能。

    光学元件和菲涅耳透镜片

    公开(公告)号:CN1261156A

    公开(公告)日:2000-07-26

    申请号:CN99115978.0

    申请日:1999-12-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B5/1814 G02B3/08 G02B27/4211 G03B21/625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元件,其即使在射出角度的波长依赖性较低、用于菲涅耳透镜的情况下,仍难于产生着色现象。在一个面上形成使入射光发生衍射的衍射光栅(4),在与该衍射光栅面相对的面上形成使该衍射光以折射方式射出的折射部件[比如菲涅耳透镜(3)],该衍射光栅(4)中的主衍射光的衍射角度的波长依赖性、以及该菲涅耳透镜(3)中的折射角度的波长依赖性处于相互补偿的关系,即两个波长依赖性处于相反而相互抵消的关系。

    光学片的制造方法和光学片

    公开(公告)号:CN100478155C

    公开(公告)日:2009-04-15

    申请号:CN200480005862.8

    申请日:2004-03-03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以良好的厚度精度且以良好的赋形性·转印性制造出薄且厚度分布均匀的光学片的光学片制造方法以及以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光学片。本发明所涉及的光学片的制造方法属于在触压辊(12)与赋形辊(13)之间对模具(11)挤出的树脂(15)加压,并使之从其间通过而制造出光学片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模具(11)挤出的树脂温度为250℃至290℃,成形速度为8~40m/分。此外,模具(11)与触压辊和赋形辊(13)的夹紧位置之间的空气间隙在110mm以下,触压辊(12)使用的是线压力30kg/cm时径向上的变形量为直径的0.01%以上的弹性辊。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