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119878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010022413.5
申请日:2020-01-0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E21B49/00 , E21B43/24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页岩原位模拟热解装置,属于非常规能源开采领域,由岩心夹持机构、围压加压机构和高温高压密封机构组成,岩心夹持机构由样品套和夹持垫圈组成,围压加压机构由加压套和中间套组成,高温高压密封机构由第一压套、第一压环、第二压环、第二压套及密封件组成,能够给油页岩岩心施加围压,模拟油页岩的原位应力状态,同时能够从一端注气,经过油页岩岩心之后,气体从另一端排出,实现油页岩在高温高围压状态下的裂解。本发明提出的装置能够有效的模拟地下油页岩层在加热过程中所处的真实温‑压环境,通过实验研究获得油页岩的地下原位裂解特性,从而指导实际开采工程。
-
公开(公告)号:CN114458264A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2210206289.7
申请日:2022-03-0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E21B43/241
Abstract: 一种油页岩原位开采反应区控制系统及工艺方法,属于油页岩原位开采领域,系统包括井网体系、加热体系及地面注气体系,工艺方法分为干燥预热阶段、高温加热阶段、反注气自生热阶段、常温反注气自生热阶段和高压驱替阶段,本发明提出的反注气工艺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井下油气运移沿途热损大导致的页岩油及沥青质粘度增大,从而出现渗流运移通道阻塞胶结的问题,反向注气工艺方法温度、压力、气体流量稳定且可调,能够保证油页岩层自生热反应稳定向前扩展,开采页岩油气产物在高渗反应完全区域余热情况下不会出现阻塞胶结现象,尤其适用于长井距地下非常规能源原位开采,该工艺方法施工周期短,井下事故少,施工可操作性强,反应区反应速率可控。
-
公开(公告)号:CN113266334B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2110728098.2
申请日:2021-06-2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页岩原位开采井下反冲洗过筛分离装置,属于油页岩原位开采非常规能源领域,包括导向体系、连接体系和过筛反冲洗体系,对不规则油页岩颗粒形成三级过筛,一级过筛为螺旋折流板,下固位短接中的下固位短接环空间隙形成二级过筛,切缝滤网形成三级过筛;通过反冲洗体系,地面设备对生产井中油管反注气,对下固位短接环空间隙中二级过筛的油页岩颗粒进行冲洗,对切缝滤网与安全阀阀座之间三级过筛的油页岩颗粒通过安全阀打开完成反冲洗;通过泥浆安全阀放喷可有效解决油气采出压力波动过大,出气压力过高而对油管及地面设备产生的水锤效应,降低地面及井下设备事故发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236210A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2110583781.1
申请日:2021-05-2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页岩复合加热原位开采系统及方法,属于油页岩原位开采领域,开采系统包括井内加热体系、地面注气体系、井网体系和高压击穿体系,开采方法基于所述的油页岩复合加热原位开采系统进行开采,本发明中井下固定加热‑注采分化设计有效解决加热注采一体结构压力过大导致的密封性失效,腐蚀明显等问题,井下常温注气有效降低沿途热损;加热井加热过程中形成热墙效应,加热稳定可控;击穿电极在井底高压气氛中放电发生气隙击穿,油页岩目的层渗透率进一步提高,加热器井中固定与井下注气联合施工,热量以热传导与热对流复合加热形式加热地层,进一步提高传热效果,能耗产出比显著降低,原位开采周期与开采成本进一步向商业化开采靠近。
-
公开(公告)号:CN112253065A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2011356929.X
申请日:2020-11-2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致密储层油页岩原位开采湍流效应工艺施工系统及方法,属于油页岩原位开采领域,施工系统包括注浆封隔体系、井网体系和加热体系;注浆封隔体系包括注浆封隔区域,注浆封隔区域为在油页岩原位开采区域边界采用注浆施工方法形成的封闭区域;所述井网体系布置在注浆封隔区域内,井网体系由注热井井网和小井眼井井网构成;加热体系包括注热井井头、封隔器、连续油管以及井下加热器,本发明采用分级压裂的水力压裂方式并在两竖井之间实现热对流加热,两井注热边界层热流方向相反,加热中期油页岩孔隙度与渗透性提高,上下两级裂缝油页岩层内部形成湍流场,进一步增加传热效果,从而缩短施工与工艺周期,提升采收率。
-
公开(公告)号:CN108952611A
公开(公告)日:2018-12-07
申请号:CN201811227469.3
申请日:2018-10-22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海洋孔底冷冻绳索取心钻具及方法,属于天然气水合物孔底冷冻绳索取心领域,由内管总成与外管总成两大部分组成,内管总成包括捞矛机构、弹卡定位机构、悬挂机构、控制机构、单动机构、内管保护调节机构、冷冻机构、冷源存储机构、集气机构、保压机构及集液机构,本发明钻进结束提钻利用冷源将岩心冷冻并提至地表;采用化学吸收方法设计混合冷源集气机构,解决海洋冷源中干冰升华排不出钻具导致内管压力升高损坏钻具的问题;集液机构收集岩心管上部未冷冻的气水化合物,防止内管压力升高并将为未冷冻的气水化合物提至地表用于科学研究;内管保护调节机构简化钻具组装拆卸程序;同时能够准确获知海洋长时间下放钻具到位的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06959071A
公开(公告)日:2017-07-18
申请号:CN201710037438.0
申请日:2017-01-1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B7/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B7/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生应变感知结构及其形成方法,仿生应变感知结构是在纸质基底上形成有具有条状平行裂缝带的导电墨水层,导电墨水层致密坚硬而纸质基底疏松柔软。仿生应变感知结构的形成方法是在纸质基底上印刷一层导电墨水,导电墨水干涸后形成致密坚硬的干涸导电墨水层,然后弯曲纸质基底,干涸导电墨水层在弯曲时断裂,导致干涸导电墨水层上有若干裂缝,若干裂缝构成裂缝带仿生结构,干涸导电墨水层形成含有条状裂缝带的导电墨水层,制得仿生应变感知结构;当纸质基底受力后发生应变,裂缝带仿生结构的条状裂缝的裂缝壁之间的接触程度发生变化,导致导电墨水层电阻改变,因而有应变感知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566167B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1910991158.2
申请日:2019-10-1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E21B43/116 , E21B43/1185 , E21B43/119 , E21B33/128 , E21B33/1295 , E21B23/01 , E21B23/14
Abstract: 一种致密储层垂直井体积压裂二次造缝射孔枪,属于油气储层压裂技术领域,包括上部电缆提拉装置、点火引爆装置、射孔装置、转接装置、桥塞装置及定位装置,上部电缆提拉装置、点火引爆装置、射孔装置、转接装置、桥塞装置及定位装置相互协调配合工作,本发明可以根据不同的常规与非常规储层特征,对射孔枪进行改造,通过在一级射孔弹内部设置二级射孔弹,二级射孔弹和一级射孔弹呈一定角度设置,将一级射孔弹内原先的火药内置于射孔枪内部,通过不同地层条件控制火药用量来控制射孔施工效果,并通过延时火药控制内部二级射孔弹二次射孔时间,在已射入地层的一级射孔弹基础上进行二次射孔,从而达到形成体积预制缝的效果,利于后期体积压裂实现。
-
公开(公告)号:CN113477693B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申请号:CN202110779067.X
申请日:2021-07-0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B09C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壤有机污染物原位电加热脱附方法,属于有机物污染土壤热脱附技术领域,所述土壤有机污染物原位电加热脱附方法利用高压工频加热技术,对电极施加高电压,通过电极高压放电对电极间的目标土壤进行高压击穿,使得目标土层形成等离子导电通道,再将高压电切换为工频电,通过被击穿土层自身的电阻热,对被击穿土壤自身及附近土壤进行加热,从而达到加热脱附的效果。本发明利用土壤被高压击穿后,电化学性质的改变,以被击穿土壤自身的电阻热作为加热介质,同时改变了目标土层的电化学性质,使土壤的导电性大大增加,加快了能量传导的效率,减小了土壤修复的周期,从而节约了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13236210B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2110583781.1
申请日:2021-05-2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页岩复合加热原位开采系统及方法,属于油页岩原位开采领域,开采系统包括井内加热体系、地面注气体系、井网体系和高压击穿体系,开采方法基于所述的油页岩复合加热原位开采系统进行开采,本发明中井下固定加热‑注采分化设计有效解决加热注采一体结构压力过大导致的密封性失效,腐蚀明显等问题,井下常温注气有效降低沿途热损;加热井加热过程中形成热墙效应,加热稳定可控;击穿电极在井底高压气氛中放电发生气隙击穿,油页岩目的层渗透率进一步提高,加热器井中固定与井下注气联合施工,热量以热传导与热对流复合加热形式加热地层,进一步提高传热效果,能耗产出比显著降低,原位开采周期与开采成本进一步向商业化开采靠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