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955603B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1710176674.0
申请日:2017-03-23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长期稳定抗菌抗污染效果的聚合物分离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水处理和膜分离科学与技术领域。通过引入活性载体自组装季铵盐,可提高季铵盐在聚合物分离膜表面的偏析并控制季铵盐的释放,对细菌和微生物的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有效改善分离膜的抗菌和抗污染能力,延长了膜的使用寿命。本发明工艺简单,高效环保,所制备的聚合物分离膜在较低抗菌剂添加下具有较明显的性能提升,抗污染性能显著,在水处理领域具有潜在广泛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6430565B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610828075.8
申请日:2016-09-1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碳源直接转化、氮生物脱除的污水低耗处理与能源回收组合处理工艺,属于污(废)水处理技术领域。该发明工艺涉及的装置主要由厌氧发酵反应区、膜分离区、缺氧滤池和好氧滤池组成。城市污水经预处理后在厌氧发酵反应区进行碳源直接转化为甲烷,实现能源回收利用;在膜分离区实现固液分离;在缺氧滤池中利用厌氧发酵出水中的残余有机物、硫化物、溶解性甲烷等物质进行反硝化脱氮,在好氧滤池中进行高速硝化,从而使工艺出水TN达到国家一级B标准。本发明工艺具有运行能耗低、碳源能源化回收、氮脱除无外加碳源、避免温室气体排放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6430565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0828075.8
申请日:2016-09-1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50/343 , Y02W10/15 , Y02W10/30 , C02F3/2853 , C02F3/06 , C02F3/104 , C02F3/107 , C02F3/2893 , C02F3/30 , C02F2209/08 , C02F2209/14 , C02F2209/16 , C02F2209/44 , C02F2301/04 , C02F2301/04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碳源直接转化、氮生物脱除的污水低耗处理与能源回收组合处理工艺,属于污(废)水处理技术领域。该发明工艺涉及的装置主要由厌氧发酵反应区、膜分离区、缺氧滤池和好氧滤池组成。城市污水经预处理后在厌氧发酵反应区进行碳源直接转化为甲烷,实现能源回收利用;在膜分离区实现固液分离;在缺氧滤池中利用厌氧发酵出水中的残余有机物、硫化物、溶解性甲烷等物质进行反硝化脱氮,在好氧滤池中进行高速硝化,从而使工艺出水TN达到国家一级B标准。本发明工艺具有运行能耗低、碳源能源化回收、氮脱除无外加碳源、避免温室气体排放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9395592A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811281398.5
申请日:2018-10-3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花粉硅负载纳米银改性分离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聚合物分离膜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合成了具有形貌特殊的二氧化硅-花粉硅,然后通过表面硅-氧-银的键合在花粉硅表面负载纳米银颗粒,最后通过浸没沉淀相转化法与聚合物膜材料复合制备出花粉硅负载纳米银改性分离膜。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制备得到的花粉硅负载纳米银改性分离膜表面负载的银离子的量大大提高,抗菌能力提高,抗菌性能持久。
-
公开(公告)号:CN107149885A
公开(公告)日:2017-09-12
申请号:CN201710483401.0
申请日:2017-06-23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菌抗生物污染聚合物分离膜的制备方法,可广泛适用于水处理中,属于水处理科学与技术领域。所述改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聚合物分离膜浸泡于多酚类化合物溶液中,使其表面形成一层多酚类化合物;再将分离膜浸泡在硅源溶液中通过硅化作用在聚合分离膜表面原位生长纳米二氧化硅载体;膜表面的纳米二氧化硅载体与季铵盐溶液交联偶合制得具有抗菌抗生物污染性能的聚合物分离膜。改性后的聚合物分离膜抗菌能力和抗污染能力显著提高,对细菌和微生物的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延长膜的使用寿命。本发明采用化学方法进行改性,反应均匀,工艺简单,易于操作,不需要昂贵的仪器,易于推广,所制备的季铵盐改性聚合物分离膜改性层牢固,具有良好抗菌抗污染性能,在水处理领域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7694358A
公开(公告)日:2018-02-16
申请号:CN201710862729.3
申请日:2017-09-2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71/82 , B01D67/0093 , B01D69/02 , B01D2325/4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高效持续抗菌抗污染效果的聚合物分离膜的制备方法,属于水处理和膜分离科学与技术领域。通过电子转移活化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在聚合物分离膜表面接枝季铵盐,可以有效提高聚合物分离膜的抗污染性能,并且经此法改性后的聚合物分离膜,对细菌和微生物的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改性后的膜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具有长期稳定抗菌抗污染的效果。本发明工艺简单,绿色环保,可在较低催化剂含量下进行操作,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有较强的操作性,在水处理领域具有潜在广泛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7101975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710498452.0
申请日:2017-06-2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多重光散射光谱技术分析测定铸膜液稳定性的方法,为制备具有良好亲水及抗污染等性能的优质膜提供技术支撑,属于水和废水处理领域。本发明首先对多重光散射光谱稳定性分析仪各指标进行调节,之后分别制取不同类型、均匀的复合膜铸膜液进行测量,获得所有铸膜液样品高度在不同扫描时间的光谱曲线图,通过该测量结果分析体系内发生的絮凝和沉降等现象以及铸膜液内部粒子的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而获得铸膜液稳定性,为后续分析成膜机理、改善膜的物化性能和抗污染性能提供技术指导。实例证明,本发明不仅可以在不破坏铸膜液样品的情况下分析其稳定性,而且还为实时、直观、准确地分析铸膜液内部发生的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8394960B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1710462630.4
申请日:2017-06-1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水源水污染物去除的阴极电化学微滤膜耦合反应器,采用石墨作为阳极,内嵌钢丝网的平板微滤膜组件作为阴极,由稳压直流电源施加外加电场,在连续流模式下操作运行,不仅可实现水源水中颗粒、胶体以及大分子污染物的物理拦截去除,而且可利用电催化产生的强氧化性物质实现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去除。本发明除阳极表面发生水分解反应生成HO•外,利用外加电场和曝气条件下阴极表面原位产生的H2O2,与钢丝网溶出的Fe(II)在阴极界面和均相溶液中发生Fenton反应,生成HO•、Fe(IV)O2+等强氧化剂物种,实现水源水中小分子难降解有机物的氧化降解去除。本发明耦合电化学氧化与微滤膜分离技术,在较低的外加电压和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内,即可实现难降解有机物的高效去除,降低了运行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07149885B
公开(公告)日:2020-05-08
申请号:CN201710483401.0
申请日:2017-06-23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菌抗生物污染聚合物分离膜的制备方法,可广泛适用于水处理中,属于水处理科学与技术领域。所述改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聚合物分离膜浸泡于多酚类化合物溶液中,使其表面形成一层多酚类化合物;再将分离膜浸泡在硅源溶液中通过硅化作用在聚合分离膜表面原位生长纳米二氧化硅载体;膜表面的纳米二氧化硅载体与季铵盐溶液交联偶合制得具有抗菌抗生物污染性能的聚合物分离膜。改性后的聚合物分离膜抗菌能力和抗污染能力显著提高,对细菌和微生物的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延长膜的使用寿命。本发明采用化学方法进行改性,反应均匀,工艺简单,易于操作,不需要昂贵的仪器,易于推广,所制备的季铵盐改性聚合物分离膜改性层牢固,具有良好抗菌抗污染性能,在水处理领域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7101975B
公开(公告)日:2019-10-18
申请号:CN201710498452.0
申请日:2017-06-2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多重光散射光谱技术分析测定铸膜液稳定性的方法,为制备具有良好亲水及抗污染等性能的优质膜提供技术支撑,属于水和废水处理领域。本发明首先对多重光散射光谱稳定性分析仪各指标进行调节,之后分别制取不同类型、均匀的复合膜铸膜液进行测量,获得所有铸膜液样品高度在不同扫描时间的光谱曲线图,通过该测量结果分析体系内发生的絮凝和沉降等现象以及铸膜液内部粒子的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而获得铸膜液稳定性,为后续分析成膜机理、改善膜的物化性能和抗污染性能提供技术指导。实例证明,本发明不仅可以在不破坏铸膜液样品的情况下分析其稳定性,而且还为实时、直观、准确地分析铸膜液内部发生的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