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驱动制冷剂管网型高大空间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948686A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410132959.4

    申请日:2024-01-3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泵驱动制冷剂管网型高大空间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至少一套模式可控式制冷剂系统,模式可控式制冷剂系统包括内循环制冷剂环路与外循环制冷剂环路;内循环制冷剂环路、外循环制冷剂环路与高大空间建筑内部分别均通过第一室内机和/或第二室内机中的制冷剂盘管进行换热式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空间与时间两大尺度上,结合热泵能源品位提升特性、能源可回收特性、能量梯级利用特性与空气密度随温度变化的物理特性,能够实现在开源节流的最佳状态下完成高大空间建筑的细化分层动态热管理。

    热泵驱动空气管网型高大空间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906300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410132259.5

    申请日:2024-01-3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泵驱动空气管网型高大空间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一套或多套模式可控式制冷剂与空气循环系统;模式可控式制冷剂与空气循环系统包括制冷剂环路和空气环路;制冷剂环路包括内循环制冷剂环路和外循环制冷剂环路,所述空气环路底部空气环路和顶部空气环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空间与时间两大尺度上,结合热泵能源品位提升特性、能源可回收特性、能量梯级利用特性与空气密度随温度变化的物理特性,分别从结构配置和控制方法两方面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案,使得本发明能够实现在开源节流的最佳状态下完成高大空间建筑的细化分层动态热管理。

    一种结合区域多空压站余热资源热回收的热水环线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091187A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310997501.0

    申请日:2023-08-0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合区域多空压站余热资源热回收的热水环线系统,包括供给侧模块、热水环线、需求侧模块;供给侧模块包括换热式连接的空压机冷却水回路、第一水箱储水‑供水流路、回水流路;热水环线与所述水箱储水‑供水流路连接;回水流路用于热水环线向第一水箱储水‑供水流路的回水;需求侧模块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水箱储水‑供水流路和用户端,所述第二水箱储水‑供水流路与所述热水环线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便于集中回收包括但不限于空压站的低品位、非连续的热能制取生活热水。通过水源热泵对集中式余热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制备热水,相比于将集中式余热资源直接通过换热器来加热水,具有更高的能效。

    多种旁路自适应构型的二氧化碳热泵供暖系统及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073044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0879195.0

    申请日:2023-07-1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种旁路自适应构型的二氧化碳热泵供暖系统及控制方法,其中多种旁路自适应构型的二氧化碳热泵供暖系统包括相互换热式连接的二氧化碳子循环、制冷剂子循环和供水流路;二氧化碳子循环包括主二氧化碳环路和回热器旁路;主二氧化碳环路包括依次连接的二氧化碳压缩机、二氧化碳‑水换热器Ⅰ、二氧化碳‑水换热器Ⅱ、二氧化碳‑制冷剂换热器、二氧化碳节流阀Ⅰ、二氧化碳蒸发器;供水流路通过二氧化碳‑水换热器Ⅰ和二氧化碳‑水换热器Ⅱ与所述主二氧化碳环路进行换热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实现系统全供暖季高效运行的同时,能够自适应匹配不同的末端工况,同时具有更为高效稳定的除霜效果及更可靠的压缩机安全保障。

    一种半复叠梯级冷凝热泵循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294264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211557192.7

    申请日:2022-12-0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复叠梯级冷凝热泵循环系统,包括制冷剂循环回路和被加热介质回路;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低温级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温级制冷剂循环回路和高温级制冷剂循环回路;所述中温级制冷剂循环回路和低温级制冷剂循环回路通过中温级冷凝蒸发器实现相互换热式连接;所述高温级制冷剂循环回路和低温级制冷剂循环回路通过高温级冷凝蒸发器实现相互换热式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设置三段或更多的介质加热分段,并分别采用合适的制冷剂相匹配,使得各分段内的换热温差及不可逆损失大幅下降,热泵循环能效得以提升。

    带全热交换器的热泵热回收型新风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293959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211102618.X

    申请日:2022-09-0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全热交换器的热泵热回收型新风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本发明包括机壳和设于机壳中的热泵热回收系统与全热交换器;送风风口处设有送风风机,排风风口处设有排风风机;全热交换器与机壳之间通过4块分隔板连接,且使得全热交换器的4个交换口能够与排风流路和送风流路耦合;部分回风通过混风风门进入送风流路,与通过热泵热回收系统蒸发器的新风混合,增大送风风量,以此降低冷凝温度及送风温度,提高系统能效和除湿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混风风门的设置,利用简单的部件结合巧妙的结构设计达到了显著效果,解决了现有新风系统送风风量有限,能效较低,除湿量较少,送风温度较高等问题,既经济又有效。

    带有辅助除霜结构的双冷凝器热泵热水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865089B

    公开(公告)日:2023-02-07

    申请号:CN202111149342.6

    申请日:2021-09-2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辅助除霜结构的双冷凝器热泵热水器系统,包括热泵循环和供水流路;所述热泵循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蒸发器的制冷剂通道、四通换向阀、压缩机、冷凝器的制冷剂通道、辅助除霜结构、储液罐、过冷器的制冷剂通道和节流阀,所述节流阀与蒸发器的制冷剂通道连接,构成循环;所述供水流路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过冷器的水通道和冷凝器的水通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提高直热型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性能和变工况适应性,同时防止除霜过程水路冻结,可以针对冷凝和过冷不同的换热特性选择不同的换热器结构,提高换热效率,增大阀前过冷度,提升循环性能。

    一种蒸汽引射增强的高温热泵烘干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322470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111504015.8

    申请日:2021-12-1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引射增强的高温热泵烘干系统,包括水蒸汽循环回路、制冷剂循环回路和干燥室;干燥室中设有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水蒸汽‑干燥原料热交换器、用于驱动空气流过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的风机;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依次通过制冷剂管路连接的压缩机、制冷剂‑水蒸汽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道、第一节流装置、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道;水蒸汽循环回路包括依次通过蒸汽管路连接的水蒸汽‑干燥原料热交换器的水蒸汽通道和蒸汽引射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使得锅炉功率降低、系统控制难度降低、运行范围增大且调节能力增强;供应温度可以做到150℃以上,扩展了制冷剂蒸气压缩式热泵在干燥领域的应用范围。

    一种多级热泵热回收的全工况高效新风机

    公开(公告)号:CN112503680B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2011371435.9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级热泵热回收的全工况高效新风机,包括第一风道、第二风道,所述全工况高效新风机还包括多级嵌套的制冷剂环路;多级嵌套的制冷剂环路在蒸发侧形成温度梯度,较高蒸发温度处承担较多新风热负荷,较低蒸发温度处承担较多新风湿负荷,以此形成负荷梯度变化分布;多级嵌套的制冷剂环路在冷凝侧形成温度梯度,梯级冷凝温度与回风温度的滑移相匹配,使得各级制冷剂蒸汽压缩循环的压比降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设置了多级热泵热回收循环,使得各级制冷剂蒸汽压缩循环的压比降低,压缩机功耗减小,可以有效提高系统能效;能够对全年工况进行针对性、全面性地匹配,能够实现夏季制冷除湿、冬季制热、过渡季内循环的多种模式。

    二氧化碳冷藏冷冻系统及智能切换-混合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432376B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2011327732.3

    申请日:2020-11-2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二氧化碳冷藏冷冻系统及智能切换‑混合控制方法,其中二氧化碳冷藏冷冻系统为单级压缩系统、多级压缩系统、booster增压系统中的一种;二氧化碳冷藏冷冻系统包括智能切换‑混合控制器;智能切换‑混合控制器根据各传感器获取的实时状态信息,并基于实时最优能效、实时最大制冷量和安全运行保障的智能切换准则中的一种,选用不同混合控制模式,以此控制二氧化碳冷藏冷冻系统在亚临界循环和跨临界循环间的切换运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适合不同二氧化碳冷藏冷冻系统在亚临界循环和跨临界循环间的切换运行,给出实时最优能效、实时最大制冷量和安全运行保障的智能切换准则,并选用不同混合控制模式保障系统的高效稳健运行。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