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嵌套式的温度可控的医用内热针

    公开(公告)号:CN113648218B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110772085.5

    申请日:2021-07-0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嵌套式的温度可控的医用内热针,包括外针、内针、电热丝、电热偶,所述外针内部中空,一端为针尖,另一端开口,所述内针内部中空,一端为针尖,另一端开口,内针位于外针的内部,内针的针尖与外针的针尖内侧相接触,电热丝位于内针的内部并与内针的针尖相接触,电热偶位于内针的内部,其端部与内针的针头相接触且与内针的针尖隔开。本发明通过内外针的嵌套式设计,在保证精准控温效果的同时,能够对内针,以及其内部的加热,测温等元器件进行重复利用,大大降低成本,同时,利用热电偶对针尖温度进行实时测量,精准控温,保证针尖在人体内的温度保持基本恒定。

    一种嵌套式的温度可控的医用内热针

    公开(公告)号:CN113648218A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110772085.5

    申请日:2021-07-0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嵌套式的温度可控的医用内热针,包括外针、内针、电热丝、电热偶,所述外针内部中空,一端为针尖,另一端开口,所述内针内部中空,一端为针尖,另一端开口,内针位于外针的内部,内针的针尖与外针的针尖内侧相接触,电热丝位于内针的内部并与内针的针尖相接触,电热偶位于内针的内部,其端部与内针的针头相接触且与内针的针尖隔开。本发明通过内外针的嵌套式设计,在保证精准控温效果的同时,能够对内针,以及其内部的加热,测温等元器件进行重复利用,大大降低成本,同时,利用热电偶对针尖温度进行实时测量,精准控温,保证针尖在人体内的温度保持基本恒定。

    封闭结构线圈外置式半主动吸振器

    公开(公告)号:CN102410336B

    公开(公告)日:2014-06-11

    申请号:CN201110347104.6

    申请日:2011-11-07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封闭结构线圈外置式半主动吸振器,包括上盖、底座、外壳、衔铁、轴、线圈绕组、弹簧、内磁路,所述的内磁路包括内磁路上和内磁路下,底座与外壳固连,线圈绕组、内磁路上和内磁路下连接外壳内壁,线圈绕组安装在内磁路上和内磁路下形成的函道内,衔铁安装在内磁路上和内磁路下,衔铁外侧与内磁路上和内磁路下相连,轴穿过衔铁并安装在底座上,弹簧安装在衔铁和轴之间的空间里,上盖、底座、外壳组成密闭结构。本发明采用底座支撑的方式,降低了重心,增大了支撑面积,提高了安装稳定性,这种支撑方式的抗摇摆能力约为45°以内。将线圈绕组嵌入定子圆柱壳内壁,使线圈绕组和导线回路相对固定,提高了吸振器可靠性。

    封闭结构线圈外置式半主动吸振器

    公开(公告)号:CN102410336A

    公开(公告)日:2012-04-11

    申请号:CN201110347104.6

    申请日:2011-11-07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封闭结构线圈外置式半主动吸振器,包括上盖、底座、外壳、衔铁、轴、线圈绕组、弹簧、内磁路,所述的内磁路包括内磁路上和内磁路下,底座与外壳固连,线圈绕组、内磁路上和内磁路下连接外壳内壁,线圈绕组安装在内磁路上和内磁路下形成的函道内,衔铁安装在内磁路上和内磁路下,衔铁外侧与内磁路上和内磁路下相连,轴穿过衔铁并安装在底座上,弹簧安装在衔铁和轴之间的空间里,上盖、底座、外壳组成密闭结构。本发明采用底座支撑的方式,降低了重心,增大了支撑面积,提高了安装稳定性,这种支撑方式的抗摇摆能力约为45°以内。将线圈绕组嵌入定子圆柱壳内壁,使线圈绕组和导线回路相对固定,提高了吸振器可靠性。

    一种适用于动力装置复杂隔振系统的主动抗冲击模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303453B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310155808.2

    申请日:2013-04-2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动力装置复杂隔振系统的主动抗冲击模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集动力设备基座处的加速度信号,判断系统是否受到冲击:当基座加速度的大小超出设定的阈值后即进入冲击主动控制模块;对输入的加速度信号及加速度变化率信号进行模糊化,将得出的结果通过查询模糊控制规则表,得到控制信号的模糊输出值,由控制信号的三角型隶属函数完成清晰化接口,得出冲击控制信号,经过功率放大器放大后输入主动吸振器,当基座加速度值及加速度变化率均小于设定阀值时则冲击响应结束。本发明使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且反应时间短,满足冲击控制的瞬时性的要求,使用本发明之后,复杂隔振系统的抗冲击性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种基于延迟逆系统的动载荷识别的时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500275A

    公开(公告)日:2014-01-08

    申请号:CN201310454301.7

    申请日:2013-09-29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延迟逆系统的动载荷识别的时域方法,选取长度为l的自适应滤波器,用于模拟机械系统的延迟逆模型,以白噪声信号fw(n)作为机械系统h(n)的输入,采集机械系统的输出信号xw(n),将xw(n)作为输入信号,输出为fo(n),对fw(n)进行延迟处理,获得延迟信号fd(n),取fd(n)与自适fo(n)的差值,作为误差信号e(n),以e(n)调整自适应滤波器权系数W(n),直至e(n)的均方值收敛,此时W(n)即为机械系统延迟逆模型时域特性的最佳估计,从而得到机械系统的自适应延迟逆模型;采集h(n)在实际载荷f(n)作用下的响应信号xa(n),xa(n)作为自适应延迟逆模型的输入,得自适应延迟逆模型的输出信号fa(n),此时的fa(n)即为f(n)的最佳延迟估计。本发明适用于任意机械系统,无论原系统是最小相位系统还是非最小相位系统,均能获得稳定的延迟逆系统。

    一种设备机脚的动态传递力的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735376B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210239179.7

    申请日:2012-07-11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备机脚的动态传递力的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用螺栓、螺母将设备机脚固定在安装基础上,设备机脚和安装基础之间安装第一环形压电式力传感器,螺母和设备机脚之间安装第二环形压电式力传感器;启动设备,通过第一环形压电式力传感器获取设备机脚直接传递到安装基础上的力,通过第二环形压电式力传感器获取设备机脚通过螺栓传递到基础上的力;测量上下两个传感器所测力信号间的相位差,从而获得机脚输出的合力。本发明的测量精度远高于目前通用的单传感器测量法的测量精度。

    一种工程用动态预紧式压电型力传感器

    公开(公告)号:CN102735377A

    公开(公告)日:2012-10-17

    申请号:CN201210239206.0

    申请日:2012-07-11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用动态预紧式压电型力传感器,包括压电元件、连接块、预紧螺栓,连接块包括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两个连接块上设置用于安装预紧螺栓的孔,孔上方设置用于连接设备机脚或安装基础的连接螺孔,压电元件中间设置用于安装预紧螺栓的预紧孔,压电元件通过预紧孔、预紧螺栓安装在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之间,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相对于压电元件对阵布置,压电元件引出L5线。本发明传感器整体校准后使用,其测量值不随安装状态的变化而变化,避免了传统环形压电传感器测量值随安装螺栓刚度及预紧力大小变化的缺点,精度大大提高。

    一种隔振器传递力的间接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735373A

    公开(公告)日:2012-10-17

    申请号:CN201210239212.6

    申请日:2012-07-11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振器传递力的间接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振动设备机脚固定在隔振器上,隔振器固定在安装基础上,振动设备机脚和安装基础上分别安装传感器,传感器连接数据采集分析仪;启动振动设备,利用两个传感器获得隔振器上下的振动速度;结合隔振器的阻抗间接计算出通过隔振器传递的力。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在不拆卸设备的情形下进行测量,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性。

    一种适用于动力装置复杂隔振系统的主动抗冲击模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303453A

    公开(公告)日:2013-09-18

    申请号:CN201310155808.2

    申请日:2013-04-2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动力装置复杂隔振系统的主动抗冲击模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集动力设备基座处的加速度信号,判断系统是否受到冲击:当基座加速度的大小超出设定的阈值后即进入冲击主动控制模块;对输入的加速度信号及加速度变化率信号进行模糊化,将得出的结果通过查询模糊控制规则表,得到控制信号的模糊输出值,由控制信号的三角型隶属函数完成清晰化接口,得出冲击控制信号,经过功率放大器放大后输入主动吸振器,当基座加速度值及加速度变化率均小于设定阀值时则冲击响应结束。本发明使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且反应时间短,满足冲击控制的瞬时性的要求,使用本发明之后,复杂隔振系统的抗冲击性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