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882896A
公开(公告)日:2015-09-02
申请号:CN201510170223.7
申请日:2015-04-10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网技术研究中心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2J3/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过负荷输电方法,其需要至少两个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落点同一受端系统,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选取受端系统中一台典型发电机组;B、对所述至少两个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在原有直流功率的基础上逐个提升相同的直流功率,分别得到每个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提升所述直流功率时该典型发电机组的发电机机端频率曲线;C、计算每个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功率提升时的直流敏感因子;D、根据直流敏感因子由小至大对所述至少二个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进行排序,选择直流敏感因子较小的直流进行功率提升。本发明通过分析直流敏感因子,得到适当的直流功率提升速率,在保证受端电网用电可靠性的同时,尽可能保证直流功率提升对系统产生较小的冲击。
-
公开(公告)号:CN204030589U
公开(公告)日:2014-12-17
申请号:CN201420270454.6
申请日:2014-05-26
Applicant: 四川大学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网技术研究中心
IPC: H02J1/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广域测量系统的交直流电压信号混合加权型低压限流装置,其特点是将广域测量系统所采集到的直流系统受端附近区域内关键节点处的交流电压信号与直流电压信号按照不同权重进行加权计算,然后将得到交直流电压混合加权信号作为低压限流单元的输入,从而使得直流功率的恢复不仅依赖于直流电压,而且考虑到了受端交流系统关键节点处电压恢复的情况。该种低压限流装置不仅能克服AC-VDCOL对直流故障不敏感的缺点,而且克服了DC-VDCOL不能根据受端交流系统电压恢复状况而调整直流功率的缺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交直流系统间的不良相互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3746400B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310752357.0
申请日:2013-12-31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直流输电最后断路器及最后线路保护方法,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的直流逆变侧换流母线同时接有500KV交流场以及220KV交流场,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当500KV交流场发生全部断线时,隔离所述500KV交流场对应的最后断路器引发的直流闭锁信号,直流逆变侧换流母线通过自耦变压器经220KV交流场向外传输电力;步骤2、检测所述向外传输电力的220kV交流场和自耦变压器是否发生过载情况,当220kV交流场或自耦变压器中至少一个发生过载时,降低直流输电线路上传输的功率。该方法与传统最后断路器动作保护策略相比,最有更大的灵活性,且能够尽可能大的保证受端的电力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5656061B
公开(公告)日:2017-06-09
申请号:CN201610194996.3
申请日:2016-03-31
Applicant: 四川大学
IPC: H02J3/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火捆绑经直流输电所引发的次同步振荡的抑制方法,其具体为:通过在风电机组和火电机组同时发生的次同步振荡,根据风电机组次同步振荡与火电机组次同步振荡的观测信号,分别设计得到风电机组与火电机组的次同步振荡阻尼控制器。然后,将设计好的风电机组与火电机组的次同步振荡阻尼控制器,用于在线抑制次同步振荡,当风电机组和火电机组同时发生的次同步振荡时,通过比较风电机组轴系转速偏差与火电机组轴系转速偏差的幅值大小,来决定风电机组与火电机组的次同步振荡阻尼控制器的投入顺序。本发明在实际应用时,能够有效地迅速地抑制风电火电捆绑经高压直流送电时发生的次同步振荡,并明显地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855706A
公开(公告)日:2014-06-11
申请号:CN201410063128.2
申请日:2014-02-25
Applicant: 四川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6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向无源网络和弱交流网络供电的混合伪双极直流输电方法,其特点是整流侧采用两个6脉动电流源换流器,逆变侧采用一个6脉动电压源换流器,建立伪双极直流输电系统。整流侧采用定电流控制方式,逆变侧采用定交流电压-直流电压控制方式,在稳定功率传输的同时,保证了受端系统的电压稳定性,从而使这种新型直流输电系统向无源网络和弱交流网络供电成为可能。该方法与柔性直流输电相比,降低了输电成本;与传统直流输电相比,能实现无源网络供电;本发明提出的新型直流输电系统具有较高的暂态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762585A
公开(公告)日:2014-04-30
申请号:CN201410019002.5
申请日:2014-01-15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 四川大学
IPC: H02J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高压直流输电长期过负荷能力的多直流分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选取受端系统中一台典型发电机组;步骤2、对至少二个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在原有直流功率的基础上逐个提升相同的直流功率,分别得到每个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功角振荡曲线;步骤3、计算每个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过负荷时的直流影响因子;步骤4、对所述至少二个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进行排序,将所述长期增加的负荷按照排序由大至小进行分配;步骤5、分配完毕后,观察所述典型发电机组的功角振荡曲线,已验证过负荷能力分配的合理性。本发明在在保证受端的电力需求的同时,维持系统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656061A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610194996.3
申请日:2016-03-31
Applicant: 四川大学
IPC: H02J3/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J3/24 , H02J2003/0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火捆绑经直流输电所引发的次同步振荡的抑制方法,其具体为:通过在风电机组和火电机组同时发生的次同步振荡,根据风电机组次同步振荡与火电机组次同步振荡的观测信号,分别设计得到风电机组与火电机组的次同步振荡阻尼控制器。然后,将设计好的风电机组与火电机组的次同步振荡阻尼控制器,用于在线抑制次同步振荡,当风电机组和火电机组同时发生的次同步振荡时,通过比较风电机组轴系转速偏差与火电机组轴系转速偏差的幅值大小,来决定风电机组与火电机组的次同步振荡阻尼控制器的投入顺序。本发明在实际应用时,能够有效地迅速地抑制风电火电捆绑经高压直流送电时发生的次同步振荡,并明显地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762585B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410019002.5
申请日:2014-01-15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 四川大学
IPC: H02J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高压直流输电长期过负荷能力的多直流分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选取受端系统中一台典型发电机组;步骤2、对至少二个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在原有直流功率的基础上逐个提升相同的直流功率,分别得到每个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功角振荡曲线;步骤3、计算每个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过负荷时的直流影响因子;步骤4、对所述至少二个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进行排序,将所述长期增加的负荷按照排序由大至小进行分配;步骤5、分配完毕后,观察所述典型发电机组的功角振荡曲线,已验证过负荷能力分配的合理性。本发明在保证受端的电力需求的同时,维持系统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746400A
公开(公告)日:2014-04-23
申请号:CN201310752357.0
申请日:2013-12-31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直流输电最后断路器及最后线路保护方法,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的直流逆变侧换流母线同时接有500kV交流场以及220kV交流场,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当500kV交流场发生全部断线时,隔离所述500kV交流场对应的最后断路器引发的直流闭锁信号,直流逆变侧换流母线通过自耦变压器经220kV交流场向外传输电力;步骤2、检测所述向外传输电力的220kV交流场和自耦变压器是否发生过载情况,当220kV交流场或自耦变压器中至少一个发生过载时,降低直流输电线路上传输的功率。该方法与传统最后断路器动作保护策略相比,最有更大的灵活性,且能够尽可能大的保证受端的电力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219022380U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223426223.3
申请日:2022-12-21
Applicant: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IPC: A61K49/0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MRI造影剂弛豫扫描支架,包括支架本体,上述支架本体上端设有第一操作面,上述第一操作面与水平面相互平行,上述支架本体下端设有第一弧形面,上述第一弧形面用于贴合扫描线圈;上述支架本体中设有放置孔,上述放置孔用于放置承装造影剂的样品管;上述放置孔内径与样品管外径相吻合,上述支架本体底部设有气孔,上述气孔与放置孔中轴线重叠,且放置孔与气孔相连通,以期望改善现有支架重复性很差,在频繁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脆性损坏,同时支架放置姿态存在较大偏差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