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633972A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610150699.9
申请日:2016-03-16
Applicant: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家电网公司 , 山东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层分区控制的有源配电网调压方法,首先,利用位置指数LDG确定DG的安装位置,使DG发挥最大的电压支撑作用;其次,利用电压灵敏度的概念划分各调压装置的调压域;最终,利用协调顺序控制的方法进行调压。本发明与盲目地确定DG接入位置相比,利用位置指数确定DG的接入位置和数量,可以达到DG提供最大电压支撑目的,采用分层的调压策略,根据电压越限节点所处的VRZ确定各调压装置的动作顺序,减小了装置动作次数,降低了各控制域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可以达到快速有效的调压目的,同时避免各调压装置冲突动作。
-
公开(公告)号:CN105574652B
公开(公告)日:2020-08-18
申请号:CN201510925157.X
申请日:2015-12-10
Applicant: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家电网公司
Inventor: 吴奎华 , 吴健 , 王建 , 郑志杰 , 杨波 , 梁荣 , 冯亮 , 孙伟 , 王飞 , 张晓磊 , 杨慎全 , 杜鹏 , 武勇 , 李昭 , 张雯 , 李凯 , 刘淑莉 , 卢兆军 , 卢志鹏 , 王洪伟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种智能配电网规划大数据管控系统及方法,包括:数据层构建全局电网规划模型;建立包含电网设备、图形标准以及电网运行信息的基础数据字典;应用层对设定区域内电网设备及电网运行状态进行统计分析及实时负荷实测分析;实现电网负荷数据图表的自动填报、规划数据智能运算、规划数据智能校核、规划数据智能统计及汇总;业务层对规划电网方案进行评选;展示层对规划设计成果的集中展示、共享和信息发布。本发明以基础地理信息、电网空间和属性专题信息及电网运行实时信息等多源海量数据为核心,有效整合系统内规划设计数据资源,建立电网规划设计综合信息平台,夯实电网规划设计信息化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6066918B
公开(公告)日:2019-12-27
申请号:CN201610403546.0
申请日:2016-06-06
Applicant: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家电网公司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同伦的含分布式电源和非线性负荷的短路电流计算方法,将分布式电源作为节点,根据配电网中各个电气元件的连接方式和参数,构建配电网系统模型;采用迭代式补偿电流法求解配电网负荷模型的短路电流,判断求解的短路电流是否收敛,如果不收敛进入下一步,否则保存结果并停止计算;将所有的恒功率负荷转换为恒阻抗负荷模型,并应用迭代式补偿电流法进行短路电流的计算,并计算配电网系统中各个节点的短路电压值;构造同伦方程,利用计算的短路电压值和电流值构建导纳矩阵,利用连续性方法,求解、更新导纳矩阵,得到收敛短路电流解。本发明使得短路计算的性能在收敛性、求解精度两方面同时得到了改善。
-
公开(公告)号:CN107725276B
公开(公告)日:2019-09-24
申请号:CN201710811566.6
申请日:2017-09-11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可再生能源冷热电联产系统储热装置的日运行方法,通过获得小时经济最大充热/放热热量可得到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各个时段充热/放热状态决策,在利用小时经济最大充热/放热热量进一步充分利用储热容量的条件下,按照储热装置每日储热容量利用一次的方式获得了每个时段的储热装置的充热/放热热量。该策略有利于吸纳可再生能源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7642772B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710811869.8
申请日:2017-09-11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热电联产系统同时满足负荷需求运行控制方法,应用于冷热电联产系统中,通过调整电动制冷机和吸收式制冷机制冷量,实现冷热电负荷满足刚好与发电及其余热回收热能匹配的效果,从而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7725276A
公开(公告)日:2018-02-23
申请号:CN201710811566.6
申请日:2017-09-11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可再生能源冷热电联产系统储热装置的日运行方法,通过获得小时经济最大充热/放热热量可得到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各个时段充热/放热状态决策,在利用小时经济最大充热/放热热量进一步充分利用储热容量的条件下,按照储热装置每日储热容量利用一次的方式获得了每个时段的储热装置的充热/放热热量。该策略有利于吸纳可再生能源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896557A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610257714.X
申请日:2016-04-22
Applicant: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家电网公司
IPC: H02J3/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40/30 , H02J3/18 , H02J2003/0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引导Trust?Tech技术的配电网电容器配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配电网电容器运行期间的总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电容器配置的受约束非线性优化模型;构建潮流方程、节点电压、线路热极限和能够安装电容器的最大/最小数目的约束条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用二进制字符串来表示,利用遗传算法,以随机搜索的方式确定初步最优解,减少优化层数;利用Trust?Tech技术,以逐层搜索的方式找到每一个区域的局部最优解,直至满足搜索条件。本发明在解决配电网中电容器配置问题时,克服优化问题的强非线性、控制变量混合整数、传统方法难以获得全局最优解、计算量结果随机等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03942091A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410154014.9
申请日:2014-04-17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G06F9/455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MATLAB自定义模型和PSASP联合仿真的励磁系统仿真方法及系统。该方法以基于实际电网模型的PSASP仿真系统为平台,用MATLAB程序的图形建模功能搭建与实际装置一致的励磁系统模型,通过PSASP仿真系统与MATLAB模型的联合仿真实现基于实际电网背景下的励磁系统仿真。本发明方便地实现了励磁系统自定义模型与实际大电网仿真的有机结合。MATLAB提供的丰富的图形建模工具,使得励磁系统自定义模型建立非常方便;实际电网背景下的励磁系统仿真,既能完成发电机空载、负载工况下的各种励磁系统试验,特别是各种极端条件下的试验,又能模拟系统发生故障情况下特定机组励磁系统的动态行为,对全面评价励磁系统的性能提供了有效、便捷的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07658872B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1711002680.0
申请日:2017-10-24
Applicant: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家电网公司
Inventor: 张雯 , 郑志杰 , 李凯 , 李昭 , 邓少治 , 倪媛媛 , 寇岩 , 吴奎华 , 于千千 , 杨慎全 , 杨波 , 冯亮 , 梁荣 , 杨扬 , 刘钊 , 崔灿 , 庞怡君 , 赵昕 , 王男 , 刘晓明 , 杨斌 , 杨思 , 曹相阳 , 高效海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优化35千伏变电站接入的电网改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收集35千伏变电站接入电网的现状及规划资料;步骤2,判断35千伏变电站接入电网是否满足改造条件;步骤3,对35千伏变电站接入电网进行改造。本发明通过研判区域电网结构的特点,在不增加或合理增加工程量的前提下,从220千伏变电站新出两回大截面导线接入110千伏变电站的35千伏母线上,将110千伏变电站的35千伏侧视为一座35千伏开关站,将110千伏变电站35千伏侧进线开关打开,将周边35千伏变电站负荷通过35千伏开关站接至220千伏变电站,从而提高了110千伏变电站10千伏侧供电能力,减少了变压层次、减小了线损、节省了线路投资。
-
公开(公告)号:CN107402976B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710530630.3
申请日:2017-07-03
Applicant: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家电网公司
IPC: G06F16/182 , G06F16/17 , G06F16/27 , G06K9/62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元异构模型的电网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以下过程:多源数据接入;元数据存储;设备统一建模及数据提取;模型匹配度计算;多源数据融合。系统主要包括多源数据接入、元数据存储、设备统一建模及数据提取、模型匹配度计算和多源数据融合五个模块。本发明通过深入分析多源系统数据,建立包括各源系统数据统一模型,通过模型遍历比对,计算模型间匹配度,根据匹配度情况进行自动关联,实现了90%以上的数据自动集成融合,并准确分析出未能融合数据明细及具体原因,既实现了各业务数据的集成融合,又对整体的融合质量进行了有效的管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