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继电保护端子提起器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209278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319279.X

    申请日:2024-09-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继电保护工具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继电保护端子提起器,包括:数量为两个的插板,所述插板的表面开设有扇形腔,其中一个所述插板的顶部开设有与相邻所述扇形腔连通的引导腔;数量为两个的楔块,两个所述楔块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扇形腔的内部,所述楔块的一端贯穿至扇形腔的外部,所述楔块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六十度,所述楔块的下表面此时与扇形腔相抵触;工作人员可通过调节螺栓快速调节两个插板的间距,这不仅能够提起一端卡接在壳体内部的继电保护端子,同时也能够提起两端均卡接在壳体内部的继电保护端子,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继电保护端子提起器适用范围较窄且不便使用的目的。

    一种基于继电保护运维检修校验用教学辅助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924279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1534644.X

    申请日:2022-12-02

    Abstract: 一种基于继电保护运维检修校验用教学辅助装置,涉及教学用具技术领域,其结构为:所述收纳箱的上端转动连接有活动盖板,收纳箱的右端侧板表面安装有提手,收纳箱的左端侧板后方位置安装有卡块,卡块为L型结构,且收纳箱的左端侧板前方位置安装有弹性板,弹性板与卡块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以解决现有教学收纳箱的空间使用效率低,以及装满工具的收纳箱重量较大,教师带着收纳箱爬楼梯的时候会耗费很大体力的问题,该发明中,限位块通过外端的滑块滑动卡装在横向轨道槽中,使得工人可以移动限位块的位置,让教师可以根据工具的大小来调节相邻两个分隔板之间的距离,能够提高收纳箱的空间使用效率。

    一种变电运维用设备清扫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846307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533554.9

    申请日:2022-12-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电运维用设备清扫装置,涉及变电运维技术领域,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设置有左右方向的承载吸尘筒,承载吸尘筒右端内部圆周开设有带螺纹的环形槽,承载吸尘筒右端外部圆周设置有防滑槽,承载吸尘筒左端外部圆周开设有螺纹,承载吸尘筒左端外部圆周设置有限位环,承载吸尘筒左端封闭板中心开设有左右贯穿的安装孔,承载吸尘筒左端封闭板上部开设有左右贯穿的螺纹孔,承载吸尘筒的设置,方便灰尘防护罩通过螺纹安装将灰尘清理掸罩起防止灰尘飞扬,方便通过灰尘吸入管将灰尘吸除,解决了变电运维设备通过掸子进行清扫容易导致灰尘飞扬从而形成二次落灰,不方便通过吸尘筒将灰尘吸除并通过防尘罩防止灰尘飞扬的问题。

    一种方便移动的继电保护器移动架

    公开(公告)号:CN115875539A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211534184.0

    申请日:2022-12-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方便移动的继电保护器移动架,涉及继电保护器移动架技术领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主体为矩形结构,且底座的内部呈直线阵列开设有两处横向槽,底座共设有两处,且两处底座为轴接结构,底座中所开设的横向槽均为单向贯通结构,且每处底座的外侧呈对向安装有两处底板,底板的外侧还安装有移动轮。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解决在进行挪动时无法进行快速的形态变化以方便于不同环境进行使用,进而存在着局限性的问题,在当气体进入到承载箱内部时,不但可以通过风流将挡板进行顶开,而且通过风流的吹动将继电保护器中的灰尘进行快速的清除,避免因灰尘的存在而对继电保护器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一种低周减载保护装置
    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2463930U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21072112.3

    申请日:2024-05-1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周减载保护装置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低周减载保护装置,包括:外壳;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散热组件和辅助组件;其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两个固定连接于外壳两侧的连接壳;常态下散热机构保持对外壳内部良好的降温效果,避免由于高温造成的失火情况,同时能够在发生失火时由于温度的快速上升,通过导热板将热量传递至填料上,使得填料熔化解除对弹簧的限位,进而能够收缩挡杆至安装壳的内部,即可在挤压板、连接杆和配重板的共同作用下将储存的二氧化碳注入外壳的内部稀释内部氧气,达到灭火的效果,同时避免了采用干粉灭火方式后续难以清理的问题,通过对异常温度的导热传导实现及时灭火的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