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液晶显示装置和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78165B

    公开(公告)日:2020-10-02

    申请号:CN201580056327.3

    申请日:2015-08-31

    Abstract: 半导体装置包括:包含栅极电极的第一金属层;设置在第一金属层上的第一绝缘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的氧化物半导体层;设置在氧化物半导体层上的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氧化物半导体层和第二绝缘层上且包含源极电极的第二金属层;设置在第二金属层上的第三绝缘层;和设置在第三绝缘层上的第一透明电极层。氧化物半导体层具有与栅极电极重叠的第一部分和从第一部分起横穿栅极电极的漏极电极侧的边缘地延伸设置的第二部分。第三绝缘层不包含有机绝缘层,在第二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中,形成有在从基板的法线方向看时与氧化物半导体层的第二部分重叠的第一接触孔。第一透明电极层包含在第一接触孔内与氧化物半导体层的第二部分接触的透明导电层。

    半导体装置、液晶显示装置和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78165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580056327.3

    申请日:2015-08-31

    Abstract: 半导体装置包括:包含栅极电极的第一金属层;设置在第一金属层上的第一绝缘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的氧化物半导体层;设置在氧化物半导体层上的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氧化物半导体层和第二绝缘层上且包含源极电极的第二金属层;设置在第二金属层上的第三绝缘层;和设置在第三绝缘层上的第一透明电极层。氧化物半导体层具有与栅极电极重叠的第一部分和从第一部分起横穿栅极电极的漏极电极侧的边缘地延伸设置的第二部分。第三绝缘层不包含有机绝缘层,在第二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中,形成有在从基板的法线方向看时与氧化物半导体层的第二部分重叠的第一接触孔。第一透明电极层包含在第一接触孔内与氧化物半导体层的第二部分接触的透明导电层。

    薄膜晶体管及显示装置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348483B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1280007709.3

    申请日:2012-03-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减少在沟道层的沟道宽度方向的端部流动的截止电流的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源极电极(160a)和漏极电极(160b)的宽度比沟道层(140)的宽度窄。由此,在沟道层(140),以包围源极电极(160a)和漏极电极(160b)的方式分别形成低电阻区域(140b)。此外,不仅在被两个低电阻区域(140b)夹着的区域,而且在沟道宽度方向的端部也留有电阻值比低电阻区域(140b)高的高电阻区域(140a)。其结果是,在TFT(100),高电阻区域(140a)不仅扩展到被源极电极(160a)与漏极电极(160b)夹着的区域而且扩展到沟道宽度方向的端部。由此,在沟道宽度方向的端部流动的截止电流减少。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851668B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1680043576.3

    申请日:2016-07-26

    Abstract: 半导体装置具备TFT(101),该TFT(101)具有:栅极电极(12);栅极绝缘层(14),其覆盖栅极电极;金属氧化物层(16A),其包括沟道区域(16c)、源极接触区域(16s)以及漏极接触区域(16d);第1电极(18A),其与源极接触区域接触;绝缘层(22),其形成在金属氧化物层和第1电极上,具有使金属氧化物层的一部分露出的第1开口部(22p);以及第2电极(24),其形成在绝缘层上及包括第1开口部的接触孔内,具有透光性,第2电极(24)在接触孔内与漏极接触区域(16d)接触,漏极接触区域(16d)是金属氧化物层(16A)中的通过接触孔露出的区域(17)的一部分,从基板(11)的法线方向观看时,第2电极(24)不与沟道区域(16c)重叠。

    半导体装置、显示装置和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452949B

    公开(公告)日:2019-02-19

    申请号:CN201480044668.4

    申请日:2014-07-24

    Abstract: 半导体装置(100A)包括:具有栅极电极(12g)的第一金属层(12);在第一金属层上形成的栅极绝缘层(14);在栅极绝缘层上形成的氧化物半导体层(16);在氧化物半导体层上形成的第二金属层(18);在第二金属层上形成的层间绝缘层(22);和具有透明导电层(Tc)的透明电极层(TE),氧化物半导体层具有第一部分(16a)和横穿栅极电极的边缘地延长的第二部分(16b),第二金属层具有源极电极(18s)和漏极电极(18d),层间绝缘层不包含有机绝缘层,层间绝缘层具有以与第二部分以及漏极电极的靠近第二部分的一侧的端部重叠的方式形成的接触孔(22a),透明导电层(Tc)在接触孔内与漏极电极的端部和氧化物半导体层的第二部分接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