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899518B
公开(公告)日:2021-03-26
申请号:CN201810721845.8
申请日:2018-07-04
Applicant: 大连海事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485 , H01M4/60 , H01M4/38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壳核结构的柔性硬脂酸锂包覆纳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所述复合材料包括纳米硅活性中心和均匀包覆在纳米硅活性中心表面的柔性硬脂酸锂软壳。本发明提供的复合材料,由于柔性硬脂酸锂软壳的存在,其柔软的特性使纳米硅活性中心处于一个“软包覆”环境,能够更有效的解决硅与包覆材料之间的体积膨胀失配问题,在硅脱嵌锂发生体积膨胀收缩的时候,外面的一层软壳能够自如地膨胀与收缩而不会造成包覆材料的破裂,进而使硅活性中心保持良好的载流子传输效率,因此,采用本发明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高首次库伦效率,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7634207B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申请号:CN201710847373.6
申请日:2017-09-19
Applicant: 大连海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硅镶嵌氧化还原石墨烯/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所述硅镶嵌氧化还原石墨烯/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包括作为基体材料的氧化还原石墨烯/石墨相氮化碳复合基体、作为活性中心并均匀分散镶嵌在所述氧化还原石墨烯/石墨相氮化碳复合基体的层片间隙内的纳米硅球以及位于纳米硅球表面可增强活性中心和基体材料之间化学结合力的碳层。本发明所述的硅镶嵌氧化还原石墨烯/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循环性能,优异的相容性和结构稳定性,能够发挥组分间良好的协同效应,并具有高的批次稳定性,很容易实现规模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5016346A
公开(公告)日:2015-11-04
申请号:CN201510402249.X
申请日:2015-07-09
Applicant: 大连海事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213 , Y02E50/343 , Y02W30/4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生物质灰制备低比表面积二氧化硅微球、活性炭和氮磷钾复合肥的绿色生产工艺,用酸浸泡生物质灰原料去除农业生产过程中引入的杂质后,用KOH溶液从干净的生物质灰中抽提出二氧化硅,然后,用酸液从稀释后的提取液中沉淀出低表面积二氧化硅微球。除硅后的生物质灰残渣直接干燥活化制备活性炭,整个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废液混匀后制备氮磷钾复合肥。充分利用了生物质灰中的每种成分和投入的各种化学试剂。
-
公开(公告)号:CN104393315A
公开(公告)日:2015-03-04
申请号:CN201410529092.2
申请日:2014-10-09
Applicant: 大连海事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70/56 , H01M8/0297 , C25D3/12 , C25D3/5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不锈钢双极连接体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所述的铁基连接体包括基体和设置在基体表面的表面改性层,所述基体为厚度为0.3~3.0mm的铁素体不锈钢板,所述铁素体不锈钢中铬的重量百分比为10~30%,所述表面改性层为厚度为3~30μm的尖晶石结构合金氧化物。本发明制备的连接体具有优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而且具有良好的电子导电性。发明涉及的工艺过程简单,尖晶石氧化物改性层与基体结合紧密,具有优异的界面相容性,能够发挥改性层与基体的协同效应,易于实现规模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4201347A
公开(公告)日:2014-12-10
申请号:CN201410478498.2
申请日:2014-09-18
Applicant: 大连海事大学
IPC: H01M4/139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15 , B82Y30/00 , B82Y40/00 , C01G53/11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硫生物氨基酸辅助合成纳米镍硫化合物的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所述方法以含硫生物氨基酸为原料,采用湿化学法合成纳米镍硫化合物,所述含硫生物氨基酸为L-半胱氨酸、L-胱氨酸、谷胱甘肽或甲硫氨酸,本发明有益效果为以易得的含硫生物氨基酸为原料,利用其分子结构及特殊官能团,如-SH、-NH3等的相互作用制备不同形貌及不同原子比的纳米镍硫化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01901897B
公开(公告)日:2012-08-22
申请号:CN201010223672.0
申请日:2010-07-08
Applicant: 大连海事大学
IPC: H01M4/134 , H01M4/1395 , B82B3/00
Abstract: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纳米硅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硅纳米线、硅纳米颗粒和硅金纳米颗粒共同组成三元复合体系,硅纳米线作为嵌锂主体存在于复合负极材料中,而硅纳米颗粒、硅金纳米颗粒则分散于硅纳米线之间,并通过高温熔融作用使硅金纳米颗粒负载于硅纳米线和硅纳米颗粒上,将硅纳米线、硅纳米颗粒连接为一个连续而松散的网络结构;本发明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在制备过程中采用二次沉积——即催化剂是由硅-金低共熔化合物在高温下发生蒸发行为,然后再次沉积在不锈钢基底上。本发明制得的材料能够具有较传统纳米硅负极更加优异的可逆性能和循环性能。具备硅纳米线的充放电特征,并具有高储锂容量和高库仑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1901897A
公开(公告)日:2010-12-01
申请号:CN201010223672.0
申请日:2010-07-08
Applicant: 大连海事大学
IPC: H01M4/134 , H01M4/1395 , B82B3/00
Abstract: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纳米硅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硅纳米线、硅纳米颗粒和硅金纳米颗粒共同组成三元复合体系,硅纳米线作为嵌锂主体存在于复合负极材料中,而硅纳米颗粒、硅金纳米颗粒则分散于硅纳米线之间,并通过高温熔融作用使硅金纳米颗粒负载于硅纳米线和硅纳米颗粒上,将硅纳米线、硅纳米颗粒连接为一个连续而松散的网络结构;本发明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在制备过程中采用二次沉积——即催化剂是由硅-金低共熔化合物在高温下发生蒸发行为,然后再次沉积在不锈钢基底上。本发明制得的材料能够具有较传统纳米硅负极更加优异的可逆性能和循环性能。具备硅纳米线的充放电特征,并具有高储锂容量和高库仑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874033A
公开(公告)日:2006-12-06
申请号:CN200610046733.4
申请日:2006-05-26
Applicant: 大连海事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70/56
Abstract: 一种含碳表面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及其制造方法属于燃料电池制造技术领域。本发明所涉及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的多功能组件——金属双极板。它由铁基合金基体及具有高表面导电性和良好耐蚀性的表面改性层组成。改性层为单相。改性层相为合金碳化物,碳元素分布为从表面向基体方向逐渐降低。改性层厚度为1~50μm。本发明具有易于批量生产、加工成本低、表面接触电阻低等优点。能够生产厚度为0.1~3mm的薄金属双极板,通过机械加工和冲压的方法加工成各种流场,大幅度提高电池组的质量比功率和体积比功率。适用于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制造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3594443A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110875750.3
申请日:2021-07-30
Applicant: 大连海事大学
IPC: H01M4/38 , H01M4/36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磷‑金属聚酞菁/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材料是由红磷、金属聚酞菁和碳材料构成具有良好协同效应的磷‑金属聚酞菁/碳复合体系,其中,红磷作为活性中心,金属聚酞菁作为具有电化学储锂活性的电催化助剂,碳材料作为导电网络的基体材料。本发明的制备方法采用简便的高能球磨法,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易规模化的特点,本发明的磷‑金属聚酞菁/碳复合负极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具有较高的可逆比容量、良好的电化学循环性能以及结构稳定性,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9390572B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1811191694.6
申请日:2018-10-12
Applicant: 大连海事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583 , H01M4/62 , H01M4/38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磷硫/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所述磷硫/碳复合材料包括混合均匀的:作为电化学活性储锂材料及辅助催化剂的硫,具有电子导电性和锂离子导电性的碳材料以及作为主要活性中心的磷。本发明所构建并制备的磷硫/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循环性能,发明涉及的制备方法非常简单,采用这种方法制备而成的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相容性和结构稳定性,能够发挥组分间良好的协同效应。材料具有高的批次稳定性,很容易实现规模生产,可在锂离子电池等领域广泛推广。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