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202717B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1710580698.2
申请日:2017-07-17
Applicant: 安徽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化雨尘采样收集监测系统,属于降水降尘采集领域。本发明包括采水箱、分时收集盘、储样瓶、降雨感应器和控制器,采水箱顶部开口设有活动盖,采水箱底部设有收集管,收集管底端位于转动盘内并与连接管相连通,分时收集盘上间隔开设有多个分管孔,转动盘由第一动力机构驱动旋转并使连接管的出水端逐一与分管孔对应配合对齐,分管孔上连接有采样管,采样管的出水端伸入储样瓶内。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中降水采样器样品保存效果不佳、影响检测结果的不足,可以长期对降水进行自动采集与检测,并有效隔离污染源,在很大程度上保障雨水样品不失真,提高雨样分析的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07192585B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1710581309.8
申请日:2017-07-17
Applicant: 安徽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动力雨尘采集系统,属于降水降尘采集领域。本发明包括采水箱、分时收集盘、储样瓶、降雨感应器和控制器,采水箱顶部开口设有活动盖,采水箱底部设有收集管,收集管底端位于转动盘内并与连接管相连通,分时收集盘上间隔开设有多个分管孔,转动盘由第一动力机构驱动旋转并使连接管的出水端逐一与分管孔对应配合对齐,分管孔上连接有采样管,采样管的出水端伸入储样瓶内。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中降水采样器样品保存效果不佳、影响检测结果的不足,可以长期对降水进行自动采集与检测,并有效隔离污染源,在很大程度上保障雨水样品不失真,提高雨样分析的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04535368A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410853905.3
申请日:2014-12-31
Applicant: 安徽工业大学
IPC: G01N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序底泥采样器及采样方法,属于冷冻采样器领域。本发明的底泥采样器,包括采样机构、制冷系统、探测机构、稳固机构和提升机构,采样机构中设有大口径薄壁采样管,在采样管与防水保护套管之间设有盘管蒸发器,该盘管蒸发器与制冷系统相连,用于对采样管循环制冷;在采样管上端固连有顶盖,探测机构固定于顶盖上,用于预测待采样底泥的冻结厚度,稳固机构和提升机构用于采样机构的释放、稳固以及提升;本发明的底泥采样方法,其步骤为:释放采样机构,固定采样机构,样品冻结,采样器回收,底泥样品分离;本方案采样过程中对底泥挤压扰动小,可判断冻结程度,能源利用率高,实现了低扰动采集水体原序底泥的目标。
-
公开(公告)号:CN103395881B
公开(公告)日:2014-09-17
申请号:CN201310365286.9
申请日:2013-08-20
Applicant: 安徽工业大学
IPC: C02F3/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城镇生活污水纯氧曝气的污泥颗粒化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该方法采用SBR反应器,高径比为10-12.5,排水比为50-70%,纯氧通过反应器底部的扩散器进行曝气,曝气量为0.85-1.54m3/m3·h;反应器内温度为17-23℃,pH值5.5-8.0;反应器运行周期为12h。该方法共分4个阶段进行梯度培养,培养时间短,经过33-40d完成污泥颗粒化。采用本发明方法得到的颗粒污泥结构密实,粒径3.0-5.0mm,颗粒沉降速度可达20-35m/h。本发明培养工艺简单、颗粒化周期短,解决了空气曝气颗粒化周期长、颗粒小等缺陷,并适应高浓度污水的处理,应用前景广阔。
-
公开(公告)号:CN103395881A
公开(公告)日:2013-11-20
申请号:CN201310365286.9
申请日:2013-08-20
Applicant: 安徽工业大学
IPC: C02F3/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城镇生活污水纯氧曝气的污泥颗粒化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该方法采用SBR反应器,高径比为10-12.5,排水比为50-70%,纯氧通过反应器底部的扩散器进行曝气,曝气量为0.85-1.54m3/m3·h;反应器内温度为17-23℃,pH值5.5-8.0;反应器运行周期为12h。该方法共分4个阶段进行梯度培养,培养时间短,经过33-40d完成污泥颗粒化。采用本发明方法得到的颗粒污泥结构密实,粒径3.0-5.0mm,颗粒沉降速度可达20-35m/h。本发明培养工艺简单、颗粒化周期短,解决了空气曝气颗粒化周期长、颗粒小等缺陷,并适应高浓度污水的处理,应用前景广阔。
-
公开(公告)号:CN102494920B
公开(公告)日:2013-06-12
申请号:CN201110368070.9
申请日:2011-11-18
Applicant: 安徽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集水力学试验水槽沉积层断面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是:在完成水力学沉积试验后,采用液氮冷冻法对待测断面进行冷冻,将待测断面的水和水下沉积物一并冻成冰块,使样品固化,然后取出固化后的断面样品。实现上述方法的装置由水槽、隔板、内冷管、外冷管、保温层和液氮瓶组成,隔板有两块,分别设置在取样断面上、下游位置,在水槽内外分别设置内冷管和外冷管,内冷管悬空挂在水槽的口上,距离水槽侧壁和底部沉积层面20~40mm,外冷管贴近水槽的外壁。本发明解决了河、湖和海洋中泥沙、有机质、重金属和其它污染物的沉积、迁移和转化规律试验研究中的准确采样和量测难题,适合开展多层沉积物的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02494920A
公开(公告)日:2012-06-13
申请号:CN201110368070.9
申请日:2011-11-18
Applicant: 安徽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集水力学试验水槽沉积层断面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是:在完成水力学沉积试验后,采用液氮冷冻法对待测断面进行冷冻,将待测断面的水和水下沉积物一并冻成冰块,使样品固化,然后取出固化后的断面样品。实现上述方法的装置由水槽、隔板、内冷管、外冷管、保温层和液氮瓶组成,隔板有两块,分别设置在取样断面上、下游位置,在水槽内外分别设置内冷管和外冷管,内冷管悬空挂在水槽的口上,距离水槽侧壁和底部沉积层面20~40mm,外冷管贴近水槽的外壁。本发明解决了河、湖和海洋中泥沙、有机质、重金属和其它污染物的沉积、迁移和转化规律试验研究中的准确采样和量测难题,适合开展多层沉积物的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07202717A
公开(公告)日:2017-09-26
申请号:CN201710580698.2
申请日:2017-07-17
Applicant: 安徽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化雨尘采样收集监测系统,属于降水降尘采集领域。本发明包括采水箱、分时收集盘、储样瓶、降雨感应器和控制器,采水箱顶部开口设有活动盖,采水箱底部设有收集管,收集管底端位于转动盘内并与连接管相连通,分时收集盘上间隔开设有多个分管孔,转动盘由第一动力机构驱动旋转并使连接管的出水端逐一与分管孔对应配合对齐,分管孔上连接有采样管,采样管的出水端伸入储样瓶内。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中降水采样器样品保存效果不佳、影响检测结果的不足,可以长期对降水进行自动采集与检测,并有效隔离污染源,在很大程度上保障雨水样品不失真,提高雨样分析的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07063763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710205639.7
申请日:2017-03-31
Applicant: 安徽工业大学
IPC: G01N1/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1/14 , G01N2001/14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壤渗透水分层取样器及其使用方法和收集板,属于土壤水取样设备领域。本发明的土壤渗透水分层取样器,包括渗透液收集部分、渗透液储存部分和动力部分,渗透液收集部分通过导管与渗透液储存部分连接,动力部分与渗透液储存部分连接;渗透液收集部分包括收集板,该收集板分为三层,上层为其上均布通孔的多孔板,中层为中部设有贯穿孔的环形板,下层为其上均匀嵌有毛细管的毛细板。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土壤渗透水分层取样器及其使用方法和收集板,其能够科学收集土壤中某一位置处的渗透水且能够完成渗透水的连续自动收集,对土壤学、环境科学、地球化学等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4535368B
公开(公告)日:2017-07-25
申请号:CN201410853905.3
申请日:2014-12-31
Applicant: 安徽工业大学
IPC: G01N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序底泥采样器及采样方法,属于冷冻采样器领域。本发明的底泥采样器,包括采样机构、制冷系统、探测机构、稳固机构和提升机构,采样机构中设有大口径薄壁采样管,在采样管与防水保护套管之间设有盘管蒸发器,该盘管蒸发器与制冷系统相连,用于对采样管循环制冷;在采样管上端固连有顶盖,探测机构固定于顶盖上,用于预测待采样底泥的冻结厚度,稳固机构和提升机构用于采样机构的释放、稳固以及提升;本发明的底泥采样方法,其步骤为:释放采样机构,固定采样机构,样品冻结,采样器回收,底泥样品分离;本方案采样过程中对底泥挤压扰动小,可判断冻结程度,能源利用率高,实现了低扰动采集水体原序底泥的目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