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等离子体射流的角膜塑形镜双面处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9667972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830210.3

    申请日:2024-12-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材料表面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等离子体射流的角膜塑形镜双面处理装置。本发明采用双面射流设计,通过介质阻挡放电在两个介质管间的间隙内放电,气体在电离后向外流动,在介质管之间形成等离子体射流。由于角膜塑形镜在吸气泵的作用下被吸附于吸气管底部,并且中间介质管有气体伴随等离子体射流喷出,从而能够实现对角膜塑形镜凹面凸面的同时处理,确保了处理的高效性。本发明能够使镜片表面得到活化,提高了附着力和亲水性,并且不会对角膜塑形镜表面造成热损伤或机械损伤,保证了角膜塑形镜的完整性和精度。

    一种交直流增强放电等离子体空气净化器

    公开(公告)号:CN114992764B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210664646.4

    申请日:2022-06-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直流增强放电等离子体空气净化器,属于空气净化器技术领域,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内部的隔板,其中隔板分隔外壳的内腔为净化腔室以及设备腔室;所述净化腔室内设有灰尘净化部件以及灰尘收集部件,设备腔室内设有电路元件以及电路板,其中,电路元件安装在电路板上,电路元件与灰尘净化部件通过导线连接。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交直流增强放电等离子体空气净化,产生的脉冲使电极发生震动,将灰尘抖落,到达电极自清洁的效果;放电电极上有交流电,交流可以产生反电晕层,防止了油污类物质着落于放电电极上,从而增强了除尘力度;使荷电的灰尘颗粒向放电电极31做单向运动,从而增强了除尘力度。

    一种双通道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射流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867180B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210561875.3

    申请日:2022-05-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通道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射流装置,属于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射流应用领域;其包括双通道同轴谐振器、脉冲调制微波电源和气路输入。双通道同轴谐振器由气体管道、大同轴腔和小同轴腔、SMA接口、腔体螺纹接口、空心同轴线组成。脉冲调制微波电源的微波能量由微波信号发生器产生,经功率放大器、定向耦合器传输至微波功率输出接口。气路输入包括气体储存瓶、减压阀、针阀和气体流量计,针阀和气体流量计可以控制工作气体的输入流量大小。本发明能够分离工作气体,实现等离子体射流中活性粒子的时空分布调节,并且产生的活性粒子密度大,可以有效地调节等离子体射流的温度,增大了微波等离子体射流的使用范围。

    一种节能高效微波氮气放电人造日光照明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958834B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1711353402.X

    申请日:2017-12-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等离子体发生技术和气体放电照明技术领域的一种节能高效微波氮气放电人造日光照明装置,包括遮光罩,所述遮光罩的底部设有灯罩,所述灯罩内腔设有氮气腔,所述灯罩的底部设有同轴谐振腔,所述同轴谐振腔的内腔设有钨丝,所述同轴谐振腔的右侧电性连接有微波功率源装置,所述微波功率源装置的右侧中央电性连接有电源线,所述同轴谐振腔的内腔右侧中央设有同轴线,所述钨丝的底部设有固定底座,所述钨丝与固定底座电性连接;本发明通过在输入功率为5‑200W的条件下产生微波常压氮气放电,输入功率越大,微波氮气放电产生的亮度越强,辐射光谱越强。

    一种双通道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射流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867180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561875.3

    申请日:2022-05-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通道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射流装置,属于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射流应用领域;其包括双通道同轴谐振器、脉冲调制微波电源和气路输入。双通道同轴谐振器由气体管道、大同轴腔和小同轴腔、SMA接口、腔体螺纹接口、空心同轴线组成。脉冲调制微波电源的微波能量由微波信号发生器产生,经功率放大器、定向耦合器传输至微波功率输出接口。气路输入包括气体储存瓶、减压阀、针阀和气体流量计,针阀和气体流量计可以控制工作气体的输入流量大小。本发明能够分离工作气体,实现等离子体射流中活性粒子的时空分布调节,并且产生的活性粒子密度大,可以有效地调节等离子体射流的温度,增大了微波等离子体射流的使用范围。

    射频等离子体自适应谐振虚拟电极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9653568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703018.8

    申请日:2024-11-2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射频等离子体自适应谐振虚拟电极装置。本发明装置包括射频电源、特斯拉线圈、铜圆柱体、虚拟电极和下极板,射频电源通过同轴传输线连接到特斯拉线圈的初级线圈,对所述特斯拉线圈供电,特斯拉线圈的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发生磁耦合谐振,次级线圈所延伸出的铜圆柱体击穿虚拟电极中的惰性气体,从而形成等离子体区域。本发明利用特斯拉线圈产生强电磁场,击穿虚拟电极中的惰性气体形成等离子体区域,随着负载变化,射频等离子体的放电面积自动变化补偿其电容值至LC谐振;虚拟电极能够实时自适应的改变放电区域,达到了自适应阻抗匹配的效果,且无需使用射频阻抗匹配器。

    手持式空气电火花冷等离子体激波射流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463046B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1810421693.X

    申请日:2018-05-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气电火花冷等离子体激波射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持式空气电火花冷等离子体激波射流装置,包括绝缘塑料外壳,绝缘塑料外壳的左侧上部贯穿设有USB充电接口,绝缘塑料外壳的顶部从左到右依次设有充电指示灯和开关,绝缘塑料外壳的内腔左侧上部设有充电模块,充电模块的左侧接口处通过USB充电线与USB充电接口电性连接,充电模块的右侧接口处连接有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与充电指示灯电性连接,绝缘塑料外壳的内腔右侧上部设有高压模块,锂离子电池通过串联开关与高压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本发明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美容、治疗装置存在安全隐患、功能单一、性价比低的缺陷。

    一种节能高效微波氮气放电人造日光照明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958834A

    公开(公告)日:2018-04-24

    申请号:CN201711353402.X

    申请日:2017-12-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65/04 H01J61/35 H01J61/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等离子体发生技术和气体放电照明技术领域的一种节能高效微波氮气放电人造日光照明装置,包括遮光罩,所述遮光罩的底部设有灯罩,所述灯罩内腔设有氮气腔,所述灯罩的底部设有同轴谐振腔,所述同轴谐振腔的内腔设有钨丝,所述同轴谐振腔的右侧电性连接有微波功率源装置,所述微波功率源装置的右侧中央电性连接有电源线,所述同轴谐振腔的内腔右侧中央设有同轴线,所述钨丝的底部设有固定底座,所述钨丝与固定底座电性连接;本发明通过在输入功率为5-200W的条件下产生微波常压氮气放电,输入功率越大,微波氮气放电产生的亮度越强,辐射光谱越强。

    射频谐振电磁波场实体瘤靶点加热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54208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668528.6

    申请日:2024-11-2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射频谐振电磁波场实体瘤靶点加热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包括射频电源、匹配网络、特斯拉线圈、上极板、下极板和水冷循环散热器;射频电源通过同轴传输线连接到匹配网络,匹配网络能够通过可调电容改变传输线的阻抗特性,从而对特斯拉线圈匹配供电;特斯拉线圈的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能够发生磁耦合谐振,两极板之间能够随之产生强电场与强磁场。本发明利用特斯拉线圈产生强电场与强磁场,置于电场中的纳米铁颗粒易被磁化、极化而产生加热效果,将含有纳米铁颗粒的溶液注射至实体瘤,再将其放置于两极板中,能够实现对肿瘤细胞加热,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一种等离子体手术刀驱动电源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189590A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0700720.3

    申请日:2022-06-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等离子体手术刀驱动电源,属于等离子体医疗技术领域,包括电子调压器、整流模块、逆变模块、升压模块、降压模块、控制模块、驱动模块、显示模块、检测模块。本发明通过DDS信号发生器提供驱动信号,最高工作频率可达4MHz,电极附近的等离子体薄层中的等离子体获取的能量更多,高能粒子的数目更多,撞击组织表面的频率更高,消融速率更大,同时在较高工作频率下,可在细胞极化时间内完成脉冲极性的交替,从而减少了细胞极化带来的电穿孔效应,同时减小了对组织细胞的热损伤和机械损伤,从而达到了细胞级别的手术精度,值得被推广使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