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及其膜法海水淡化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066457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310355291.5

    申请日:2023-04-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水淡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及其膜法海水淡化系统,余压能回收装置包括壳体、转子、动力结构和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壳体内设有容纳腔,转子安装在容纳腔内,动力结构驱动转子在容纳腔内转动;转子上设有若干压力交换腔组,各压力交换腔组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压力交换腔组设有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海水压力转换结构设置在压力交换腔组内;本发明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海水余压能回收过程不连续且回收效率低的缺陷,能够利用流体压力交换实现余压能的连续回收,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余压能回收效率。

    一种蝶式流体压力能回收装置及海水淡化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119776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310312060.6

    申请日:2023-03-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能量回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蝶式流体压力能回收装置及海水淡化系统,蝶式流体压力能回收装置包括筒状结构、第一双叶桨和第二双叶桨;第一双叶桨和第二双叶桨共轴铰接;第一双叶桨和第二双叶桨设于筒状结构内,并与筒状结构共轴;第一双叶桨和第二双叶桨将筒状结构沿轴向间隔成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筒状结构开设有分别与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连通的第一通口、第二通口、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通过往复向两个周向相邻的空腔中通入高压浓海水,即可利用高压浓海水的压力能连续对低压海水进行加压、吸入低压海水和排出低压浓海水,实现对高压浓海水的压力能的连续回收,从而提高了压力能回收效率。

    一种光热光电一体式集热管海水淡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604923B

    公开(公告)日:2022-07-26

    申请号:CN202210526171.2

    申请日:2022-05-1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海水淡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热光电一体式集热管海水淡化装置,包括海水淡化组件、集热器组件和海水箱;海水淡化组件包括壳体、冷凝介质槽组、导热板、透光隔热罩和集热涂层,集热涂层和导热板安装于透光隔热罩的内部,且导热板的内壁与集热涂层之间形成导热介质槽;导热板的外壁与透光隔热罩的内壁之间形成海水槽;透光隔热罩设有蒸汽孔,透光隔热罩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淡水槽;集热器组件用于引导太阳光照射于集热涂层;冷凝介质槽组的进水管连接有第一泵体,冷凝介质槽组的出水管与海水箱连接,海水箱通过第二泵体与海水槽的进水口连接。本申请解决了现有海水淡化装置的冷凝介质吸收的热量存在浪费的技术问题。

    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及其膜法海水淡化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066457B

    公开(公告)日:2023-06-13

    申请号:CN202310355291.5

    申请日:2023-04-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水淡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及其膜法海水淡化系统,余压能回收装置包括壳体、转子、动力结构和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壳体内设有容纳腔,转子安装在容纳腔内,动力结构驱动转子在容纳腔内转动;转子上设有若干压力交换腔组,各压力交换腔组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压力交换腔组设有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海水压力转换结构设置在压力交换腔组内;本发明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海水余压能回收过程不连续且回收效率低的缺陷,能够利用流体压力交换实现余压能的连续回收,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余压能回收效率。

    一种光热光电一体式集热管海水淡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604923A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2210526171.2

    申请日:2022-05-1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海水淡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热光电一体式集热管海水淡化装置,包括海水淡化组件、集热器组件和海水箱;海水淡化组件包括壳体、冷凝介质槽组、导热板、透光隔热罩和集热涂层,集热涂层和导热板安装于透光隔热罩的内部,且导热板的内壁与集热涂层之间形成导热介质槽;导热板的外壁与透光隔热罩的内壁之间形成海水槽;透光隔热罩设有蒸汽孔,透光隔热罩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淡水槽;集热器组件用于引导太阳光照射于集热涂层;冷凝介质槽组的进水管连接有第一泵体,冷凝介质槽组的出水管与海水箱连接,海水箱通过第二泵体与海水槽的进水口连接。本申请解决了现有海水淡化装置的冷凝介质吸收的热量存在浪费的技术问题。

    一种太阳能光电一体化集热管海水淡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656006B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210526131.8

    申请日:2022-05-1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海水淡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太阳能光电一体化集热管海水淡化装置,包括光电转化组件、海水淡化组件和集热器组件;海水淡化组件包括冷凝介质槽组、导热板、透光隔热罩、隔热板和集热涂层,冷凝介质槽组与透光隔热罩围成腔体;透光隔热罩的两侧设有形成蒸发口的隔热板;导热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隔热板连接,集热涂层安装于透光隔热罩底壁;集热涂层、导热板以及两个隔热板围成导热介质槽,两个隔热板的内壁与导热板的外壁之间形成海水槽,两个隔热板的外壁与腔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淡水槽;光电转化组件用于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集热器组件用于引导太阳光照射于集热涂层。本申请解决了现有海水淡化装置存在太阳能利用率低的问题。

    一种蝶式流体压力能回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119776B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312060.6

    申请日:2023-03-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能量回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蝶式流体压力能回收装置及海水淡化系统,蝶式流体压力能回收装置包括筒状结构、第一双叶桨和第二双叶桨;第一双叶桨和第二双叶桨共轴铰接;第一双叶桨和第二双叶桨设于筒状结构内,并与筒状结构共轴;第一双叶桨和第二双叶桨将筒状结构沿轴向间隔成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筒状结构开设有分别与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连通的第一通口、第二通口、第三通口和第四通口。通过往复向两个周向相邻的空腔中通入高压浓海水,即可利用高压浓海水的压力能连续对低压海水进行加压、吸入低压海水和排出低压浓海水,实现对高压浓海水的压力能的连续回收,从而提高了压力能回收效率。

    一种多转子结构余压能回收装置及海水淡化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085170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310374037.X

    申请日:2023-04-1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转子结构余压能回收装置及海水淡化系统,涉及能量回收技术领域,其中回收装置包括装置主体、主动组件、从动组件、传动组件以及发电组件;主动组件包括可转动且设有供高压浓海水通入的腔室的一级转子以及连通腔室的喷嘴,喷嘴用于在高压浓海水喷出时产生供一级转子旋转的驱动力;从动组件包括二级转子;二级转子可转动设置,且其转子叶片可与喷嘴喷出的浓海水接触,并在与喷嘴喷出的浓海水接触时产生供二级转子旋转的驱动力;发电组件通过传动组件与一级转子以及二级转子连接,用于将一级转子以及二级转子的旋转动能转化为电能。通过上述设计,能够将高压浓海水的余压能实现多级回收利用,提升余压能能量的回收效率。

    一种太阳能光电一体化集热管海水淡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656006A

    公开(公告)日:2022-06-24

    申请号:CN202210526131.8

    申请日:2022-05-1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海水淡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太阳能光电一体化集热管海水淡化装置,包括光电转化组件、海水淡化组件和集热器组件;海水淡化组件包括冷凝介质槽组、导热板、透光隔热罩、隔热板和集热涂层,冷凝介质槽组与透光隔热罩围成腔体;透光隔热罩的两侧设有形成蒸发口的隔热板;导热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隔热板连接,集热涂层安装于透光隔热罩底壁;集热涂层、导热板以及两个隔热板围成导热介质槽,两个隔热板的内壁与导热板的外壁之间形成海水槽,两个隔热板的外壁与腔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淡水槽;光电转化组件用于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集热器组件用于引导太阳光照射于集热涂层。本申请解决了现有海水淡化装置存在太阳能利用率低的问题。

    一种海水淡化余压能回收装置与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9507715U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21439170.0

    申请日:2023-06-07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海水淡化余压能回收装置与系统,其装置包括:缸体;缸体包括:主压力模块、第一副压力模块、高压浓海水进水口、高压海水出水口、低压浓海水出水口与低压海水进水口;主压力模块包括:主腔、主活塞、第一双控阀、第二双控阀与连杆;第一双控阀连接高压浓海水进水口、左腔室与右腔室;第二双控阀连接低压浓海水出水口、左腔室与右腔室;第一副压力模块包括:第一副腔、第一副活塞、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与第三双控阀;第三双控阀连接低压海水进水口、左副腔室与右副腔室;连杆连接主活塞与第一副活塞。本方案通过连杆、主活塞、第一副活塞、第一双控阀和第二双控阀相互配合可以实现对海水的双程余压能回收,提高回收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