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03323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265028.8
申请日:2024-09-10
Applicant: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减振技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限位器支座隔振结构的设计方法,包括下列步骤:S1、设计隔振层的放置位置;S2、确定上部建筑和下部建筑的抗震性能目标,确定下部建筑、隔振层、上部建筑的抗震性能水准;S3、设计限位器支座在不同地震下的限位状态;S4、根据地震的不同,对整体结构的水平刚度、竖向刚度组合进行模型包络计算,得出各结构的受力数据及相对位移数据;S5、进行限位器支座的结构设计,并通过上述数据对限位器支座进行有限元分析;S6、对上部建筑及下部建筑进行性能设计。本发明提供一种限位器支座隔振结构的设计方法,能够计算出在多种特殊情况下各结构的受力数据及相对位移数据,且保证设计结果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14908759B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210509131.7
申请日:2022-05-11
Applicant: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E02D17/02 , E02D17/04 , E02D29/045 , E02D5/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既有地下建筑周边的基坑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先施工围护结构,其与地下建筑形成闭合区域后同步施工位于地下建筑两侧的第一阶段基坑区域及应力释放沟,避免单侧土压力造成地下建筑产生位移的风险,减少在基坑内设置外支撑的时间和成本,避免对后续建筑设计造成制约;靠近地下建筑的一侧基坑区域内施工加固体对地下建筑进行加固一减少后期开挖时地下建筑的位移;在地下建筑内设置若干临时支撑件对地下建筑加固以避免使地下建筑产生变形或开裂;之后基坑施工至坑底过程中保留一部分土层以在靠近地下建筑一侧形成预留土台以保护地下建筑和减少基坑暴露时间,挖除预留土台后即可完成基坑开挖施工。
-
公开(公告)号:CN115262791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816583.X
申请日:2022-07-12
Applicant: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E04B1/9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减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建筑用减振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板体、水平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保持预定距离的第二板体、夹持在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并在竖直方向延伸的柱状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所述第一板体上并套设在所述柱状弹簧外侧的第一筒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所述第二板体上并套设在所述第一筒体外侧的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分别在竖直方向延伸;所述柱状弹簧自由伸长时的长度大于所述预定距离;所述第一筒体的长度和所述第二筒体的长度分别小于所述预定距离。提高减振装置的抗剪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5262791B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210816583.X
申请日:2022-07-12
Applicant: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E04B1/9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减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建筑用减振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板体、水平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保持预定距离的第二板体、夹持在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并在竖直方向延伸的柱状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所述第一板体上并套设在所述柱状弹簧外侧的第一筒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所述第二板体上并套设在所述第一筒体外侧的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分别在竖直方向延伸;所述柱状弹簧自由伸长时的长度大于所述预定距离;所述第一筒体的长度和所述第二筒体的长度分别小于所述预定距离。提高减振装置的抗剪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4908759A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210509131.7
申请日:2022-05-11
Applicant: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E02D17/02 , E02D17/04 , E02D29/045 , E02D5/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既有地下建筑周边的基坑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先施工围护结构,其与地下建筑形成闭合区域后同步施工位于地下建筑两侧的第一阶段基坑区域及应力释放沟,避免单侧土压力造成地下建筑产生位移的风险,减少在基坑内设置外支撑的时间和成本,避免对后续建筑设计造成制约;靠近地下建筑的一侧基坑区域内施工加固体对地下建筑进行加固一减少后期开挖时地下建筑的位移;在地下建筑内设置若干临时支撑件对地下建筑加固以避免使地下建筑产生变形或开裂;之后基坑施工至坑底过程中保留一部分土层以在靠近地下建筑一侧形成预留土台以保护地下建筑和减少基坑暴露时间,挖除预留土台后即可完成基坑开挖施工。
-
公开(公告)号:CN114606988A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2210314574.0
申请日:2022-03-25
Applicant: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复合减振装置,其包括若干根并排设置的搅拌桩,各搅拌桩依次设置形成连续体,搅拌桩内设有减振模块,减振模块包括支撑组件以及与支撑组件固定连接的减振组件,支撑组件优选为钢板桩,减振组件优选为橡胶垫,钢板桩和橡胶垫设有多节并均沿搅拌桩的布置方向依次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复合减振装置利用搅拌桩、钢板桩、橡胶等形成多道减振防线,减振效果优于以往减振体系,可以有效避免传统预制减振装置施工时需要挤土的不足,减振模块具有可预制性,施工效率高、制作成本低。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复合减振装置的制备方法,其具有施作方式安全可靠、土地利用更加充分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958534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260871.7
申请日:2024-09-10
Applicant: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E04B1/98 , E04B5/00 , G06F30/23 , G06F30/1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减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楼板减振装置及实施方法,楼板减振装置包括连接件、固定件、第一预应力索、第二预应力索;固定件套设于第一预应力索及第二预应力索的外周,且固定件能够同时相对于第一预应力索和第二预应力索固定,第一预应力索及第二预应力索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相互交叉设置,第一预应力索及第二预应力索的两端用于固定连接于梁且梁固定连接于楼板的下方,通过对第一预应力索及第二预应力索进行张拉以产生预应力;连接件的一端用于固定连接楼板,连接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件。实现建筑物的局部减振,解决局部减振技术中的楼板载荷明显增加,质量块跌落安全隐患风险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653591A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410798475.3
申请日:2024-06-20
Applicant: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用竖向隔振阻尼装置,属于阻尼抗振技术领域,包括第一缓冲垫、阻尼器挡板、带盖罩、抗剪侧壁、支撑板和阻尼器本体,抗剪侧壁通过支撑板连接于建筑下部结构,阻尼器本体的底端设置于抗剪侧壁内部且固定连接于支撑板的顶侧,阻尼器本体采用预应力拉索进行预拉,抗剪侧壁内灌注有阻尼液,阻尼器挡板固定连接于阻尼器本体的顶端;第一缓冲垫连接于建筑上部结构,带盖罩的罩口朝上,带盖罩的顶部连接于第一缓冲垫的底侧,带盖罩的内部开设有空腔,阻尼器本体穿透带盖罩的底板,阻尼器本体的侧壁与带盖罩的底板开口之间留有间隙,阻尼器挡板位于空腔内。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装置实现了地震状态下的两段式竖向缓冲。
-
公开(公告)号:CN115126008A
公开(公告)日:2022-09-30
申请号:CN202210688054.6
申请日:2022-06-17
Applicant: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E02D31/12 , E02D5/34 , E02D29/04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做车站抗浮装置,包括竖向设置在地铁车站两侧的抗浮桩,所述抗浮桩穿设在地铁车站两侧的既有土层内,所述抗浮桩的顶端固定连接横向设置的抗浮梁,所述抗浮梁的底部设有多个垫块,所述垫块与地铁车站顶端连接;本发明可以有效的利用已建成地铁上方的空间,使上方地下管廊等建筑不必考虑另加配重,并使得一些不可能的开挖成为可能。
-
公开(公告)号:CN212376116U
公开(公告)日:2021-01-19
申请号:CN202020145381.3
申请日:2020-01-22
Applicant: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广东建远建筑装配工业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免支撑安装预制梁板连接节点,包括:若干钢牛腿、若干支撑顶梁,所述钢牛腿固定设置在主梁、或次梁的侧壁上;所述支撑顶梁设置在相邻两根主梁的所述钢牛腿、或相邻的两根次梁的所述钢牛腿上,预制梁板搁置在所述支撑顶梁上。本实用新型通过钢牛腿和支撑顶梁之间的配合,使得预制梁板的荷载均匀地传递至支撑顶梁上,再由钢牛腿传递至主(次)梁上,使得预制板梁能直接架设在主(次)梁上,免去了临时支撑系统的搭建,能缩短施工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装配式建筑快速施工的特点,节约材料。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