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43098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1817595.X
申请日:2024-12-11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C22C9/00 , C22C30/02 , C22C32/00 , C22C1/05 , C22C1/059 , B22F3/14 , H01H11/04 , H01H1/025 , H01H1/0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纳米弥散相增强的Cu‑Ni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所述Cu‑Ni基复合材料由CuNi10合金、碳纳米管和纳米氧化锆颗粒组成;其中,以质量分数计算,所述CuNi10合金的质量分数为50%~80%;碳纳米管的质量分数为1%~10%;纳米氧化锆颗粒的质量分数为5%~20%。本发明将材料设计与制备工艺有机结合,提供了一种具有高硬度、耐磨和优良导电性能的新型电触头材料,适合于电气、电子等领域的电接触零件应用,并具有广阔的工业化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764759B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211602822.8
申请日:2022-12-14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2G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电线路耐张线夹引流板压紧装置及耐张线夹,输电线路耐张线夹引流板压紧装置通过内锥形胀套膨胀变形,从而能够使得内锥形胀套与引流板和线夹连接板之间的接触面微凸体发生塑性变形,将微凸体的点接触转变为面接触增大了实际接触面积,上压紧板和下压紧板具有相互靠近的趋势,给引流板和线夹连接板更多的压力使得引流板和线夹连接板之间的接触面微凸体发生塑性变形,将微凸体的点接触转变为面接触增大了实际接触面积,可以解决由于实际接触面积过小带来的接触电阻过大问题,解决耐张线夹引流板处因实际接触面积小而引起的线夹发热的问题,来实现节能与降温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2129479B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011072288.5
申请日:2020-10-09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M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复合绝缘横担振动老化的试验系统,包括:机械底座、电杆、振动试验装置;其中,所述振动试验装置包括:偏心电机、受力连接杆、连接弹簧、受力支架、固定支座、荷载监测单元和应变监测单元。通过将复合绝缘横担与所述振动试验装置连接,根据实际电力输电系统的导线自重获取相应的连接弹簧,并根据实际运行环境调节相应的偏心电机转速,从而模拟在实际运行环境下所述复合绝缘横担产生振动的情景,通过荷载监测单元和应变监测单元获取复合绝缘横担的荷载值和应变值,即可实现对复合绝缘横担的耐应力疲劳老化性能的研究。本发明能够有效模拟运行过程中复合绝缘横担在长期机械振动下的受力情况和力学加载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486133A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410472410.X
申请日:2024-04-19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铁塔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及系统,涉及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测技术领域,包括:收集输电铁塔地质灾害的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构建输电铁塔地质灾害预测模型;以最大化准确预测为目的构建输电铁塔地质灾害预测目标函数;进一步优化预测目标函数,构建优化评价函数;使用贝叶斯优化方法输出优化评价函数中最佳参数组合;进一步提高预测目标函数的准确率。本发明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的准确率和实时性,还为输电铁塔的安全管理和灾害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实时监测和准确预测地质灾害,电力系统运营商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地质灾害对输电铁塔造成的潜在风险,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8098713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028026.0
申请日:2024-01-09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导线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铝合金导线制作方法及绞合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包括固定环、设置在所述固定环顶端的收紧环,所述收紧环的内部设置有上窄下宽的空槽,所述固定环的四周设置有限位件,所述固定环的内部设置有固定槽;驱动组件,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顶端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侧壁安装有带动件;调整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端部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侧壁安装有用于导线本体松紧度调整的移动件,通过旋转调整组件就能够调整节距和张紧力,从而使得节距倍数和绞合张力调整较为方便,减少节距和股数以及层数生产质量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7747019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356858.7
申请日:2023-10-19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16C60/00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收GFRP粉末地聚物混凝土抗冻融性能预测方法及系统,涉及绿色低碳材料技术领域,包括:采集浇筑地聚物混凝土标准试块进行处理获得地聚物混凝土孔隙率;根据有害孔径对混凝土强度影响,建立地聚物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孔隙率关系;定义损伤参数,建立预测强度与损伤参数关系;根据强度下降率与循环次数关系,进行积分变换,建立地聚物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循环次数关系。本发明提供的回收GFRP粉末地聚物混凝土抗冻融性能预测方法,考虑了孔径大小对地聚物混凝土结构的影响,采用有害孔径对地聚物混凝土强度进行预测,减少预测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7514285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364253.2
申请日:2023-10-20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支护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注浆型自钻式锚杆,包括,钻体组件,包括有杆体、一体成型于所述杆体内的注浆通道、贯穿开设于所述杆体的外壁并与所述注浆通道连通的出浆口,和设于所述杆体一端的钻头;以及,护套组件,包括有设置于所述杆体外壁的护套以及设置于所述护套一端的止浆板,通过本发明提供的锚杆进行钻孔作业时,出浆口将被隐藏在护套组件内,直至钻孔完成开始注浆作业时,出浆口才会被开放,并将原本用于防护出浆口的护套形成膨胀件,增加与土壤或岩层之间的摩擦力,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727541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597159.5
申请日:2023-05-24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B21D37/10 , B21D39/00 , H01R43/0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高强度压缩型耐张线夹的压接模具,涉及架空输电线路金具技术领域,解决了高强度耐张线夹压接过程中应力集中的问题。技术方案要点为:包括左模具、右模具、下模座、左夹具以及右夹具;所述左模具的上端与所述右模具的上端之间铰接,所述左模具、右模具的下端卡接于所述下模座的顶部且能自由作张开或者闭合,所述左模具、右模具内部均开设有相互对应的弧形缺口;所述左夹具固定于所述左模具上,所述右夹具固定于所述右模具上。本发明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可以有效改善高强度耐张线夹压接过程中的应力集中问题,提高了压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742895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110912977.0
申请日:2021-08-10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配网防雷仿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10kV配网复合横担防雷仿真方法。在ATP‑EMTP软件中建立雷电流模型、感应雷过电压模型、线路和杆塔模型、复合横担闪络模型、配电变压器模型、10kV电源模型、配电线路避雷器模型;将各模型连接并调整雷电流模型中雷电流幅值的大小,计算得到三相相应感应雷电压的大小,观察对应复合横担闪络模型是否发生闪络,若是没有发生闪络,则增大雷电流模型中雷电流的幅值,直到复合横担闪络模型刚好发生闪络,记录对应的雷电流幅值的大小,则该雷电流的幅值为对应复合横担的耐雷水平阈值。
-
公开(公告)号:CN116430005A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310282086.0
申请日:2023-03-22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岩土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以降雨引起的滑坡地质灾害为诱因的输电塔失稳实验装置,包括模型箱、边坡岩土体模型、输电塔及其基础模型、多角度降雨装置和监测系,以及利用该降雨引起的滑坡地质灾害为诱因的输电塔失稳实验装置模拟进行的实验方法。本发明通过研究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等与滑坡变形特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输电塔结构在降雨引起的滑坡地质灾害作用下的倒塌失稳机理,研究边坡在不同降雨状态下产生滑坡灾害的触发机制,以及滑坡灾害作用下输电塔结构倒塌失稳的触发机制,为预防滑坡地质灾害作用下输电塔结构倒塌破坏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