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框体的成形装置以及成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974915B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280060718.9

    申请日:2012-12-21

    Inventor: 增田贤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玻璃框体的成形装置以及成形方法,能够提高玻璃框体的生产率。玻璃框体的成形装置(1)利用由上模单元(11)以及下模单元(12)构成的成形模对板状的玻璃坯料(50)进行冲压成形,该成形装置具有:加热板(3b)、冲压板(4b)以及冷却板(5b),它们搭载有载置了玻璃坯料(50)的下模单元(12),对所搭载的玻璃坯料分别进行加热、冲压以及冷却各过程;控制机构,其对上述各过程进行控制,冲压板(4b)的构成包括:下冲压板,其将从加热机构移送来的下模单元(12)搭载于该下冲压板的上表面;上冲压板,在该上冲压板的下表面固定有上模单元(11),上模单元(11)以及下模单元(12)所具有的多个上模以及下模被保持为分别在各单元内能够独立地水平移动。

    玻璃框体的成形装置以及成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974915A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申请号:CN201280060718.9

    申请日:2012-12-21

    Inventor: 增田贤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玻璃框体的成形装置以及成形方法,能够提高玻璃框体的生产率。玻璃框体的成形装置(1)利用由上模单元(11)以及下模单元(12)构成的成形模对板状的玻璃坯料(50)进行冲压成形,该成形装置具有:加热板(3b)、冲压板(4b)以及冷却板(5b),它们搭载有载置了玻璃坯料(50)的下模单元(12),对所搭载的玻璃坯料分别进行加热、冲压以及冷却各过程;控制机构,其对上述各过程进行控制,冲压板(4b)的构成包括:下冲压板,其将从加热机构移送来的下模单元(12)搭载于该下冲压板的上表面;上冲压板,在该上冲压板的下表面固定有上模单元(11),上模单元(11)以及下模单元(12)所具有的多个上模以及下模被保持为分别在各单元内能够独立地水平移动。

    玻璃成型品的成型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582616A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申请号:CN201280027469.3

    申请日:2012-05-25

    Inventor: 增田贤一

    Abstract: 提供玻璃成型体的成型装置,将通过冲压成型被赋予了成型面形状的玻璃坯料强制拉离,防止玻璃坯料粘在上模。成型装置利用配置在上下压板(6、7)间的由上模(2)和下模(3)构成的成型模对玻璃坯料(50)进行冲压成型,具有在冲压后使玻璃坯料(50)从成型模脱模的脱模机构(5),脱模机构(5)包括:下端面面对下模(3)的成型面外周部的脱模部件(5a);从固定上压板(6)的冲压轴伸出设置的脱模动作施加机构(5c);以及上部由脱模动作施加机构(5c)保持为能够上下移动,且能够调节对脱模部件(5a)施加的朝向下方的压力的推杆(5b),在规定时刻使推杆(5b)以及脱模部件(5a)相对于冲压轴(4)朝下方移动。

    玻璃成型品的成型装置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582616B

    公开(公告)日:2016-05-25

    申请号:CN201280027469.3

    申请日:2012-05-25

    Inventor: 增田贤一

    Abstract: 提供玻璃成型体的成型装置,将通过冲压成型被赋予了成型面形状的玻璃坯料强制拉离,防止玻璃坯料粘在上模。成型装置利用配置在上下压板(6、7)间的由上模(2)和下模(3)构成的成型模对玻璃坯料(50)进行冲压成型,具有在冲压后使玻璃坯料(50)从成型模脱模的脱模机构(5),脱模机构(5)包括:下端面面对下模(3)的成型面外周部的脱模部件(5a);从固定上压板(6)的冲压轴伸出设置的脱模动作施加机构(5c);以及上部由脱模动作施加机构(5c)保持为能够上下移动,且能够调节对脱模部件(5a)施加的朝向下方的压力的推杆(5b),在规定时刻使推杆(5b)以及脱模部件(5a)相对于冲压轴(4)朝下方移动。

    曲面保护玻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车载用显示构件

    公开(公告)号:CN107207314A

    公开(公告)日:2017-09-26

    申请号:CN201680009139.X

    申请日:2016-01-29

    Abstract: 玻璃板状体包含化学强化玻璃,该化学强化玻璃具有第1面、与第1面相对的第2面、以及连接第1面与第2面的至少一个端面。在将自第1面上的任意点起的切线方向设为X轴、将自第1面的中心起的切线方向中的与X轴正交的方向设为Y轴、且将与X轴和Y轴正交的方向设为Z轴时,X轴为第1面上的任意点处的第1面的切线方向中的、通过X轴与Z轴的XZ平面中的第1面的截面的第1曲率半径R1为最小时的方向。第1面在第1面上的至少1点处具有其表面向X轴方向弯曲的弯曲部,且第1曲率半径R1为规定的范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