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7064A
公开(公告)日:1997-12-10
申请号:CN97111179.0
申请日:1997-05-1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M6/55
Abstract: 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力矩传递装置。与曲柄轴同轴,且相对曲柄轴可自由转动地配置着用于输出传递给驱动轮的动力的输出构件、在曲柄轴与输出构件间设置着中间部分具有第1单向离合器的第1动力传递系统,在电动助力马达与前述输出构件间设置着中间部分具有第2单向离合器的第2动力传递系统,构成第1动力传递系统一部分的管状动力传递构件同轴地围绕着曲柄轴配置,该动力传递构件的一端连接着曲柄轴。不需为增大曲柄轴刚性而加大其直径,可得到小尺寸的力矩传递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740589A
公开(公告)日:2006-03-01
申请号:CN200510078907.0
申请日:2005-06-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装置,其可以不需要进行对链条的高精度的位置设定,即可防止由于急剧的变速操作而造成链条从邻接的链轮上脱落,变速装置具有在排列在轴向的多个变速链轮(41-47)之间进行转挂链条(C)的变速器,和收容变速链轮(41-47)以及链条(C)的壳体(20),在壳体(20)上,相对于链条(C)的缠绕部(C1)在侧视下为重叠的位置上设置突出部(56),所述该链条(C)的缠绕部(C1)与变速链轮(41-47)中的与壳体(20)在轴向邻接的邻接链轮(41)卡合,所述突出部(56)限制在靠近壳体(20)方向的链条(C)在轴向的移动,突出部(56)利用与链条(C)的接触,来防止链条(C)从邻接链轮(41)上脱落。
-
公开(公告)号:CN1123241A
公开(公告)日:1996-05-29
申请号:CN95116258.6
申请日:1995-09-0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M23/02
Abstract: 由左右曲轴臂8L,8R回转的曲轴7由带底圆筒状第1曲轴半体零件18以及同轴地与其轴端开口部结合的第2曲轴半体零件构成;一体地形成于第2曲轴半体19的扭杆31同轴地收缩于第1曲轴半体18的内孔181。扭杆31的自由端通过销38连接于驱动凸轮零件33,根据由扭杆31的扭转得到的第1曲轴半体零件和驱动凸轮零件的相对转角来检测踏力。若在第1曲轴半体18内侧空间37充填润滑扭杆31的润滑脂,则可以防止由离心力引起的飞散。
-
公开(公告)号:CN100436873C
公开(公告)日:2008-11-26
申请号:CN200510078907.0
申请日:2005-06-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装置,其可以不需要进行对链条的高精度的位置设定,即可防止由于急剧的变速操作而造成链条从邻接的链轮上脱落,变速装置具有在排列在轴向的多个变速链轮(41-47)之间进行转挂链条(C)的变速器,和收容变速链轮(41-47)以及链条(C)的壳体(20),在壳体(20)上,相对于链条(C)的缠绕部(C1)在侧视下为重叠的位置上设置突出部(56),所述该链条(C)的缠绕部(C1)与变速链轮(41-47)中的与壳体(20)在轴向邻接的邻接链轮(41)卡合,所述突出部(56)限制链条(C)在靠近壳体(20)方向的轴向移动,突出部(56)利用与链条(C)的接触,来防止链条(C)从邻接链轮(41)上脱落。
-
公开(公告)号:CN1058458C
公开(公告)日:2000-11-15
申请号:CN97111179.0
申请日:1997-05-1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M6/55
Abstract: 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力矩传递装置。与曲柄轴同轴,且相对曲柄轴可自由转动地配置着用于输出传递给驱动轮的动力的输出构件、在曲柄轴与输出构件间设置着中间部分具有第1单向离合器的第1动力传递系统,在电动助力马达与前述输出构件间设置着中间部分具有第2单向离合器的第2动力传递系统,构成第1动力传递系统一部分的管状动力传递构件同轴地围绕着曲柄轴配置,该动力传递构件的一端连接着曲柄轴。不需为增大曲柄轴刚性而加大其直径,可得到小尺寸的力矩传递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059163C
公开(公告)日:2000-12-06
申请号:CN95116258.6
申请日:1995-09-0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M23/02
Abstract: 由左右曲轴臂8L,8R回转的曲轴7由带底圆筒状第1曲轴半体零件18以及同轴地与其轴端开口部结合的第2曲轴半体零件构成;一体地形成于第2曲轴半体19的扭杆31同轴地收缩于第1曲轴半体18的内孔181。扭杆31的自由端通过销38连接于驱动凸轮零件33,根据由扭杆31的扭转得到的第1曲轴半体零件和驱动凸轮零件的相对转角来检测踏力。若在第1曲轴半体18内侧空间37充填润滑扭杆31的润滑脂,则可以防止由离心力引起的飞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