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车身结构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954618B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1980024791.2

    申请日:2019-04-10

    Abstract: 在汽车的车身结构中,将热冲压成型材料制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2)的前端连接于高张力材料制的左右一对的侧梁(11)的后端。后框架由倾斜部(14)和水平部(15)构成,其中,倾斜部随着靠向后方而朝车宽方向内侧倾斜;水平部从倾斜部的后端随着靠向后方而呈大致水平地延伸,侧梁的后部具有第1加宽部(11a),该第1加宽部(11a)经由弯曲部(11b)朝车宽方向内侧加宽,后框架的倾斜部的前部具有第2加宽部(12a),该第2加宽部朝车宽方向外侧加宽,第1加宽部的后端和第2加宽部的前端连接,第1加宽部的车宽方向内壁和倾斜部的车宽方向内壁在俯视观察时呈直线状连续,因此,由热冲压成型材料构成后框架,从而能够确保强度的同时实现轻量化,不仅如此,还能够有效地吸收后表面碰撞的碰撞能量。

    车身结构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097858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710023220.X

    申请日:2017-0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左右的前侧底部横向构件(4)、左右的后侧底部横向构件(10)通过横跨通道部(3B)的前侧连接架(5)、后侧连接架(11)相互连接。左右的底架(12)与左右各自对应的前侧底部横向构件(4)和后侧底部横向构件(10)连接。前侧底部横向构件(4)和后侧底部横向构件(10)具有支承左右的座椅的车宽方向外侧下端的座椅外侧支承部(9)。前侧连接架(5)和后侧连接架(11)具有支承左右的座椅的车宽方向内侧下端的座椅内侧支承部(6)。据此,利用该车身结构,不仅能够以良好的精度将左右的座椅组装于车身,而且还能够在被施加来自车身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时有效地抑制底板的变形。

    车辆底板结构
    3.
    发明公开
    车辆底板结构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358658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310055757.X

    申请日:2023-01-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底板结构,能够适配于多种不同的车体。车辆底板结构包括:侧梁,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底板面板,设置于所述侧梁在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内侧,且所述底板面板包括设置于车室下方的面板部、以及与所述侧梁接合的凸缘部;以及底板横梁,设置于所述底板面板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其中所述面板部包括:前面板部;以及后面板部,设置于所述前面板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且设置有多个沿着所述车宽方向延伸的凸条,所述凸缘部形成有段部,所述段部的前端与所述前面板部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应,所述底板横梁在所述段部由所述侧梁与所述凸缘部夹持地接合而形成第一接合部。

    车身结构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97858B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710023220.X

    申请日:2017-0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左右的前侧底部横向构件(4)、左右的后侧底部横向构件(10)通过横跨通道部(3B)的前侧连接架(5)、后侧连接架(11)相互连接。左右的底架(12)与左右各自对应的前侧底部横向构件(4)和后侧底部横向构件(10)连接。前侧底部横向构件(4)和后侧底部横向构件(10)具有支承左右的座椅的车宽方向外侧下端的座椅外侧支承部(9)。前侧连接架(5)和后侧连接架(11)具有支承左右的座椅的车宽方向内侧下端的座椅内侧支承部(6)。据此,利用该车身结构,不仅能够以良好的精度将左右的座椅组装于车身,而且还能够在被施加来自车身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时有效地抑制底板的变形。

    汽车的车身结构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954618A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1980024791.2

    申请日:2019-04-10

    Abstract: 在汽车的车身结构中,将热冲压成型材料制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2)的前端连接于高张力材料制的左右一对的侧梁(11)的后端。后框架由倾斜部(14)和水平部(15)构成,其中,倾斜部随着靠向后方而朝车宽方向内侧倾斜;水平部从倾斜部的后端随着靠向后方而呈大致水平地延伸,侧梁的后部具有第1加宽部(11a),该第1加宽部(11a)经由弯曲部(11b)朝车宽方向内侧加宽,后框架的倾斜部的前部具有第2加宽部(12a),该第2加宽部朝车宽方向外侧加宽,第1加宽部的后端和第2加宽部的前端连接,第1加宽部的车宽方向内壁和倾斜部的车宽方向内壁在俯视观察时呈直线状连续,因此,由热冲压成型材料构成后框架,从而能够确保强度的同时实现轻量化,不仅如此,还能够有效地吸收后表面碰撞的碰撞能量。

    车身结构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97857B

    公开(公告)日:2018-12-28

    申请号:CN201710022760.6

    申请日:2017-0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具有在地板部的上表面上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配置,并且用于连接通道部和侧梁的加固地板用横梁等的横梁。地板部的车厢外底架和侧梁之间的区域中与横梁的接合部上,具有向下方侧凹状折弯或弯曲,并且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角度发生变化的角度变化部。横梁形成为以下形状,即,在车厢外底架和侧梁之间的区域中的前后方向的截面宽度,比在通道部和车厢外底架之间的区域中的前后方向的截面宽度窄,并且,车厢外底架和侧梁之间的区域的截面高度朝向侧梁侧渐渐减小。因此,本发明的车身结构既能够在被施加来自车身侧方的冲击载荷时保持很高的能量吸收性能,又能够抑制车辆正常行驶时地板的振动。

    车身结构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097857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710022760.6

    申请日:2017-01-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具有在地板部的上表面上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配置,并且用于连接通道部和侧梁的加固地板用横梁等的横梁。地板部的车厢外底架和侧梁之间的区域中与横梁的接合部上,具有向下方侧凹状折弯或弯曲,并且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角度发生变化的角度变化部。横梁形成为以下形状,即,在车厢外底架和侧梁之间的区域中的前后方向的截面宽度,比在通道部和车厢外底架之间的区域中的前后方向的截面宽度窄,并且,车厢外底架和侧梁之间的区域的截面高度朝向侧梁侧渐渐减小。因此,本发明的车身结构既能够在被施加来自车身侧方的冲击载荷时保持很高的能量吸收性能,又能够抑制车辆正常行驶时地板的振动。

    预紧器布置结构
    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259936U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220729347.X

    申请日:2022-03-3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紧器布置结构,可提供足够的空间来配置预紧器,以利将座椅的后部设置成较低,且不须在侧梁与座椅安装部之间保留间隙而可确保车身的刚性。预紧器布置结构包括:座椅罩,配置于座椅的座部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其中所述座椅安装在车身底板上,所述座椅罩的下端部的后侧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沿着往所述车辆的后方的方向往上弯曲;以及预紧器,配置于所述车身底板上且连接侧梁,其中所述预紧器位于所述弯曲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下方。

    车辆底板结构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260332U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220729334.2

    申请日:2022-03-3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底板结构,其地板框架具有良好的接合强度而可有效地将来自车辆前方的外力传递至车辆的后部。车辆底板结构包括:底板面板,具有底板通道;底板框架,在车辆的外部接合于所述底板面板且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底板框架包括前构件及后构件,所述前构件及所述后构件相连接而形成连接部;以及底板主横梁,连接于所述底板通道与所述车辆的侧梁之间,其中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底板主横梁的前方且接合于所述底板主横梁。

    车身侧部结构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804950U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220727474.6

    申请日:2022-03-31

    Abstract: 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包括:侧门槛,位于车宽方向上的车辆底板外侧,并且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侧门槛包括内侧门槛和门槛加强筋;以及,阶梯部,沿着所述侧门槛的长度方向形成于所述内侧门槛的顶壁上,其中所述阶梯部是由所述内侧门槛和所述门槛加强筋的接合凸缘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形成。如此,通过在内侧门槛的顶壁设置阶梯部,能够更有效地将外力碰撞,例如偏向碰撞、斜向碰撞等造成的负载传递到侧门槛后方的车体结构上,因此能够提高侧门槛的刚性。另外,即使侧门槛的宽度或者车辆底板的高度可能因为车型差异而不同,也能够将所述设计应用于各种车型的侧门槛,以提高车体刚性与安全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