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507094A

    公开(公告)日:2009-08-12

    申请号:CN200780031680.1

    申请日:2007-08-27

    Inventor: 向江秀明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实现厚度方向或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小型化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50)具备第一框体(51)、第二框体(52)、第三框体(53)、第一驱动机构(54)和第二驱动机构(55)。第二框体(52)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一框体(51)在第一方向(A)移动。第三框体(53)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二框体(52)在与第一方向(A)正交的第二方向(B)移动。第一驱动机构(54)设置在第一框体(51)和第二框体(52)之间,使第一框体(51)和第二框体(52)相对移动。第二驱动机构(55)设置在第二框体(52)和第三框体(53)之间,使第二框体(52)和第三框体(53)相对移动。第一驱动机构(54)和第二驱动机构(55)分别具有驱动产生部(21)和驱动承受部(22),所述驱动产生部(21)通过压电元件(1a)产生驱动,所述驱动承受部(22)相对于驱动产生部(21)被相对地按压,并承受由驱动产生部(21)产生的驱动。在第一驱动机构(54)中驱动产生部(21)对驱动承受部(22)作用的作用方向(C1)是与在第二驱动机构(55)中驱动产生部(21)对驱动承受部(22)作用的作用方向(C2)平行且反向的方向。

    驱动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176644A

    公开(公告)日:2011-09-07

    申请号:CN201110070265.5

    申请日:2007-08-27

    Inventor: 向江秀明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实现厚度方向或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小型化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50)具备第一框体(51)、第二框体(52)、第三框体(53)、第一驱动机构(54)和第二驱动机构(55)。第二框体(52)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一框体(51)在第一方向(A)移动。第三框体(53)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二框体(52)在与第一方向(A)正交的第二方向(B)移动。第一驱动机构(54)设置在第一框体(51)和第二框体(52)之间,使第一框体(51)和第二框体(52)相对移动。第二驱动机构(55)设置在第二框体(52)和第三框体(53)之间,使第二框体(52)和第三框体(53)相对移动。第一驱动机构(54)和第二驱动机构(55)分别具有驱动产生部(21)和驱动承受部(22),所述驱动产生部(21)通过压电元件(1a)产生驱动,所述驱动承受部(22)相对于驱动产生部(21)被相对地按压,并承受由驱动产生部(21)产生的驱动。在第一驱动机构(54)中驱动产生部(21)对驱动承受部(22)作用的作用方向(C1)是与在第二驱动机构(55)中驱动产生部(21)对驱动承受部(22)作用的作用方向(C2)平行且反向的方向。

    驱动装置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507094B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0780031680.1

    申请日:2007-08-27

    Inventor: 向江秀明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实现厚度方向或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小型化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50)具备第一框体(51)、第二框体(52)、第三框体(53)、第一驱动机构(54)和第二驱动机构(55)。第二框体(52)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一框体(51)在第一方向(A)移动。第三框体(53)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二框体(52)在与第一方向(A)正交的第二方向(B)移动。第一驱动机构(54)设置在第一框体(51)和第二框体(52)之间,使第一框体(51)和第二框体(52)相对移动。第二驱动机构(55)设置在第二框体(52)和第三框体(53)之间,使第二框体(52)和第三框体(53)相对移动。第一驱动机构(54)和第二驱动机构(55)分别具有驱动产生部(21)和驱动承受部(22),所述驱动产生部(21)通过压电元件(1a)产生驱动,所述驱动承受部(22)相对于驱动产生部(21)被相对地按压,并承受由驱动产生部(21)产生的驱动。在第一驱动机构(54)中驱动产生部(21)对驱动承受部(22)作用的作用方向(C1)是与在第二驱动机构(55)中驱动产生部(21)对驱动承受部(22)作用的作用方向(C2)平行且反向的方向。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