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起形成装置和用于形成用于热交换器的突起部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40577A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申请号:CN201310038754.1

    申请日:2013-01-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D53/022 B21J5/12 F28F1/04 F28F3/022 F28F3/0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突起形成装置,包括保持将被加工的物体的保持部(31)、具有能够切削所述物体的切削部(62)的刀头(60,80,90)、和能够驱动刀头的驱动部(40,50,70)。刀头能够沿着与所述物体的外表面相交叉的路径移动,以便将刀头的切削部(62)插入所述物体中。切削部(62)能够沿着平行于所述物体的所述外表面的进一步切削路径移动,以提供被切削成线性形状并连接至所述物体的突起部。刀头在沿着预定成形路径移动时连续地接触突起部,使得突起部垂直于所述物体的所述外表面延伸。

    热交换器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851372A

    公开(公告)日:2006-10-25

    申请号:CN200610075134.5

    申请日:2006-04-24

    Abstract: 空气通道(18)形成在放在一起的多个热传递板(12)的表面之间。正交于空气流动方向延伸的多个肋部分(14)形成在热传递板(12)的表面上,并且凸进空气通道(18)中。通过在气流方向上使肋部分(14)彼此移动位置,在多个肋部分(14)内形成冷却剂通道(15、16)。在多个肋部分(14)之间,散热片部分(17)与热传递板(12)一体形成,并且从板表面凸出。散热片部分(17)具有通过压制形成的且具有部分切割热传递板(2)的板厚度的切割部分的凸出形状。

    突起形成装置和用于形成用于热交换器的突起部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40577B

    公开(公告)日:2015-05-27

    申请号:CN201310038754.1

    申请日:2013-01-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D53/022 B21J5/12 F28F1/04 F28F3/022 F28F3/0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突起形成装置,包括保持将被加工的物体的保持部(31)、具有能够切削所述物体的切削部(62)的刀头(60,80,90)、和能够驱动刀头的驱动部(40,50,70)。刀头能够沿着与所述物体的外表面相交叉的路径移动,以便将刀头的切削部(62)插入所述物体中。切削部(62)能够沿着平行于所述物体的所述外表面的进一步切削路径移动,以提供被切削成线性形状并连接至所述物体的突起部。刀头在沿着预定成形路径移动时连续地接触突起部,使得突起部垂直于所述物体的所述外表面延伸。

    蓄冷型热交换器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846418A

    公开(公告)日:2010-09-29

    申请号:CN201010134266.7

    申请日:2010-03-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2021/0071 Y02E60/1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蓄冷型热交换器。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有效的冷却能储存性能和稳定的冷却能辐射性能并且实现高生产率。蒸发器(40)具有多个制冷剂管(45),所述多个制冷剂管等间隔布置以在所述多个制冷剂管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多个蓄冷容器(47)布置在一些容纳空间中,而散热片(46)布置在剩余的容纳空间中。蓄冷单元由一个蓄冷容器(47)和布置在蓄冷容器(47)两侧的两个制冷剂管(45)形成。蓄冷容器(47)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突起部(47b),所述突起部从一个壁部(47a)到另一个壁部(47a)以形成热交换部分。蓄冷容器通过焊接材料(47)连接到制冷剂管(45)。

    冷媒蒸发器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0745C

    公开(公告)日:2002-09-11

    申请号:CN96122650.1

    申请日:1996-10-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0333 F25B39/022 Y10S165/465

    Abstract: 在风下侧热交换部的多重的风下侧蒸发流路和风上侧热交换部的多重的风上侧蒸发流路宽度方向的大致中间部上,用隔板将它们分别分割成二部分,用连通路连通风下侧下部罐和风上侧上部罐,所以,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前后重合地设置的风下侧热交换部和风上侧热交换部之间,空气流动的前后方向上难以冷却空气的热交换部分不会重合在一起。其结果,在风下侧热交换部和风上侧热交换部之间难以冷却空气的热交换部分相对称,从而不会发生由冷媒蒸发器吹出来的空气的温度不均匀的现象。

    热交换器和波纹翅片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741217B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1880038573.X

    申请日:2018-06-07

    Abstract: 热交换器具备:多个管(20),该多个管在一个方向(DRst)上排列,供第一流体流动;以及波纹翅片(10),该波纹翅片促进第一流体与在管的相互之间流动的第二流体的热交换。该波纹翅片设置在管的相互之间,以呈波形状的方式弯曲。另外,波纹翅片具有:多个接合部(12),该多个接合部与管接合;以及多个翅片主体部(13),该多个翅片主体部将沿着波形状相邻的接合部彼此之间相连。该翅片主体部具有用于促进导热的切开立起部(14),该切开立起部呈将该翅片主体部的一部分切开立起的形状。该切开立起部具有设置在上述一个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的切开立起端部(142、143)。该切开立起端部在切开立起端部的板厚方向的至少一方具有凹凸形状(142a、143a),该凹凸形状是为了提高该切开立起端部的表面的亲水性而形成的。

    蓄冷型热交换器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089436A

    公开(公告)日:2014-10-08

    申请号:CN201410272921.3

    申请日:2010-03-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2021/0071 Y02E60/1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蓄冷型热交换器。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有效的冷却能储存性能和稳定的冷却能辐射性能并且实现高生产率。蒸发器(40)具有多个制冷剂管(45),所述多个制冷剂管等间隔布置以在所述多个制冷剂管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多个蓄冷容器(47)布置在一些容纳空间中,而散热片(46)布置在剩余的容纳空间中。蓄冷单元由一个蓄冷容器(47)和布置在蓄冷容器(47)两侧的两个制冷剂管(45)形成。蓄冷容器(47)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突起部(47b),所述突起部从一个壁部(47a)到另一个壁部(47a)以形成热交换部分。蓄冷容器通过焊接材料(47)连接到制冷剂管(45)。

    热交换器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963463A

    公开(公告)日:2011-02-02

    申请号:CN201010234100.2

    申请日:2010-07-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05366 F28F1/128 F28F1/32 F28F1/42

    Abstract: 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其中流动流体的多个扁平管(1);和多个散热片(2),每个散热片连接至相邻管的扁平表面(10),以增加在所述管外侧流动的空气侧的热交换面积。所述散热片(2)包括具有板表面的板部(2a)和从板部(2a)的所述板表面上突出的散热片凸起(2c)。散热片凸起(2c)设置为与所述管的所述扁平表面隔开预定距离(L)。流阻部(11)设置为以突出尺寸(H)从所述管的所述扁平表面上突出,所述突出尺寸(H)等于或大于所述预定距离(L)。

    冷媒蒸发器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7904A

    公开(公告)日:1997-08-27

    申请号:CN96122650.1

    申请日:1996-10-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0333 F25B39/022 Y10S165/465

    Abstract: 在风下侧热交换部的多重的风下侧蒸发流路和风上侧热交换部的多重的风上侧蒸发流路宽度方向的大致中间部上,用隔板将它们分别分割成二部分,用连通路连通风下侧下部罐和风上侧上部罐,所以,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前后重合地设置的风下侧热交换部和风上侧热交换部之间,空气流动的前后方向上难易冷却空气的热交换部分不会重合在一起。其结果,在风下侧热交换部和风上侧热交换部之间难易冷却空气的热交换部分相对称,从而不会发生由冷媒蒸发器吹出来的空气的温度不均匀的现象。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