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接结构以及压接方法和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5980079A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580007918.1

    申请日:2015-02-16

    Abstract: 一种压接结构,其使内侧构件与外侧构件接合而成,内侧构件包含:插入部(17),其具有圆柱面状的外周面(17S);环状槽(17U),其设置于外周面(17S)。外侧构件包含:主体部(34);圆筒部(33),其与主体部连续,并且形成有供插入部(17)插入的开口(33K)。圆筒部(33)具有:第一缩径部(31),其经由第一塑性变形部(31C)与主体部连续且通过第一塑性变形部的塑性变形而形成为位于主体部的径向内侧;第二缩径部(32),其经由第二塑性变形部(32C)与第一缩径部连续且通过第二塑性变形部的塑性变形而形成为位于第一缩径部的径向内侧。第二缩径部(32)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环状槽(17U)内。在压接时能够抑制产生局部的变形。

    压接结构以及压接方法和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5980078B

    公开(公告)日:2019-01-01

    申请号:CN201580007919.6

    申请日:2015-02-16

    Abstract: 一种压接结构,其使内侧构件和配置在内侧构件的外侧的外侧构件接合而成,内侧构件包含:插入部(17),其具有圆柱面状的外周面(17S);凹部(17U),其设置于外周面(17S)。外侧构件包含:圆筒部(24),其形成有供插入部(17)插入的开口(24K);缩径部(21),其形成于圆筒部(24)且具有以向径向内侧环状地缩径的方式塑性变形的形状;凸起部(22),其具有缩径部(21)的周向上的一部分以进入凹部(17U)内的方式塑性变形的形状。能够抑制内侧构件与外侧构件相对旋转。

    压接结构以及压接方法和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5980079B

    公开(公告)日:2018-03-13

    申请号:CN201580007918.1

    申请日:2015-02-16

    Abstract: 一种压接结构,其使内侧构件与外侧构件接合而成,内侧构件包含:插入部(17),其具有圆柱面状的外周面(17S);环状槽(17U),其设置于外周面(17S)。外侧构件包含:主体部(34);圆筒部(33),其与主体部连续,并且形成有供插入部(17)插入的开口(33K)。圆筒部(33)具有:第一缩径部(31),其经由第一塑性变形部(31C)与主体部连续且通过第一塑性变形部的塑性变形而形成为位于主体部的径向内侧;第二缩径部(32),其经由第二塑性变形部(32C)与第一缩径部连续且通过第二塑性变形部的塑性变形而形成为位于第一缩径部的径向内侧。第二缩径部(32)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环状槽(17U)内。在压接时能够抑制产生局部的变形。

    压接结构以及压接方法和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5980078A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580007919.6

    申请日:2015-02-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D39/048 B21D39/046 F16B11/002 F16B17/004

    Abstract: 一种压接结构,其使内侧构件和配置在内侧构件的外侧的外侧构件接合而成,内侧构件包含:插入部(17),其具有圆柱面状的外周面(17S);凹部(17U),其设置于外周面(17S)。外侧构件包含:圆筒部(24),其形成有供插入部(17)插入的开口(24K);缩径部(21),其形成于圆筒部(24)且具有以向径向内侧环状地缩径的方式塑性变形的形状;凸起部(22),其具有缩径部(21)的周向上的一部分以进入凹部(17U)内的方式塑性变形的形状。能够抑制内侧构件与外侧构件相对旋转。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