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耐热钢在高压蒸汽下氧化层内层厚度的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486949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31335.8

    申请日:2023-04-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马氏体耐热钢部件在高压蒸汽下的氧化层内层厚度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借助金属氧化动力学模型,结合大量的电厂实际运行和实验室模拟实验数据对公式进行了数学修正,运用线性拟合和曲线拟合等方法得到一种9%Cr马氏体耐热钢在高压蒸汽下的氧化层内层厚度的计算方法。本发明可根据蒸汽压力和运行时间方便快速地计算出9%Cr马氏体耐热钢在高压蒸汽下的氧化层内层厚度,结果精确,实际电厂运行中可不必割管进行测量即可实现高温部件剩余寿命的评估,保障机组的安全运行,降低了成本,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

    蒸汽环境下珠光体耐热钢氧化层内层厚度的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486950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31341.3

    申请日:2023-04-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蒸汽环境下珠光体耐热钢氧化层内层厚度的计算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蒸汽温度、蒸汽压力和运行时间这三个对氧化层厚度影响最大的因素,借助金属氧化动力学模型,结合大量的电厂实际运行和实验室模拟实验数据对公式进行了数学修正,运用线性拟合和曲线拟合等方法得到一种T22珠光体耐热钢在蒸汽环境下的氧化层内层厚度的计算方法。本发明根据蒸汽温度、蒸汽压力和运行时间可以方便快速地计算出T22珠光体耐热钢在蒸汽环境下的氧化层内层厚度,而不必割管进行测量,实现了节约成本和在不影响运行的情况下估算管子氧化层内层厚度,反映受管子内壁氧化腐蚀减薄程度,为评估部件剩余寿命提供参考,保障了机组的安全运行。

    蒸汽环境下贝氏体耐热钢氧化层内层厚度的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486952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39953.7

    申请日:2023-04-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蒸汽环境下贝氏体耐热钢氧化层内层厚度的计算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蒸汽温度、蒸汽压力和运行时间这三个对氧化层厚度影响最大的因素,借助金属氧化动力学模型,结合大量的电厂实际运行和实验室模拟实验数据对公式进行了数学修正,运用线性拟合和曲线拟合等方法得到一种T23贝氏体耐热钢在蒸汽环境下的氧化层内层厚度的计算方法。本发明根据蒸汽温度、蒸汽压力和运行时间可以方便快速地计算出T23贝氏体耐热钢在蒸汽下的氧化层内层厚度,而不必割管进行测量,实现了节约成本和在不影响运行的情况下估算管子氧化层内层厚度,可以反映受管子内壁氧化腐蚀减薄程度,评估部件剩余寿命,保障了机组的安全运行。

    马氏体耐热钢在高温蒸汽下氧化层内层厚度的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486951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39937.8

    申请日:2023-04-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马氏体耐热钢部件在高温蒸汽下的氧化层厚度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借助金属氧化动力学模型,结合大量的电厂实际运行和实验室模拟实验数据对公式进行了数学修正,运用线性拟合和曲线拟合等方法得到一种9%Cr马氏体耐热钢在高温蒸汽下的氧化层内层厚度的计算方法。本发明可根据蒸汽温度和运行时间方便快速地计算出9%Cr马氏体耐热钢在高温蒸汽下的氧化层内层厚度,结果精确,实际电厂运行中可不必割管进行测量即可实现高温部件剩余寿命的评估,保障机组的安全运行,降低了成本,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

    蒸汽环境下马氏体耐热钢氧化层内层厚度的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504342A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310439946.7

    申请日:2023-04-20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nventor: 王学 杜琮昊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蒸汽环境下马氏体耐热钢氧化层内层厚度的计算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蒸汽温度、蒸汽压力和运行时间这三个对氧化层厚度影响最大的因素,借助金属氧化动力学模型,结合大量的电厂实际运行和实验室模拟实验数据对公式进行了数学修正,运用线性拟合和曲线拟合等方法得到一种9%Cr马氏体耐热钢在蒸汽环境下的氧化层内层厚度的计算方法。本发明根据蒸汽温度、蒸汽压力和运行时间方便快速地计算出9%Cr马氏体耐热钢在蒸汽下的氧化层内层厚度,显著提升了计算精度,且实际电厂运行中可不必割管进行测量即可实现高温部件剩余寿命的评估,保障机组的安全运行,降低了成本,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