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球形电极与绝缘橡胶的粘接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9412022B

    公开(公告)日:2020-01-17

    申请号:CN201811085312.1

    申请日:2018-09-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多腔室间隙避雷器生产工艺中粘接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球形电极与绝缘橡胶的粘接工艺。该方法步骤包括:用超声波清洗机加60-70℃的热水对球形电极进行两次清洗;采用浸泡及揉搓方式将偶联剂均匀地涂刷到球形电极上;采用三角刀操作法与斜刀法相结合的多次包辊反炼工艺,对绝缘橡胶进行返炼,并切片、称重;将符合工艺重量要求的绝缘橡胶与涂刷好的球形电极,放入模具中进行高温硫化。本发明球形电极与绝缘橡胶粘接工艺的方法,解决了球形电极与绝缘橡胶连接部分,易出现气泡、粘接不牢的现象,从而提高整体产品的成品率和工作质量,降低了废品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一种多腔室避雷器的成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023278B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711285556.X

    申请日:2017-12-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多腔室避雷器的成型方法,根据硅橡胶芯条和硅橡胶外套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自然橡胶和乙丙橡胶作为硅橡胶芯条和硅橡胶外套的材料,通过硅橡胶芯条硫化成型和硅橡胶外套硫化成型两次成型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采用硅橡胶芯条硫化成型和硅橡胶外套硫化成型的分步硫化成型方法生产的多腔室间隙避雷器相比一次成型制作方法可有效提高成品率,其成品率达98%以上;硅橡胶芯条和硅橡胶外套根据其不同性能需求采用不同制作材料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平均生产成本为氧化锌避雷器生产成本的70%。

    基于短弧位降和近阴极效应叠加的平板间隙避雷器

    公开(公告)号:CN107240859B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1710433572.2

    申请日:2017-06-0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短弧位降和近阴极效应叠加的平板间隙避雷器,包括绝缘芯棒、若干个轴向穿套在绝缘芯棒上的平板放电电极、安装在绝缘芯棒低压端的固定座、插入固定座内的低压电极及布置在绝缘芯棒高压端的主间隙放电电极,以及采用硅橡胶硫化工艺制成的用于固定所述绝缘芯棒、若干个所述平板放电电极、所述固定座和所述主间隙放电电极的硅橡胶外护套,其中,若干个所述平板放电电极均匀且平行布置。无氧化锌电阻片,绿色环保,克服了氧化锌电阻片失效和受潮的缺陷;灭弧机理由近阴极效应叠加、近极压降叠加、腔室吹弧三部分组成,能有效降低架空线路由于雷击引起的建弧率,在重雷区和严酷湿污环境等极限工况下,均能有效降低线路雷击跳闸率。

    用于生产多腔室间隙防雷装置的模具针

    公开(公告)号:CN109834912A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910116619.1

    申请日:2019-02-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生产多腔室间隙防雷装置的模具针,包括放电间隙控制端,所述放电间隙控制端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均呈纺锤形,且横截面大的一端连接间隙通道控制部的一端,所述间隙通道控制部的另一端连接固定底座;所述放电间隙控制端、间隙通道控制部和固定底座组成的整体成一体化成型。本发明通过放电间隙控制端的球形凹槽有效固定电极,以及有防止模具针轴向转动的D字型半圆柱体结构的固定底座,确保球形电极在模具内硫化时不会发生设定位置偏差,从而实现对放电间隙腔室结构的精度和生产工艺的控制,提高腔室结构生产合格率。

    一种多腔室间隙防雷装置工频续流遮断能力试验回路

    公开(公告)号:CN109581113A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811507680.0

    申请日:2018-12-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3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腔室间隙防雷装置工频续流遮断能力试验回路。该试验回路通过冲击电压发生器模拟雷电冲击过电压,通过储能电容组件预充电来提供多腔室间隙防雷装置续流期间的能量消耗;利用工频变压器提供施加在多腔室间隙防雷装置两端的额定电压;通过时序配合电路和保护电路设计来实现多种不同属性的电压源和电流源叠加施加在被试品上,真实模拟在线多腔室间隙防雷装置在额定工频电压下遭受雷击闪络动作,形成工频续流的工况条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验证防雷装置能否在额定电压下切断工频续流并且后续不发生重燃现象的试验回路。

    一种工频信号和冲击信号叠加相位控制电路

    公开(公告)号:CN109581114A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811507721.6

    申请日:2018-12-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31/00 G01R1/30 H03L7/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频信号和冲击信号叠加相位控制电路,通过锁相环电路和分频电路构成的闭环控制电路将工频信号的相位等分成4000等分,每一等分对应锁相环电路输出信号的一个脉冲,脉冲计数器通过对锁相环电路输出信号进行计数确定工频信号当前相位,量化分辨率0.09°;数据比较电路通过比较脉冲计数器的数据和相位设定电路的数据确定欲叠加冲击信号的工频信相位,并在该相位时刻发出开关信号控制脉冲信号发生器输出脉冲信号实现两种信号按设定叠加合成。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建设成本低,抗干扰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使用方面等优点。

    一种基于线路走廊的配电线路雷害风险评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508852A

    公开(公告)日:2019-03-22

    申请号:CN201811084078.0

    申请日:2018-09-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线路走廊的配电线路雷害风险评估方法,所述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确定目标线路;步骤2;现场勘察及资料收集;步骤3:设计差异化雷害风险评估方案;步骤4:根据评估方案,安装防雷装置;步骤5:防雷效果评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线路走廊的配电线路雷害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方法是对目标线路的地形地貌进行雷害风险分析,以及目标线路近三年内的落雷密度进行分析,找出目标线路有雷害风险的杆塔,采取针对性的防雷措施,实现以整条线路30%的安装率,使雷击跳闸率降低90%以上,提高配电线路的供电可靠性。

    用于生产多腔室间隙防雷装置的模具针

    公开(公告)号:CN109834912B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1910116619.1

    申请日:2019-02-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生产多腔室间隙防雷装置的模具针,包括放电间隙控制端,所述放电间隙控制端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均呈纺锤形,且横截面大的一端连接间隙通道控制部的一端,所述间隙通道控制部的另一端连接固定底座;所述放电间隙控制端、间隙通道控制部和固定底座组成的整体成一体化成型。本发明通过放电间隙控制端的球形凹槽有效固定电极,以及有防止模具针轴向转动的D字型半圆柱体结构的固定底座,确保球形电极在模具内硫化时不会发生设定位置偏差,从而实现对放电间隙腔室结构的精度和生产工艺的控制,提高腔室结构生产合格率。

    一种球形电极与绝缘橡胶的粘接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9412022A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811085312.1

    申请日:2018-09-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多腔室间隙避雷器生产工艺中粘接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球形电极与绝缘橡胶的粘接工艺。该方法步骤包括:用超声波清洗机加60-70℃的热水对球形电极进行两次清洗;采用浸泡及揉搓方式将偶联剂均匀地涂刷到球形电极上;采用三角刀操作法与斜刀法相结合的多次包辊反炼工艺,对绝缘橡胶进行返炼,并切片、称重;将符合工艺重量要求的绝缘橡胶与涂刷好的球形电极,放入模具中进行高温硫化。本发明球形电极与绝缘橡胶粘接工艺的方法,解决了球形电极与绝缘橡胶连接部分,易出现气泡、粘接不牢的现象,从而提高整体产品的成品率和工作质量,降低了废品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平板型多腔室间隙放电电极

    公开(公告)号:CN107394586A

    公开(公告)日:2017-11-24

    申请号:CN201710432788.7

    申请日:2017-06-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T4/02 H01T4/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平板型多腔室间隙放电电极,包括长方体平板、开设在长方体平板重心上的穿心固定孔、设置在长方体平板一端的第一放电端及设置在所述长方体平板另一端的第二放电端,且所述第一放电端和所述第二放电端对称分布在所述穿心固定孔的两侧。为平板型结构,大大降低作为多腔室间隙防雷装置单个间隙的整体高度;放电端为球面,高压时表面场强分布相对均匀,有效避免局部电荷积累引起的击穿电压值分散,从而保证避雷器的正确有效动作和电网的安全运行;平板型结构中部设置有穿心固定孔,便于多个电极之间通过固定支撑件穿心固定,能够牢固束缚电极,确保电极不会由于热胀冷缩、气体急剧膨胀爆破力、电磁动力的推动作用下发生位移甚至脱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