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品质射频同轴电缆及其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764785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938180.8

    申请日:2024-12-2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射频同轴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品质射频同轴电缆及其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其中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套设的内导体、绝缘层、聚酯带层、外导体和护套层,聚酯带层绕包于绝缘层的外部。本发明在采用相同的原材料情况下,对生产过程中内导体清洁、绝缘层清洁、外导体清洁,对杂质、金属进行管控减小进入电缆的机会,增加绝缘材料及绝缘层烘干要求,绝缘层外绕包聚酯带等改进措施,减少影响产品驻波、损耗、互调的影响因素;保障高品质射频同轴电缆的低驻波、低损耗、高互调指标。

    一种易撕裂抗扭抗拉射频同轴电缆

    公开(公告)号:CN119673558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851202.7

    申请日:2024-12-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易撕裂抗扭抗拉射频同轴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种易撕裂抗扭抗拉射频同轴电缆,包括多个电缆体,所述多个电缆体外设有同一个总屏蔽层,所述总屏蔽层外设有总护套层,所述总护套层与总屏蔽层之间设有第一撕裂绳。本发明射频同轴点电缆采用多根一种易撕裂抗扭抗拉射频同轴电缆多组并线组成,可以实现一次性布线,并实现单根或多根自由、简单分组;同时各多个电缆体之间存在加强支撑件,能够减小电缆自身受纵向拉力,能够抵抗所受拉力;第一撕裂绳和第二撕裂绳分别便于总护套层和护套层的剥离,提高施工效率。此外,增加了总屏蔽结构,做到了自身信号屏蔽和屏蔽外界干扰,保障通信设备的信号传输。加强件、支撑条与电缆体的护套层一体成型,能够提升电缆整体的抗扭性能。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绝缘层立式垂直生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10592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752816.X

    申请日:2024-12-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漏泄同轴电缆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漏泄同轴电缆绝缘层立式垂直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放线设备放线,导体进入储线设备由下导线轮和上导线轮导向进入上牵引装置,由牵引引导至校直装置进行校直;S2、发泡绝缘层沿垂直方向穿过挤塑机组的机头,使得发泡绝缘层成型于内导体外表面;S3、发泡绝缘层成型后,发泡绝缘层沿垂直方向穿过冷却管,经过下导线轮,最后收卷于收线设备上。本发明的一种漏泄同轴电缆绝缘层立式垂直生产方法,发泡绝缘层采用立式垂直生产方式,避免发泡绝缘层在水平生产过程中因重力原因造成的发泡层泡孔,串孔,失圆,偏心问题,同时垂直生产方式由于挤出时发泡绝缘层仍保持圆柱状向下随牵引移动,保持了发泡绝缘层圆整度。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生产方法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601304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752820.6

    申请日:2024-12-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漏泄同轴电缆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漏泄同轴电缆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内导体焊接;S2、发泡挤塑形成绝缘层;S3、外导体无缝焊接;S4、通过激光加工设备对外导体进行激光割孔;S5、护套加工。本发明的一种漏泄同轴电缆生产方法,先将外导体无缝焊接为圆管后,再在外导体上通过激光进行槽孔切割,能够使得外导体的圆整性更好,同时能够减少槽孔发生变形、褶皱等情况,提升电缆性能。

    漏泄同轴电缆外导体槽孔加工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475591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515626.5

    申请日:2023-05-08

    Inventor: 吴付亮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漏泄同轴电缆外导体槽孔加工装置,包括:工作台、第一支撑台、激光切割设备、清理组件、检测设备;所述工作台的一端为上料端,与所述上料端相对面的一端为下料端,所述第一支撑台设置于上料端,所述激光切割设备安装于工作台上料端,所述激光切割设备的激光输出端位于第一支撑台的上方,所述清理组件安装于第一支撑台和下料端之间,所述清理组件包括双轮滚刷和气喷装置,所述气喷装置设置于双轮滚刷和第一支撑台之间,所述双轮滚刷为上下并列的两个刷头,铜带从两个所述刷头之间穿过,所述气喷装置位于铜带的一侧,所述检测设备安装于清理组件与下料端之间,本发明具有能耗低的同时能够清理余料优点。

    便于识别的漏泄同轴电缆

    公开(公告)号:CN220041457U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21023432.5

    申请日:2023-04-28

    Inventor: 吴付亮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识别的漏泄同轴电缆,包括:内导体,所述内导体的外表面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外表面设置有外导体,所述外导体的一侧开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多个外导体槽孔,多个所述外导体槽孔沿外导体的轴线方向排列,所述外导体的外表面设置有一层外护套,所述外护套的一侧设置有凸起,所述外护套的另一侧设置有一条反光条,所述反光条沿外导体的轴向设置,所述反光条与外导体槽孔的位置相对应,且所述反光条与外导体槽孔均位于内导体的同一侧,所述反光条为连续不间断的长条,所述反光条的宽度可根据电缆产品的外径进行调节,本实用新型具有可以快速识别漏泄同轴电缆的辐射方向的优点。

    内扣型漏泄电缆夹具
    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2654706U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21146146.2

    申请日:2024-05-2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扣型漏泄电缆夹具,包括:承托部和压紧部,承托部的一侧设置有倒勾,承托部的一侧开设有锁口,且锁口位于倒勾的内侧,压紧部的一侧开设有卡口,压紧部的一侧设置有锁钩,且锁钩位于卡口的内侧,卡口与倒勾配合连接,锁钩与锁口配合连接,承托部的另一侧与压紧部的另一侧转动连接;其中:当倒勾脱离卡口、且锁钩脱离锁口时,压紧部能够相对承托部进行转动,当倒勾插入到卡口内,且锁钩插入到锁口内时,压紧部固定在承托部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卡口与倒勾相配合、锁口与锁钩相配合的双重锁扣,能够提高漏泄电缆安装的牢固度,加强对漏泄电缆的保护,同时,锁扣式的配合方式,能够实现漏泄的快捷安装。

    用于漏泄同轴电缆的端头处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22654696U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20391568.X

    申请日:2024-02-29

    Inventor: 吴付亮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漏泄同轴电缆的端头处理装置,包括:筒体、第一刀片以及第二刀片,筒体开设有内腔,第一刀片安装在筒体的外周面上,第一刀片的一端延伸至内腔内,并用于剥离漏泄同轴电缆的护套,第二刀片安装在筒体的端面上,的一端延伸至内腔内,并用于漏泄同轴电缆的端面切割。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刀片对漏泄同轴电缆的护套进行剥离,该方式能够实现较厚护套的剥离并降低剥离的安全隐患,通过第二刀片对漏泄同轴电缆的端面进行切割,该方式不会产生碎屑,能够提高漏泄同轴电缆端面的切割质量,进而能够提高漏泄同轴电缆接头的制作质量,从而提高漏泄同轴电缆的性能测试。

    绝缘改进型漏泄同轴电缆

    公开(公告)号:CN221239812U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323149590.8

    申请日:2023-11-21

    Inventor: 吴付亮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同轴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绝缘改进型漏泄同轴电缆,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内导体、绝缘层、外导体和外护套,内导体和外导体呈同轴设置,内导体和外导体之间形成有环形腔室,绝缘层沿外导体的轴线方向设置在环形腔室内,绝缘层的内表面与内导体的外表面相贴合,绝缘层的外表面与外导体的内表面相贴合;其中,绝缘层的外侧形成有螺纹结构、或所述绝缘层由若干绝缘垫片组成;外导体上开设有漏泄槽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绝缘改进型漏泄同轴电缆,降低了介电常数,绝缘衰耗小,电气性能好,重量轻。

    自定位漏泄同轴电缆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1239811U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323149106.1

    申请日:2023-11-21

    Inventor: 吴付亮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同轴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定位漏泄同轴电缆,包括:内导体;绝缘层,包覆于内导体的外表面;外导体,包覆于绝缘层的外表面;外护套,包覆于外导体的外表面;固定卡具,安装在外护套的外表面上。其中,外护套的内壁为圆形,外护套的外壁为多边形,外护套的至少一个平面上凸设有护套标识线。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定位漏泄同轴电缆,结构简单、安装便捷,漏泄同轴电缆能够自定位安装在固定卡具内,且在黑暗环境中不需要扭转电缆使漏泄电缆辐射方向处于水平状态。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