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染底泥的原位修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771674B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申请号:CN201410052322.0

    申请日:2014-02-17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染底泥的原位修复方法,属于底泥原位修复技术领域,该方法为在污染底泥上覆盖厚度为10~15cm的黄土层,黄土层与污染底泥交界面处设极性碳极I ,在黄土层与水交界面处设极性碳极II,极性碳极I与电源负极相连作为阴极,极性碳极II与电源正极相连作为阳极,通电水解对污染底泥进行原位修复即可。本发明在覆盖材料中加入电极,通电水解时,可有效降解底泥中污染物,在底泥覆盖层中迅速创造一个氧化还原梯度,提供电子供体与受体,刺激微生物生长,增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银修饰的二氧化钛多层多孔光催化薄膜、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公开(公告)号:CN104258852A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410570559.8

    申请日:2014-10-23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银修饰的二氧化钛多层多孔光催化薄膜、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属于膜技术领域。本发明中光催化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多孔氧化铝陶瓷膜支撑体;2)制备银修饰的二氧化钛溶胶;3)制备银修饰的二氧化钛多层多孔光催化薄膜。该二氧化钛多孔膜耦合了光催化和膜分离技术,通过构建具有孔隙梯度的多层结构达到其最大膜通量。本发明制得的光催化薄膜孔径可控,具有高渗透率、高反应活性、高截留率以及可重复利用等特点,可减少处理系统的运行成本,能够广泛用于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以及致病菌的灭活。

    一种超滤‑渗透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及其用途

    公开(公告)号:CN105174455B

    公开(公告)日:2017-09-05

    申请号:CN201510617917.0

    申请日:2015-09-24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超滤‑渗透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及其用途,包括缺氧生物反应器、好氧生物反应器、反渗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好氧生物反应器包括浸没的板框式正渗透膜组件和中空纤维式聚偏二氟乙烯超滤膜组件,缺氧生物反应器、中空纤维式聚偏二氟乙烯超滤膜组件、板框式正渗透膜组件、反渗透系统顺序排列,板框式正渗透膜组件含有若干硬板,正渗透膜挂在硬板上,硬板内部有驱动液通道,其用于污水处理。本发明对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截留效果优异;缓解生物反应器中盐份的积累;可高效地去除生活污水中的COD、总氮和总磷,且生产非饮用水和饮用水两种淡水资源;可长时间持续运行,且效果稳定。

    银修饰的二氧化钛多层多孔光催化薄膜、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公开(公告)号:CN104258852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410570559.8

    申请日:2014-10-23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银修饰的二氧化钛多层多孔光催化薄膜、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属于膜技术领域。本发明中光催化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多孔氧化铝陶瓷膜支撑体;2)制备银修饰的二氧化钛溶胶;3)制备银修饰的二氧化钛多层多孔光催化薄膜。该二氧化钛多孔膜耦合了光催化和膜分离技术,通过构建具有孔隙梯度的多层结构达到其最大膜通量。本发明制得的光催化薄膜孔径可控,具有高渗透率、高反应活性、高截留率以及可重复利用等特点,可减少处理系统的运行成本,能够广泛用于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以及致病菌的灭活。

    一种超滤-渗透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及其用途

    公开(公告)号:CN105174455A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510617917.0

    申请日:2015-09-24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超滤-渗透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及其用途,包括缺氧生物反应器、好氧生物反应器、反渗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好氧生物反应器包括浸没的板框式正渗透膜组件和中空纤维式聚偏二氟乙烯超滤膜组件,缺氧生物反应器、中空纤维式聚偏二氟乙烯超滤膜组件、板框式正渗透膜组件、反渗透系统顺序排列,板框式正渗透膜组件含有若干硬板,正渗透膜挂在硬板上,硬板内部有驱动液通道,其用于污水处理。本发明对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截留效果优异;缓解生物反应器中盐份的积累;可高效地去除生活污水中的COD、总氮和总磷,且生产非饮用水和饮用水两种淡水资源;可长时间持续运行,且效果稳定。

    一种污染底泥的原位修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771674A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410052322.0

    申请日:2014-02-17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染底泥的原位修复方法,属于底泥原位修复技术领域,该方法为在污染底泥上覆盖厚度为10~15cm的黄土层,黄土层与污染底泥交界面处设极性碳极I,在黄土层与水交界面处设极性碳极II,极性碳极I与电源负极相连作为阴极,极性碳极II与电源正极相连作为阳极,通电水解对污染底泥进行原位修复即可。本发明在覆盖材料中加入电极,通电水解时,可有效降解底泥中污染物,在底泥覆盖层中迅速创造一个氧化还原梯度,提供电子供体与受体,刺激微生物生长,增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