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无辅助绕组结构的反激式LED恒流驱动器

    公开(公告)号:CN103986335B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410224566.2

    申请日:2014-05-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辅助绕组结构的反激式LED恒流驱动器,该LED恒流驱动器通过采样开关MOS管栅极信号来实现对变压器原边绕组消磁时间的检测,通过对原边电流采样电阻上的电压采样来实现对变压器原边绕组电流峰值的检测,之后由恒流控制逻辑通过定时确定开关电路的开关周期,实现恒流控制。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节省了变压器辅助绕组和分压电阻,同时,可以将恒流控制电路及开关管集成到一片芯片上,提高了整体的抗干扰能力,降低了外围电路的复杂程度,缩小了系统的体积,节省了整个驱动器的成本。

    一种无频闪非隔离型LED恒流驱动电路

    公开(公告)号:CN104093252B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410338400.3

    申请日:2014-07-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频闪非隔离型LED恒流驱动电路,包括:一交流源、一整流桥、一电容和两个恒流驱动单元;其中,整流桥的交流侧与交流源连接,直流侧正端与LED的阳极、电容的一端以及两个恒流驱动单元的电源端相连,直流侧负端接地;LED的阴极与第一恒流驱动单元的输入端相连,第一恒流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二恒流驱动单元的输入端相连,第二恒流驱动单元的输出端接地。本发明LED恒流驱动电路通过控制AC输入源对电容的充电电流恒定,使得电路在实现LED负载无频闪的同时,可以实现80%以上的功率因数,从而达到产品认证要求。

    一种无频闪隔离型LED恒流驱动电路

    公开(公告)号:CN104093253A

    公开(公告)日:2014-10-08

    申请号:CN201410338423.4

    申请日:2014-07-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频闪隔离型LED恒流驱动电路,包括交流源、整流桥、滤波电容、恒流驱动单元和频闪消除单元;频闪消除单元包括基准电压产生模块、电压补偿模块、电压钳位模块、采样电阻、开关管、采样电容、运算放大器和启动模块。本发明LED恒流驱动电路,控制了LED驱动电路的电流,使得LED负载的电流等于恒流驱动模块输出电流的平均值,使开关管上的电压跟随滤波电容上的电压纹波成分,这样LED负载上的电压为一近似无纹波的直流电压,LED负载上的电流为一近似无纹波的直流电流,从而达到LED无频闪的目的。

    一种无频闪非隔离型LED恒流驱动电路

    公开(公告)号:CN104093252A

    公开(公告)日:2014-10-08

    申请号:CN201410338400.3

    申请日:2014-07-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频闪非隔离型LED恒流驱动电路,包括:一交流源、一整流桥、一电容和两个恒流驱动单元;其中,整流桥的交流侧与交流源连接,直流侧正端与LED的阳极、电容的一端以及两个恒流驱动单元的电源端相连,直流侧负端接地;LED的阴极与第一恒流驱动单元的输入端相连,第一恒流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二恒流驱动单元的输入端相连,第二恒流驱动单元的输出端接地。本发明LED恒流驱动电路通过控制AC输入源对电容的充电电流恒定,使得电路在实现LED负载无频闪的同时,可以实现80%以上的功率因数,从而达到产品认证要求。

    基于氮化镓器件有源箝位反激式AC-DC变换器的数字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661427B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1910924896.5

    申请日:2019-09-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氮化镓器件有源箝位反激式AC‑DC变换器的数字控制装置,将传统基于硅器件替代为更高品质因数的氮化镓器件,同时在反激电路上增加一个可控功率的箝位管与箝位电容,用有源箝位电路替代无源吸收电路。该数字控制装置采样峰值电流、辅助绕组电压以及输出反馈电压等信息数字调制输出电压变化以及主功率管与箝位管间的死区时间,并且箝位原边电流最大逆电流,保持主功率管恰好零电压导通,克服氮化镓器件反向导通损耗高的缺点。优化轻载控制方案,保证任意条件下两个功率管均能实现零电压导通。得益于全工况下的软开关以及轻载效率优化技术,本发明装置可以工作在较高工作频率,应用于适配器中可大幅提高效率以及功率密度。

    基于氮化镓器件有源箝位反激式AC-DC变换器的数字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661427A

    公开(公告)日:2020-01-07

    申请号:CN201910924896.5

    申请日:2019-09-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氮化镓器件有源箝位反激式AC-DC变换器的数字控制装置,将传统基于硅器件替代为更高品质因数的氮化镓器件,同时在反激电路上增加一个可控功率的箝位管与箝位电容,用有源箝位电路替代无源吸收电路。该数字控制装置采样峰值电流、辅助绕组电压以及输出反馈电压等信息数字调制输出电压变化以及主功率管与箝位管间的死区时间,并且箝位原边电流最大逆电流,保持主功率管恰好零电压导通,克服氮化镓器件反向导通损耗高的缺点。优化轻载控制方案,保证任意条件下两个功率管均能实现零电压导通。得益于全工况下的软开关以及轻载效率优化技术,本发明装置可以工作在较高工作频率,应用于适配器中可大幅提高效率以及功率密度。

    一种隔离型功率变换器基于高压电容耦合的控制芯片

    公开(公告)号:CN106411136A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610733674.1

    申请日:2016-08-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M3/335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隔离型功率变换器基于高压电容耦合的控制芯片,包括副边控制电路、高压电容隔离耦合电路以及原边控制电路。本发明由于采用了片上高压电容隔离耦合电路,在保证控制和检测精度的同时,简化了系统外围电路,从而无需辅助绕组、分立隔离电路或片外偏置和补偿电路,从而减小了电路板面积,降低了分立器件的成本,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与现有工艺相兼容的电容结构,从而能够在无需对现有IC制造工艺进行改造的情况下,直接将电容与控制电路制作在同一片晶片上,从而在不增加芯片制造成本的情况下获得上述性能改进。

    一种用于同步整流功率变换器的动态补偿控制电路

    公开(公告)号:CN107086793B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1710464317.4

    申请日:2017-06-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同步整流功率变换器的动态补偿控制电路,包括过零比较模块、动态补偿模块以及同步整流逻辑控制模块。本发明控制电路通过检测开关节点的下过冲来确定是否存在提前关断的情况,根据检测结果动态调整过零比较器的输入失调电压,而实现精确的同步整流控制,在保证控制和检测功能的同时,提高了同步整流管栅极控制信号的精度,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精度高的优点。同时,本发明控制电路能够补偿过零比较器本身的输入失调电压和同步整流控制逻辑和比较器引入的环路延迟,进一步提高了同步整流管控制信号的精度,从而减小了输出端的导通损耗,增大了功率变换器的效率。

    一种实现AC-DC开关电源低待机功耗的控制芯片

    公开(公告)号:CN105406740B

    公开(公告)日:2017-12-29

    申请号:CN201511022951.X

    申请日:2015-12-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70/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AC‑DC开关电源低待机功耗的控制芯片,包括输出电压侦测单元、恒压频率控制单元、待机判断模块、副边导通时间侦测单元、恒流频率控制单元、恒压/恒流模式选择单元、前沿消隐单元、峰值电流比较单元、RS触发器、驱动单元和内建电源单元。本发明从开关电源控制芯片本身电路结构角度出发,通过在系统待机状态下,对芯片内部电路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待机判断模块产生系统的待机信号,进而关闭部分维持系统正常待机时非必需的电路模块,从而降低芯片待机的工作电流;同时在系统待机状态下降低芯片内部供电电压,从而在不影响动态性能的条件下,使控制芯片待机功耗进一步降低。

    一种基于无辅助绕组结构的反激式LED恒流驱动器

    公开(公告)号:CN103986335A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1410224566.2

    申请日:2014-05-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辅助绕组结构的反激式LED恒流驱动器,该LED恒流驱动器通过采样开关MOS管栅极信号来实现对变压器原边绕组消磁时间的检测,通过对原边电流采样电阻上的电压采样来实现对变压器原边绕组电流峰值的检测,之后由恒流控制逻辑通过定时确定开关电路的开关周期,实现恒流控制。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节省了变压器辅助绕组和分压电阻,同时,可以将恒流控制电路及开关管集成到一片芯片上,提高了整体的抗干扰能力,降低了外围电路的复杂程度,缩小了系统的体积,节省了整个驱动器的成本。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