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性能无皂氟硅丙胶乳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266681A

    公开(公告)日:2021-01-26

    申请号:CN202011211037.0

    申请日:2020-11-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性能无皂氟硅丙胶乳涂料及其制备方法,采用可逆加成链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采用乳液聚合体系,通过控制单体进料顺序,得到含氟单体、含硅单体分布于乳胶粒外层,苯乙烯及丙烯酸酯类单体于乳胶粒内部的嵌段共聚物。采用本方法的聚合物含氟单体可以受控地分布于外层,含硅单体位于中间层形成二次防护,故低氟含量即可达到单体共聚时相同的水接触角。所加入的含硅单体可以增强乳液应用时的耐低温性且在后期成膜过程中,硅氧烷水解产生的活性‑Si(OH)基团缩合产生更多交联点,形成更致密的乳胶膜,增强膜的强度及耐水性。

    一种含氟水基电极粘结剂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24748B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110241365.3

    申请日:2021-0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基电极粘结剂,运用乳液聚合体系,采用可逆加成链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制备苯乙烯/丙烯酸六氟丁酯/丙烯酸酯类嵌段共聚物胶乳用作电极粘结剂。本发明采用乳液聚合体系,聚合速率快,聚合物分子量及结构可控,与传统聚偏二氟乙烯粘结剂体系相比具有安全、无污染,极片制备过程节能环保、工艺简单易生产等优点。采用本方法的电极粘结剂可以提供复合功能,苯乙烯段可以提供强度,丙烯酸异辛酯段提供粘弹性及缓冲能力,此外,含氟单体的加入可以进一步降低电解液溶胀,增强电池的长循环稳定性。在磷酸铁锂电池中使用改粘结剂电极放电比容量可达152.5mAh/g,循环性能优异,具有大的应用前景。

    一种高性能无皂氟硅丙胶乳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266681B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011211037.0

    申请日:2020-11-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性能无皂氟硅丙胶乳涂料及其制备方法,采用可逆加成链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采用乳液聚合体系,通过控制单体进料顺序,得到含氟单体、含硅单体分布于乳胶粒外层,苯乙烯及丙烯酸酯类单体于乳胶粒内部的嵌段共聚物。采用本方法的聚合物含氟单体可以受控地分布于外层,含硅单体位于中间层形成二次防护,故低氟含量即可达到单体共聚时相同的水接触角。所加入的含硅单体可以增强乳液应用时的耐低温性且在后期成膜过程中,硅氧烷水解产生的活性‑Si(OH)基团缩合产生更多交联点,形成更致密的乳胶膜,增强膜的强度及耐水性。

    一种卷积神经网络识别AFM图象预测材料性能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08188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564588.3

    申请日:2021-05-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卷积神经网络识别AFM图象预测材料性能的方法,使用AFM得到聚合物的相图,取得聚合物晶区与非晶区的分布信息,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后使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AFM相图的特征提取,得到对应的特征神经网络,使用该网络可以实现使用AFM相图预测聚合物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原子力显微镜对于复杂材料表面结构识别后,无法获取更多信息的问题,为实际场景中应用AFM预测更多材料力学特性提供了可能,且有助于进一步分析材料的相区分布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本发明可以通过AFM相图快速预测材料的拉伸性能,可在材料工程领域广泛推广。

    一种卷积神经网络识别AFM图象预测材料性能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08188B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110564588.3

    申请日:2021-05-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卷积神经网络识别AFM图象预测材料性能的方法,使用AFM得到聚合物的相图,取得聚合物晶区与非晶区的分布信息,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后使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AFM相图的特征提取,得到对应的特征神经网络,使用该网络可以实现使用AFM相图预测聚合物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原子力显微镜对于复杂材料表面结构识别后,无法获取更多信息的问题,为实际场景中应用AFM预测更多材料力学特性提供了可能,且有助于进一步分析材料的相区分布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本发明可以通过AFM相图快速预测材料的拉伸性能,可在材料工程领域广泛推广。

    微通道连续流活性聚合制备无皂丙烯酸聚合物材料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150204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2110278247.X

    申请日:2021-03-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通道连续流活性聚合制备无皂丙烯酸聚合物材料的方法,将两亲性大分子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剂搅拌溶于水形成水相,丙烯酸酯作为油相,油相和水相在釜式反应器中混合,加入引发剂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将所得丙烯酸酯聚合物种子胶乳和引发剂泵入微通道连续流反应器中,通过进料口再泵入一种丙烯酸酯单体或丙烯酸酯单体的混合物,反应结束后冷水浴出料,即得无皂丙烯酸类聚合物。本发明采用微通道连续流反应器实现可控的多相微尺度流动,强化了反应过程中的传质、传热和混合过程,实现连续进料,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聚合效率。

    一种含氟水基电极粘结剂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24748A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110241365.3

    申请日:2021-0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基电极粘结剂,运用乳液聚合体系,采用可逆加成链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制备苯乙烯/丙烯酸六氟丁酯/丙烯酸酯类嵌段共聚物胶乳用作电极粘结剂。本发明采用乳液聚合体系,聚合速率快,聚合物分子量及结构可控,与传统聚偏二氟乙烯粘结剂体系相比具有安全、无污染,极片制备过程节能环保、工艺简单易生产等优点。采用本方法的电极粘结剂可以提供复合功能,苯乙烯段可以提供强度,丙烯酸异辛酯段提供粘弹性及缓冲能力,此外,含氟单体的加入可以进一步降低电解液溶胀,增强电池的长循环稳定性。在磷酸铁锂电池中使用改粘结剂电极放电比容量可达152.5mAh/g,循环性能优异,具有大的应用前景。

    一种微通道连续流制备氟丙聚合物纳米材料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24708A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110275724.7

    申请日:2021-03-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通道连续流制备氟丙聚合物纳米材料的方法。具体步骤:丙烯酸单体作为油相,烷基乙烯基磺酸盐水溶液作为水相,油相和水相在微混合器中乳化,制备得预乳液;将预乳液、含氟单体和引发剂水溶液泵入微通道连续流反应器中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冷水浴出料,即得氟丙聚合物纳米材料。本发明采用微通道连续流反应器实现可控的多相微尺度流动,强化了反应过程中的传质、传热和混合过程,并且通过流量、停留时间等操作参数的调节很容易地实现制备条件调控,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聚合效率。

    高聚合度的金属螯合聚合物抗体标签载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955773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040257.X

    申请日:2024-07-3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nventor: 罗英武 陈缘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聚合度的金属螯合聚合物抗体标签载体材料的制备方法,使用双亲性大分子可逆加成断链链转移试剂结合乳液聚合方法制备高聚合度的聚合物主链,再通过化学修饰策略将端基和侧位基团功能化、接枝螯合基团得到。本发明创新地通过RAFT乳液聚合方法制备聚合度高、分子量分布窄、高端基保真度的聚合物主链,作为标签载体能引入更多金属螯合单元,不仅能负载更多数量的金属原子、提高标记抗体的检测信号强度,也保证聚合物载体可接枝效率较低的一些新型螯合剂、负载更多种类的金属同位素,在质谱流式检测中提供高灵敏度、可用金属同位素通道数多的金属检测信号,对于实现更高精度、更高通量的单细胞蛋白分析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响应机械力可以发生形状变换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91312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210548003.3

    申请日:2022-05-18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nventor: 唐加利 罗英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响应机械力可以发生形状变换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利用能够溶胀在弹性体中的相变材料,在相变材料的熔点之上,将相变材料向弹性体膜扩散,制备出具有异质性的膜材料。在相变材料的熔点之下对异质性膜材料进行应变拉伸,释放应变后,相变材料的存在阻碍弹性体链到原始状态,从而产生永久变形。因此,本发明膜材料在响应外界机械拉伸时,可以产生二维形状到三维形状的变换,同时在相变材料的熔点之上,聚合物链回到初始状态,三维形状消失。本发明简单快捷,能够精确控制,适应材料范围广,产生形状的刺激简单易得,并且形状可以重复变换,有望推动机械超材料的发展及为设计自主驱动器、药物释放系统等开辟新途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