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448910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487606.8
申请日:2023-11-09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IPC: C25D9/00 , C25D21/12 , C25D17/12 , H01M4/1395 , H01M4/134 , H01M4/04 , H01M10/052 , H01M12/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电化学沉积构筑有机无机复合界面层的方法、由此得到的金属电极及其应用。所述利用电化学沉积构筑有机无机复合界面层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手套箱中搭建电解池,阳极采用纯锂金属阳极,阴极采用金属阴极,使用氟代碳酸乙烯酯为电解液;(2)通过直流电源对搭建的电解池施加高电压电解,得到预电解的FEC电解液;(3)将电解池内的阴极替换为全新金属阴极,后持续施加高电压电解,即在金属阴极表面沉积构筑有机无机复合界面层,从而得到含有有机无机复合界面层的金属电极。本发明提供了所述的含有有机无机复合界面的金属电极作为锂金属电池负极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金属锂电池库伦效率和循环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7352890A
公开(公告)日:2024-01-05
申请号:CN202311382345.3
申请日:2023-10-24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IPC: H01M10/5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废旧离子电池回收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直接回收废旧锂(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所述方法是将废旧离子电池处理分离得到正极粉料,然后在深共晶溶剂DES中再锂(钠)化,后处理后获得修复的正极材料。该方法针对各种循环后有缺陷的正极粉料,并且对多种正极材料都能成功再锂(钠)化。本发明所述方法不需要高温高压,不仅简化工艺流程,降低活性材料损失,并且避免了其他直接回收方法中对环境的污染,对废旧活性材料纯度要求高的缺点,有效的改善了直接回收的工艺,为将来规模化应用提供了便利。
-
公开(公告)号:CN116312881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129079.7
申请日:2023-02-13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低维磁电器件技术领域,提出一种利用二维材料层间滑移实现电控磁性的普适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具有面外垂直方向电极化的二维铁电材料和低维磁性材料组合构建异质结器件,对其结构进行充分优化,计算不同堆垛方式下的磁各向异性能,最终利用二维铁电材料层间滑移翻转电极化方向,实现磁各向异性能的调控,达到电控磁性的目的,本发明有望为实现纳米级多功能自旋电子器件提供有效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12133867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010826202.7
申请日:2020-08-17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IPC: H01M50/403 , H01M50/431 , H01M50/449 , H01M10/0525 , H01M10/056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组装单分子层修饰的氧化铝隔膜及其制备和应用。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修饰物配制成成膜溶液,所述的修饰物为二羧酸或者氨基酸;(2)将氧化铝隔膜压片,并将其置于步骤(1)配制的成膜溶液中,室温下浸泡48h以上;(3)将步骤(2)浸泡后的氧化铝隔膜取出,经洗涤、烘干得到自组装单分子层修饰的氧化铝隔膜。本发明提供了所述自组装单分子层修饰的氧化铝隔膜在锂金属电池中作为隔膜的应用,由于均匀分布的单分子层的存在,使得锂离子能够均匀沉积,不易形成锂枝晶,相比于商业化氧化铝隔膜,本发明的隔膜能够有效地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库伦效率以及充放电容量。
-
公开(公告)号:CN113437361B
公开(公告)日:2022-11-25
申请号:CN202110588446.0
申请日:2021-05-28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IPC: H01M10/0565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八氨丙基POSS盐酸盐的聚合物电解质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含八氨丙基POSS盐酸盐的聚合物电解质膜包括聚氧化乙烯和导电锂盐,还进一步包括含八氨丙基POSS盐酸盐,所述八氨丙基POSS盐酸盐的质量为聚氧化乙烯、导电锂盐和八氨丙基POSS盐酸盐三者总质量的0.5‑4%。本发明提供了所述含八氨丙基POSS盐酸盐的聚合物电解质膜作为固态金属锂电池电解质材料的应用,可大幅度提高电解质材料的稳定性,解决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和金属锂负极的界面不稳定性,加快锂离子的传导;组装而成的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容量高,循环性能好,从而达到高能量、高功率领域的使用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751724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851623.X
申请日:2024-12-16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IPC: C08F112/14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粘结剂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聚离子液体粘结剂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所述聚离子液体粘结剂是由卤代苯乙烯衍生物与咪唑衍生物进行季铵化反应生成季铵盐,并在引发剂下进行聚合反应得到聚离子液体粘结剂。本发明制备得到的聚离子液体作为导电粘结剂不仅具有优异的粘结性能和机械强度,能有效地提高电极在循环过程中的结构完整性和电子连接,延长电极的循环寿命,而且具有相较于常规聚合物更低的玻璃化温度和高离子化度,大大减少了聚合物对于离子的束缚,从而增强离子的导电性能。同时本发明制备方法与工艺简单,适合工业大规模化制备,具备广阔的市场化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356962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504157.1
申请日:2024-04-25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催化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组装CuAu(CN)2竹节型纳米结构电催化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所述材料是通过在还原剂、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下,铜盐与金盐化合物K[Au(CN)]2反应生成前驱体CuAu(CN)2纳米棒,前驱体经刻蚀剂的刻蚀后形成竹节型CuAu(CN)2纳米棒;其中,还原剂为抗坏血酸。本发明通过液相法一步首次合成一维纳米纤维自组装形成的CuAu(CN)2纳米棒前驱体,形貌规则且尺寸较小,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快速的电子传输路径以及一定的结构稳定性,经可控化学刻蚀处理后,得到竹节型CuAu(CN)2纳米组装材料,进一步有效提高其在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性能。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和材料形貌设计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6581412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247787.0
申请日:2023-03-15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IPC: H01M10/54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回收修复方法及电池,该方法包括:S1.拆解清洗:将废旧锂离子电池完全放电后进行拆解,分拣出正负极极片,并清洗干燥;S2.浸泡修复:将清洗后的正负极极片放入溶液中浸泡修复;S3.清洗干燥:将浸泡修复后的正负极极片放入溶剂中浸泡清洗、干燥;S4.重新组装:将修复完成的正负极极片重新组装至锂离子电池。该方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激活负极表面的死锂并重新锂化正极材料,实现了正负极极片的同时修复、再生利用,且不需要分离活性材料、除杂的步骤,不仅简化工艺流程,降低活性材料损失,而且避免了直接回收步骤繁琐和对废旧活性材料纯度要求高的缺点,有效改善直接回收工艺。
-
公开(公告)号:CN109980167B
公开(公告)日:2021-12-07
申请号:CN201910170558.7
申请日:2019-03-07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IPC: H01M50/463 , H01M50/426 , H01M50/403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备仿生三周期极小曲面结构的聚偏氟乙烯薄膜及其制备和应用。所述的聚偏氟乙烯膜是以具有三周期极小曲面结构的海胆壳作为模板,通过以下方法获得:将海胆壳制成厚度不超过160μm的海胆壳薄片,借助溶剂使PVDF渗透进海胆壳薄片的骨架中并完全填充该骨架,将填充有PVDF的海胆壳薄片用酸浸泡去除海胆壳模板,即得到具备仿生三周期极小曲面结构的聚偏氟乙烯薄膜。所述具备仿生三周期极小曲面结构的聚偏氟乙烯薄膜用作锂金属电池隔膜时,能显著提高锂金属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647087B
公开(公告)日:2021-10-15
申请号:CN202011489603.4
申请日:2020-12-16
Applicant: 浙江工业大学
IPC: C25B1/04 , C25B11/091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氰化镍/硒化镍复合纳米异质结构电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通过简单的液相法一步合成规则的NiNi(CN)4纳米片前驱体,之后经过一步硒化,得到Ni(CN)2/NiSe2复合纳米异质结构材料,保留了和前驱体NiNi(CN)4相似的形貌;本发明方法保留了前驱体本身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快速的电子传输通道的特性,属于非贵金属电催化剂,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析氧反应催化活性,在OER过程中,增大了电解液与电极的接触面积,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活性位点,加快了离子扩散和电子传导的速率,从而加快了电催化析氧的反应动力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