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634902B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1910969649.7
申请日:2016-06-13
Applicant: 深圳大学
IPC: H01L27/1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导体影像传感器,其像素单元电路包括光电二极管、信号存储电容、曝光开始控制晶体管、曝光结束控制晶体管、复位晶体管、读出缓冲晶体管与读出选择晶体管;信号存储电容的一端连接光电二极管的正极或负极、曝光开始控制晶体管的漏极、复位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另一端连接曝光结束控制晶体管的漏极以及读出缓冲晶体管的栅极。在本发明中,结合采用遮光层及环状遮光结构对晶体管,尤其是曝光结束控制晶体管进行充分遮光,在使用0.5微米CMOS混合信号工艺实施本发明时,其最短快门选通时间仅75皮秒,对405纳米可见光的残留感光低至八千万分之一,具有超高速快门和低残留感光的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492558B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610413090.6
申请日:2016-06-13
Applicant: 深圳大学
IPC: H01L27/1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导体影像传感器,在其像素阵列内部中的除光电二极管(D1)的光敏感区域以外的位置上,罩有由不透明导电材料构成的遮光结构;所述遮光结构与构成光电二极管(D1)一极的由半导体材料构成的区域间呈环状接触,仅在引出光电二极管(D1)另外一极的引线的位置留有开口;所述遮光结构在像素阵列内部仅在每个所述环状接触内部以及所述开口处具有孔洞。在本发明中,曝光开始及结束控制晶体管(M1、M2)的漏极分别连接到信号存储电容(C1)的两端,在使用0.5微米CMOS混合信号工艺实施本发明时,其最短快门选通时间仅75皮秒,对405纳米可见光的残留感光低至八千万分之一,具有超高速快门和低残留感光的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467489B
公开(公告)日:2018-09-07
申请号:CN201510956240.3
申请日:2015-12-18
Applicant: 深圳大学
IPC: G02B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光栅制作的硅基微结构金属填充方法,包括:对硅基微结构进行表面改性处理,覆盖二氧化硅薄膜;配置浓度为1%‑20%的初级浸润溶液;将初级浸润溶液滴加到硅基微结构表面,待溶剂挥发、浸润材料附着在硅基微结构表面及内壁后,重复滴加;配制饱和浸润溶液,将硅基微结构放置于真空炉并倒入饱和浸润溶液至没过其表面,取出后置于超声机中振荡;将硅基微结构背面及上表面残留的浸润材料直接擦除;在真空条件下,硅基微结构浸入熔化的X射线强吸收重金属中,加压使得重金属进入硅基微结构内部。本发明工艺步骤简单、制作的硅基金属微结构金属填充率高、均匀性好、适用于任意面积的硅基微结构金属填充。
-
公开(公告)号:CN105549192B
公开(公告)日:2017-10-31
申请号:CN201610050832.3
申请日:2016-01-26
Applicant: 深圳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光学领域,公开了一种超衍射极限的结构光照明装置,包括光学模板及透镜,二者间距等于透镜的焦距,光学模板设有多个并列排布的透过率不同且厚度不同的线形透光区,多个线形透光区关于光学模板的中轴线对称,平行光穿过光学模板后形成第一透射光,经过透镜后形成第二透射光,第二透射光在透镜的焦平面处中间部位的低能量区域形成超衍射极限的结构光,其呈现为正弦波状态的超振荡光栅状强度分布,超衍射极限的结构光的频率大于系统衍射极限对应的空间频率。本发明的超衍射极限结构光的空间频率大于系统衍射极限对应的空间频率,突破了传统结构光照明时最高分辨率仅为衍射极限一半的瓶颈,对结构光照明显微成像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3389284B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210150032.0
申请日:2012-05-09
Applicant: 深圳大学
IPC: G01N21/552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光电检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系统和其检测方法,所述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系统由探测光路和参考光路构成。本发明由探测光路获取不同窄带光波长下多组第一探测图像和第二探测图像。在此通过在多组第一探测图像和第二探测图像中寻找所述传感面各探测点产生SPR现象最佳的窄带光波长后,推算出探测样品折射率变化,即为相位SPR高灵敏度检测。而该多组第一探测图像和第二探测图像均包含了SPR相位与光谱波长信息,在此通过光谱扫描即改变所述窄带光的波长,使其获得大的动态范围,这样既保证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系统动态范围大的应用要求,又保证了高的灵敏度。另外,本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系统实现面探测,相比点探测而言,效率极高。
-
公开(公告)号:CN104634369A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510069146.6
申请日:2015-02-10
Applicant: 深圳大学
IPC: G01D5/26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传感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环形激光器传感器,包括泵浦源、公共段及参考段和检测段,公共段设有增益介质,公共段和参考段形成第一环形激光谐振腔,公共段和检测段形成第二环形激光谐振腔,第一环形激光谐振腔和第二环形激光谐振腔中的激光传输方向相反;检测段设有能引起光程变化的传感元件,公共段设有输出单元或者参考段和检测段各设有一输出单元,输出单元经过合光单元连接光电探测器。本发明包括两个传输方向相反的环形激光谐振腔,在检测段设置传感元件,由于激光频率对谐振腔的光程变化极其敏感,因此该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和精度较高,并且该传感器存在共程的光路,因此该传感器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测量多种物理量的微小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03411936A
公开(公告)日:2013-11-27
申请号:CN201310323887.3
申请日:2013-07-29
Applicant: 深圳大学
IPC: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分子定位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三维纳米分辨定位方法,包括:对物品中的目标分子进行荧光激发;采用两个并行的探测通道进行荧光探测,在每个探测通道中,使荧光依次通过一物镜及一弯曲光栅采用两个并行的探测通道进行荧光探测,在每个探测通道中,使荧光依次通过一物镜及一弯曲光栅,成像于同一个探测器上的不同区域或分别成像于不同的探测器上;两个探测通道对应的成像面对应于物品中的共轭面错位分布,间距为1~3μm;采用双焦面法对图像进行分析,确定目标分子的三维定位信息。本发明将弯曲光栅多焦面并行成像与双焦面定位法有机结合,在突破现有显微系统景深的同时,实现对细胞厚度范围内运动分子的三维纳米定位和追踪。
-
公开(公告)号:CN101126020B
公开(公告)日:2012-11-28
申请号:CN200710075396.6
申请日:2007-08-03
Applicant: 深圳大学
IPC: C07D209/82 , C09K11/06 , H05B33/14 , H01L51/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9-烷基-1,3,6,8-四芳基取代咔唑衍生物的近紫外至深蓝色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和质谱表征了该类化合物的结构,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该类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并研究了该类化合物在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溶解性、热稳定性好,固体粉末和薄膜发近紫外或深蓝色光,色纯度好,最大光发射波长为390~440nm。
-
公开(公告)号:CN1917135B
公开(公告)日:2012-03-21
申请号:CN200610062487.1
申请日:2006-09-07
Applicant: 深圳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K2207/005 , H01J2235/08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X射线管,它产生的X射线束同时具有高的空间相干性,大的剂量和大的发射角。为此,本发明或者采用宽电子束或离子束轰击结构阳极,或者采用结构电子束或离子束轰击无结构阳极,产生呈平行线排列的X射线线阵发射体。后者的实现或者采用结构电子或离子束发射体、或者采用结构栅极、或者采用电子或离子束扫描等方式,而结构阳极采用线宽足够窄的高Z金属条带组成的呈平行线排列的周期结构。本发明涉及的X射线管,既可工作于连续工作方式,也可工作于脉冲工作方式;既可输出硬X射线,也可输出软X射线。本发明将可用于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等基础研究,也可用于疾病诊断、工业无损探伤、在线检测、海关检查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1181152B
公开(公告)日:2010-05-26
申请号:CN200610149141.5
申请日:2006-11-14
Applicant: 深圳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B3/1025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将时间分辨自体荧光寿命成像技术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检眼镜相结合,通过获取并分析眼底自体荧光强度和寿命信息,从而实现对眼底病变早期诊断的新型的测量方法和装置。由脉冲激光器所发出的光送入激光扫描共聚焦检眼镜的扫描头用于对眼底内源荧光团的激发,眼底所发出的荧光被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器或高重复频率同步扫描相机收集,实现自体荧光的寿命测量及成像。由于眼底自体荧光寿命对荧光团分子所处的微环境及细胞新陈代谢状态非常敏感,并且不受眼底荧光团强度差异的影响,因此荧光寿命的测量为眼底疾病检测及眼底功能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全新的途径。本发明将成为多种眼底疾病早期诊断的解决方法和依据,对包括病因研究、临床诊断、分期分型、预后判断、实时在体观察和分析眼底病情发展均起到重要作用,可广泛用于医学研究领域及临床医学诊断方面。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