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设备及信号处理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922454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311437363.7

    申请日:2023-10-30

    Abstract: 本说明书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声学设备及信号处理方法,该声学设备的骨导发音组件在将第一驱动信号转换为骨导声波时产生第一时延,气导发音组件在将第二驱动信号转换为气导声波时产生第二时延,第二时延与第一时延之差的绝对值大于100微秒,信号处理电路运行时获得音频信号,基于音频信号的第一分量生成第一驱动信号并发送至骨导发音组件,基于音频信号的第二分量生成第二驱动信号并发送至气导发音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和所述第二驱动信号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被延迟发送,使得在至少部分频率处所述骨导声波的生成时刻与所述气导声波的生成时刻之间的时差小于或等于100微秒。上述方案能够避免偏音问题。

    一种声学装置
    2.
    发明公开
    一种声学装置 审中-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895894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380066169.4

    申请日:2023-11-27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声学装置,包括:振膜;壳体,用于容纳所述振膜并形成分别与所述振膜的前侧和后侧对应的第一声学腔体和第二声学腔体,其中,所述振膜分别向所述第一声学腔体和所述第二声学腔体辐射声音,并分别通过与所述第一声学腔体耦合的第一声学孔和与所述第二声学腔体耦合的第二声学孔导出声音;吸声结构,所述吸声结构与所述第二声学腔体耦合,用于吸收目标频率范围内经由所述第二声学腔体向所述第二声学孔传递的声音,其中,所述吸声结构包括微穿孔板和腔体,所述微穿孔板包括通孔,所述第二声学腔体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腔体连通;以及悬挂结构,用于将所述壳体佩戴于用户耳道附近但不堵塞耳道口的位置。

    扬声器
    3.
    发明公开
    扬声器 审中-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895892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380053297.5

    申请日:2023-01-17

    Inventor: 崔超杰 张磊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扬声器,包括:磁路组件;线圈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磁路组件形成的磁间隙中,所述线圈组件通电后带动振动件振动以产生声音。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支架,所述线圈支架具有向所述磁间隙延伸的延伸端,所述延伸端具有第一台阶结构;以及线圈,所述线圈包括外侧线圈和内侧线圈,在靠近所述线圈支架方向上,所述外侧线圈和所述内侧线圈形成第二台阶结构,所述第一台阶结构和所述第二台阶结构相对接,以使得所述线圈固定安装于所述线圈支架。

    扬声器组件和耳机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893353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311382092.X

    申请日:2023-10-23

    Inventor: 朱光远 张磊 齐心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扬声器组件和耳机,该扬声器组件包括壳体组件、气导扬声器和骨导扬声器,壳体组件,开设有容置空间;气导扬声器设置于容置空间内;骨导扬声器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其中,壳体组件还开设有连通容置空间的出声孔和泄压孔,出声孔和泄压孔分别用于将气导扬声器所产生的部分声波传导至外部环境;泄压孔和出声孔分别位于壳体组件相背设置的两侧面。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降低声孔所传导的声波与泄压孔传导的声波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提高低频音质,提高音质效果。

    耳机
    5.
    发明公开
    耳机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866640A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380065382.3

    申请日:2023-12-20

    Abstract: 耳机(100),其包括壳体组件(10)和气导扬声器(12),壳体组件(10)设置有容置腔(1001、1002)以及用于连通容置腔(1001、1002)与外部环境的出声孔(1080);气导扬声器(12)包括磁路组件(120)、音圈(122)以及振膜(123),磁路组件(120)包括具有一开口端(1211)的罩体(121)以及设置于罩体(121)的开口端(1211)且突出于罩体(121)的外周面的环形凸缘(1212),振膜(123)的边缘固定于环形凸缘(1212),并覆盖罩体(121)的开口端(1211),音圈(122)与振膜(123)连接,振膜(123)位于罩体(121)背离出声孔(1080)的一侧。通过上述方式,能有效地提升壳体组件(10)的空间利用率,减少整个壳体组件(10)的整体体积,并且通过上述方式还能有效的提升音质。

    一种骨传导扬声器及耳机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815234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955576.3

    申请日:2019-01-05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骨传导扬声器及耳机,包括面板和驱动装置;面板与驱动装置具有传动连接;所述面板的全部或局部用于与使用者身体接触或抵靠,以传导声音;所述面板上用于与使用者身体接触或抵靠的区域具有法线;所述驱动装置的轴线与所述法线不平行;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线圈及磁路系统,驱动装置的轴线与线圈径向平面和/或磁路系统径向平面垂直。

    一种耳机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209266B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110382253.X

    申请日:2021-04-09

    Abstract: 本申请主要是涉及一种耳机,机芯壳体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换能装置使得机芯壳体的皮肤接触区域在换能装置的作用下产生骨导声,振膜将容置腔分隔为前腔和后腔,机芯壳体设有与后腔连通的出声孔,振膜在换能装置与机芯壳体相对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经出声孔向人耳传输的气导声;机芯壳体设有与前腔连通的泄压孔,泄压孔使得前腔与外界环境连通,以降低前腔对后腔的阻滞,改善耳机的声学表现力;换能装置的线圈组件设有连通线圈组件的内部和外部的连通孔,使得前腔内空气在排出的过程中能够直接穿过线圈组件,不仅可以增加前腔排气的效率,还可以减小前腔内驻波的波长,使得经泄压孔输出至耳机外部的漏音的峰值谐振频率向高频偏移。

    一种耳机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286220B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110862595.1

    申请日:2021-07-29

    Abstract: 本申请主要是涉及一种耳机,耳机包括钩状部、连接部和保持部,连接部连接钩状部与保持部,其中在佩戴状态下,钩状部用于挂设在耳部的后侧与头部之间,保持部用于接触耳部的前侧,进而允许保持部与钩状部配合以夹持耳部;保持部的机芯具有一振膜,并在振膜的一侧形成有前腔,前腔具有一允许前腔与耳机的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机芯能够产生经第一开口向耳部传输的声音,连接部内设有与前腔连通的亥姆霍兹共振腔,亥姆霍兹共振腔设置成减弱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也即是吸收前腔在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频率附近的声能,以抑制前述中高频最低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的突增,使得前述声音的频响曲线更加平坦,有利于改善耳机的音质。

    一种耳机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209286B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110383451.8

    申请日:2021-04-09

    Abstract: 本申请主要是涉及一种耳机,机芯壳体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换能装置使得机芯壳体的皮肤接触区域在换能装置的作用下产生骨导声,振膜将容置腔分隔为前腔和后腔,机芯壳体设有与后腔连通的出声孔,振膜在换能装置与机芯壳体相对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经出声孔向人耳传输的气导声;振膜包括振膜主体和补强环,补强环的硬度大于振膜主体的硬度,振膜主体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连接部、褶皱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换能装置连接,第二连接部环绕设置在第一连接部的外围,褶皱部位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隔区域内。本申请在振膜主体的边缘设置比其硬度更大的补强环,并使得振膜主体通过补强环与机芯壳体连接,能够增加两者连接的可靠性。

    一种耳机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209272B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110382455.4

    申请日:2021-04-09

    Abstract: 本申请主要是涉及一种耳机,机芯壳体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换能装置使得机芯壳体的皮肤接触区域在换能装置的作用下产生骨导声,振膜将容置腔分隔为前腔和后腔,机芯壳体设有与后腔连通的出声孔,振膜在换能装置与机芯壳体相对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经出声孔向人耳传输的气导声;振膜主体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连接部、褶皱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换能装置连接,第二连接部环绕设置在第一连接部的外围,第二连接部与机芯壳体连接,褶皱部形成一凹陷区,凹陷区的半深宽度W1,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间隔距离W2,0.2≤W1/W2≤0.6。本申请在振膜主体上形成相应的凹陷区,能够增加振膜沿换能装置的振动方向的变形能力,减小振膜对换能装置振动的影响。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