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90095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617175.7
申请日:2024-11-13
Applicant: 清华大学 , 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热式气体流量传感器、流量测量方法及系统,涉及声表面波应用领域,包括:气体通路直管、加热元件、绝热元件及声表面波谐振器;其中,气体通路直管用于传输被测气体;气体通路直管直径的设置须满足气体流动状态为层流的约束条件;绝热元件敷贴于气体通路直管的外下壁,包括绝热外壳及两块绝热材料;绝热材料被绝热外壳包裹在内;加热元件敷贴于气体通路直管的外下壁,并被两块绝热材料夹持;声表面波谐振器敷贴于气体通路直管的外壁,用于感测被测气体在气体通路直管中传输时上下游的频率变化,以检测气体通路直管中气体流量的变化。本申请能够以高性能声表面波谐振器为测量元件,在低气体流量下对气体的流量进行快速、准确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19652261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617192.0
申请日:2024-11-13
Applicant: 清华大学 , 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声表面波振荡器的传感系统,包括:两个谐振器、两个振荡电路、温度控制器、流体管道、混频器、放大功能比较器及分频器;所述温度控制器、谐振器及振荡电路设置在所述流体管道上,两个所述谐振器分别位于所述温度控制器的上下两侧,两个所述振荡电路分别位于两个所述谐振器的上下两侧;所述温度控制器通过所述流体管道将热量分别传递至上下两侧的谐振器,所述谐振器分别根据温度变化调整谐振频率并分别输出不同频率至相邻的振荡电路,两个所述振荡电路分别连接所述混频器,所述混频器输出差频信号至放大功能比较器,所述的放大功能比较器将方波信号输出至所述分频器。
-
公开(公告)号:CN119290090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617191.6
申请日:2024-11-13
Applicant: 清华大学 , 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SAW振荡器的流体流量检测的无线传感系统,包括:一谐振器、一振荡电路、加热与温度传感模块、稳温器、流体管道、混频器、放大器、信号发生器及比较器;振荡电路、谐振器、稳温器及加热与温度传感模块依次顺序设置在流体管道上;稳温器通过流体管道将热量传递至谐振器,谐振器根据温度变化调整谐振频率并将调整后的谐振频率输出至振荡电路,振荡电路连接放大器,放大器将振荡电路输出的振荡频率放大后传输至混频器,信号发生器输出正弦波信号至混频器,混频器将差频信号输出至比较器。利用本申请,提高了中频信号随流体流量变化的线性区间,增加了系统测试的使用寿命及零漂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055295B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010857180.0
申请日:2020-08-24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PC: H04R23/00 , G10L19/26 , G10L21/02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数字化实时音频信号驱动热致发声装置的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先对热致发声装置前的模拟音频信号进行转换和滤波降噪;将经过转换和滤波降噪后的模拟音频信号通过过采样的方式转换为10~16位高精度的数字信号流;对获得的数字信号流进行数字滤波后通过信号的两级数字化调制得到能够随时钟信号变化的数字化的音频信号流;对调制得到的数字化的音频信号流进行整形和功率放大,得到用于驱动热致发声装置播放音频的数字化的音频信号流。所述系统包括输入模块、模数转换模块、调制模块、输出模块和电源管理模块。本发明实现了音频信号的实时数字化转换并驱动热致发声装置,有效消除了热致发声装置的倍频效应,显著降低了装置发声时的功耗。
-
公开(公告)号:CN112055295A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2010857180.0
申请日:2020-08-24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PC: H04R23/00 , G10L19/26 , G10L21/02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数字化实时音频信号驱动热致发声装置的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先对热致发声装置前的模拟音频信号进行转换和滤波降噪;将经过转换和滤波降噪后的模拟音频信号通过过采样的方式转换为10~16位高精度的数字信号流;对获得的数字信号流进行数字滤波后通过信号的两级数字化调制得到能够随时钟信号变化的数字化的音频信号流;对调制得到的数字化的音频信号流进行整形和功率放大,得到用于驱动热致发声装置播放音频的数字化的音频信号流。所述系统包括输入模块、模数转换模块、调制模块、输出模块和电源管理模块。本发明实现了音频信号的实时数字化转换并驱动热致发声装置,有效消除了热致发声装置的倍频效应,显著降低了装置发声时的功耗。
-
公开(公告)号:CN112040360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858040.5
申请日:2020-08-24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子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极薄封装且全柔全透明可贴附的声音增强型耳机。包括全柔全透明的上壳、下壳和发声单元,上壳上加工有大孔洞和小孔洞,下壳的边缘加工有凸台,上壳和下壳相互扣合后在下壳的凸台处封装,封装后的上壳和下壳之间形成声音共鸣腔,发声单元贴附在下壳的内壁上,发声单元通过导线与模拟电路或数字电路连接。本发明制备快捷,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极大地缩小了发声单元的体积,可以获得更加宽广的声音频谱,其超薄全柔可贴附特性增加了佩戴舒适度,并可以实时监测人体健康。此方法有效地推动了由传统三维立体耳机向二维超薄柔性透明可穿戴的智能耳机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212435913U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2021785894.7
申请日:2020-08-24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极薄封装且全柔全透明可贴附的声音增强型耳机。包括全柔全透明的上壳、下壳和发声单元,上壳上加工有大孔洞和小孔洞,下壳的边缘加工有凸台,上壳和下壳相互扣合后在下壳的凸台处封装,封装后的上壳和下壳之间形成声音共鸣腔,发声单元贴附在下壳的内壁上,发声单元通过导线与模拟电路或数字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制备快捷,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极大地缩小了发声单元的体积,可以获得更加宽广的声音频谱,其超薄全柔可贴附特性增加了佩戴舒适度,并可以实时监测人体健康。此方法有效地推动了由传统三维立体耳机向二维超薄柔性透明可穿戴的智能耳机发展。(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