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种子处理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326390A

    公开(公告)日:2019-10-15

    申请号:CN201910680806.2

    申请日:2019-07-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紫色土地区的种子处理方法。当前紫色土播种造林用的种子处理方法对种子的抗旱性和抗逆性处理比较欠缺,且很少能够将绿色环保这一环节考虑到种子处理过程中来,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即能提高林木种子发芽率及抗旱性又能促进紫色土植被快速恢复的环保又抗逆的种子处理方法。本发明通过提取植物特殊成分替代农药型驱避剂,倡导绿色生态的播种造林理念;通过农林剩余物的利用及资源的循环利用,引入了“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且进一步综合种子处理基质保水、保肥等特点以及采用了种子处理的特殊结构,进一步强化了种子的抗逆性能,提高了紫色土地区播种造林成活率。

    一种洞庭湖平原区杨树大径材培育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997604A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211403831.4

    申请日:2022-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洞庭湖平原区杨树大径材培育方法,涉及植物培育技术领域,该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育苗:杨树良种合格苗以株行距40cm×50cm,覆盖稻草或白膜,进行良种壮苗定向培育;步骤二造林立地的选择:根据立地因子中淹水天数、土壤容重和排水状况选择立地类型;步骤三开沟整地:通过机械化进行开沟排水,增高垄面植苗带土层高度;步骤四林分密度配置:以造林密度为417株/hm2、333株/hm2且株行距为4m×6m、5m×6m进行林分造林;步骤五修枝:在林分密度配置后,以修枝强度30%‑35%对杨树进行修枝;步骤六施肥:针对不同龄林进行施肥。本发明是充分利用南方地区丰富的水热资源在有限的林地采用集约化经营获得最大生物产量。

    一种洞庭湖平原区杨树大径材培育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997604B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211403831.4

    申请日:2022-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洞庭湖平原区杨树大径材培育方法,涉及植物培育技术领域,该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育苗:杨树良种合格苗以株行距40cm×50cm,覆盖稻草或白膜,进行良种壮苗定向培育;步骤二造林立地的选择:根据立地因子中淹水天数、土壤容重和排水状况选择立地类型;步骤三开沟整地:通过机械化进行开沟排水,增高垄面植苗带土层高度;步骤四林分密度配置:以造林密度为417株/hm2、333株/hm2且株行距为4m×6m、5m×6m进行林分造林;步骤五修枝:在林分密度配置后,以修枝强度30%‑35%对杨树进行修枝;步骤六施肥:针对不同龄林进行施肥。本发明是充分利用南方地区丰富的水热资源在有限的林地采用集约化经营获得最大生物产量。

    一种白蜡虫模块化培育大棚及培育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62350A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211110838.7

    申请日:2022-09-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白蜡虫模块化培育大棚及培育方法;包括棚顶、支架、底板、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及墙体;墙体设有通风口及风机,支架下挂设有通风管道,通风管道与风机连接;底板上设有喷淋器;底板上设有滑轨,滑轨呈S形分布,滑轨一端设于第一出口,另一端设于第二出口。效果: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白蜡虫模块化培育大棚及培育方法,克服了传统的白蜡虫育种及泌蜡难在同一产地规模化稳产的问题,相较于传统的在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下分别育种与泌蜡,本发明带来的白蜡虫模块化培育大棚及培育方法其产量稳定,生产效率高。

    一种种子处理方法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326390B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1910680806.2

    申请日:2019-07-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紫色土地区的种子处理方法。当前紫色土播种造林用的种子处理方法对种子的抗旱性和抗逆性处理比较欠缺,且很少能够将绿色环保这一环节考虑到种子处理过程中来,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即能提高林木种子发芽率及抗旱性又能促进紫色土植被快速恢复的环保又抗逆的种子处理方法。本发明通过提取植物特殊成分替代农药型驱避剂,倡导绿色生态的播种造林理念;通过农林剩余物的利用及资源的循环利用,引入了“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且进一步综合种子处理基质保水、保肥等特点以及采用了种子处理的特殊结构,进一步强化了种子的抗逆性能,提高了紫色土地区播种造林成活率。

    一种黄栀子立体扦插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165194A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申请号:CN201911390215.8

    申请日:2019-12-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黄栀子立体扦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立体扦插装置与基质准备;(2)插穗准备;(3)插穗处理液的制备;(3)插穗处理;(4)扦插;(5)扦插后管理。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透气性好,能够充分利用垂直空间,提高了扦插育苗效率;便于运输与移栽,能够实现随移随栽,确保苗木移栽成活率,弥补了传统扦插因气温变化和移栽需要而移动难度较大的缺陷,另外苗木的生根95%以上为皮部生根,着生牢固,成活率较高,弥补了传统扦插愈伤组织分化生根的不足;所用材料均可回收重复利用,所用的生根剂是利用柳枝超声波浸提液配制而成,纯天然且环保无污染,大大降低了扦插育苗的成本。

    一种判断栀子缺水的方法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014893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602426.9

    申请日:2022-05-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判断栀子缺水的方法,属于农业应用技术领域。该方法获取待测植物枝条树液pH值和叶片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图像,根据所述树液的pH值和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图像判断待测植物是否缺水;若所述树液pH值>7.5,同时超微结构图像中叶绿体外被膜出现变形和/或基粒排列混乱,则判断待测植物缺水。本发明可以在不影响植物生长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植物是否缺水,可以精准有效的指导灌溉,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该方法不受季节影响,受外界干扰较小,检测结果精准有效,且检测时间较短,可以通过该方法的判断及时缓解植物缺水现状,将缺水对植物的破坏和影响降到最低。

    一种植物立体扦插装置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4852936U

    公开(公告)日:2021-11-26

    申请号:CN202121389811.7

    申请日:2021-06-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植物立体扦插装置,包括升降组件、第一隔断板、支撑杆、提手、快速插接组件、育苗框、喷雾水管、喷头、出水孔、固定座、底板和第二隔断板,所述底板顶部四角分别安装有升降组件,且升降组件顶部安装有第二隔断板,第二隔断板顶部四角分别固定连接有升降组件,且升降组件顶部安装有第一隔断板,升降组件有八个,且呈对称分布,本实用新型通过升降组件的设置,实现了第一隔断板和第二隔断板的升降,便于适应不同高度的植株,有利于根据植物高度来调整装置的高度,提升了设备的实用性,通过快速插接组件的设置,实现了育苗框的快速插接固定与拆卸,便于移动育苗框,省时省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一种可回收白蜡虫虫囊投放瓶

    公开(公告)号:CN218389421U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22418486.3

    申请日:2022-09-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回收白蜡虫虫囊投放瓶;包括瓶体、挂钩及活动门;挂钩固设于瓶体侧壁右端;瓶体前端设有一开口,活动门设于开口;开口设有一凸起;活动门包括卡扣、活页、门框及内门;门框与开口通过活页铰接;内门为网孔结构;卡扣与凸起相嵌合。效果:相较于传统的黄茅草挂虫包,可有效囚杀寄生蜂于瓶内,大大降低了成本,节省时间。且本实用新型可重复使用,操作简单,提高了生产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