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系统及控制燃料电池系统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639846A

    公开(公告)日:2022-06-17

    申请号:CN202111096241.7

    申请日:2021-09-17

    Abstract: 提出了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及控制燃料电池系统的方法。该燃料电池系统包括:氢气供应单元,连接到燃料电池堆的氢气入口侧,在氢气供应单元中设置有供应阀和传感器;氢气排放单元,连接到燃料电池堆的氢气出口侧,在氢气排放单元中设置有集水器和净化阀;以及控制器,被配置为从供应到燃料电池堆的氢气的量和其中消耗的氢气的量计算通过净化阀排放的氢气的量,并且当排放的氢气的量处于或高于参考值时执行供应阀的补偿控制。

    燃料门及车辆
    3.
    发明公开
    燃料门及车辆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3715914A

    公开(公告)日:2021-11-30

    申请号:CN202011099137.9

    申请日:2020-10-14

    Inventor: 朴埈莹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具有盖密封结构的燃料门,其消除了用于尿素溶液或水注射的盖,以及一种包括该燃料门的车辆。燃料门包括:伸出部,其构造为从燃料门的内侧伸出并且包括中空部和与中空部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切口部分;膜构件,其联接到伸出部以覆盖伸出部的中空部;以及密封构件,其沿着膜构件的周向安装在伸出部上。

    用于车辆的集成式燃料过滤器装置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2709652A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2010936038.5

    申请日:2020-09-08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的集成式燃料过滤器装置及车辆,该集成式燃料过滤器装置包括:燃料过滤器,其设置在气罐和发动机之间的燃料供给管线处;泵,其用于将气罐内的燃料经由燃料供给管线输送到发动机;第一燃料填充管线,其连接到燃料过滤器的入口,并且构造为将从车辆外部加注的燃料引导到燃料过滤器的入口;第二燃料填充管线,其连接在燃料过滤器的出口和气罐之间,并且构造为将穿过燃料过滤器的燃料引导到气罐;以及可变截止阀,其用于控制从泵输送到燃料过滤器的入口的燃料流和从燃料过滤器的出口输送到气罐的燃料流。

    用于车辆的集成式燃料过滤器装置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2709652B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010936038.5

    申请日:2020-09-08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的集成式燃料过滤器装置及车辆,该集成式燃料过滤器装置包括:燃料过滤器,其设置在气罐和发动机之间的燃料供给管线处;泵,其用于将气罐内的燃料经由燃料供给管线输送到发动机;第一燃料填充管线,其连接到燃料过滤器的入口,并且构造为将从车辆外部加注的燃料引导到燃料过滤器的入口;第二燃料填充管线,其连接在燃料过滤器的出口和气罐之间,并且构造为将穿过燃料过滤器的燃料引导到气罐;以及可变截止阀,其用于控制从泵输送到燃料过滤器的入口的燃料流和从燃料过滤器的出口输送到气罐的燃料流。

    用于车辆的尿素水入口的打开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980782A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1911206607.4

    申请日:2019-11-29

    Abstract: 用于尿素水入口的打开装置可包括:第一主体,该第一主体被配置成设置在尿素接管嘴的入口的外侧上;第二主体,该第二主体设置在第一主体的上端部分处,其中,在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具有通风间隙,并且第二主体设置有设置在入口上方的内部空间;盖,该盖设置在第二主体的上端部分处并且被配置成接收用于打开第二主体的内部空间的力;开启器,该开启器设置在第二主体中,并且被配置成当盖被配置成关闭内部空间时将盖保持在第二主体的上端部分处以及当开启器被压向第二主体的内部时释放盖的保持;以及膜,该膜设置在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以在覆盖通风间隙的同时使仅空气行进通过膜。

    双重压缩比型衬套及其悬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8859643B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1810096541.7

    申请日:2018-01-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双重压缩比型衬套及其悬架系统,所述衬套可以包括弹性压缩部,其被构造成通过初级压配负载的压缩变形而形成初级压缩比,并通过大于初级压配负载的二级压配负载而以大于初级压缩比的二级压缩比被挤压,其中在弹性压缩部被初级压配负载挤压从而形成初级表面接触,然后再通过二级压配负载挤压的状态下,所述弹性压缩部在开放截面形成比初级表面接触大的二级表面接触,并且通过体积分散而无鼓胀现象。

Patent Agency Ranking